斯巴達曾以300兵力戰勝50萬大軍,堪稱軍事界的神話,這件事是真實的嗎?

CharliePuth的眉毛


斯巴達300勇士的故事是有的,只是被歷史上各種文學作品吹捧,把戰績誇大了無數倍。類似三國關羽一樣,本來就是三國眾多優秀武將中的一個,卻被歷朝捧成天下無敵的“武聖人”、“關帝聖君”。

故事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斯巴達300勇士的拼死戰鬥,目的僅僅是阻擋和延緩斯波斯軍的推進速度,以幫助希臘聯軍全力逃亡,可惜希臘人卻拱手把雅典城讓給了波斯人。斯巴達勇士實際上是希臘“棄卒保帥”的棄子。


斯巴達300勇士的故事原本是這樣的,波斯新皇帝薛西斯上臺,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雙方軍力對比為:波斯方面,陸軍是30—50萬,海軍約1000艘戰船;希臘各城邦聯軍,陸軍是10萬以上,海軍約400艘戰船。

溫泉關戰役只是希波戰爭其中的一個小戰役。此戰雙方投入力量為: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的皇家衛隊300人和希臘聯軍7000人;波斯方面,軍隊2萬人以上。


溫泉關,一面靠山,一面靠海,只有一條狹長隘口,沒法展開大兵團作戰,人多也沒用。溫泉關戰鬥只打了兩天,第三天就被波斯人繞道捅了斯巴達的“菊花”,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為了掩護希臘聯軍撤退,帶領300皇家衛隊斷後,300勇士就這樣陷入了苦戰,直到全部壯烈犧牲。

實話實說,溫泉關戰役是希臘方面失敗了,希臘聯軍逃跑了,斯巴達衛隊被全殲了。等波斯聯軍長驅直入,兵臨雅典城的時候,雅典人不戰而逃,留下的雅典空城被波斯軍一把火燒了個乾淨。


看明白了吧,感覺斯巴達300勇士是被希臘給賣了,死得好不值啊!還好希臘海軍比較給力,薩拉米斯海戰將波斯海軍打得潰不成軍,波斯皇帝薛西斯決定撤軍,希臘才緩過來一口氣。

戰爭勝利後,希臘人感覺很慚愧,就大肆宣揚斯巴達勇士的英勇,給戰死的300斯巴達勇士很高的榮譽,而他們的故事,則成為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以訛傳訛,才有了300勇士戰敗50萬波斯軍隊的神話。


爾朱少帥


既真實,也不真實。

首先是波斯人的兵力,同歷史上的很多東方民族一樣,波斯人也有著誇大其詞的毛病。後來的伊蘇斯戰役出動二十萬、高加米拉大戰出動一百萬大軍之類的說法不絕於耳。“萬王之王”薛西斯一世徵希臘的戰役也不例外,波斯人出動的兵力在不同的記載裡有三百萬到二十萬不等,某些希臘作家也出於或嚇唬希臘人,或讚揚希臘人的目的誇大了波斯軍力。但是按照目前的學界研究,認為波斯軍隊有8到10萬步兵(包括徵發來的各民族雜兵)、1到2萬騎兵是比較恰當的說法,上限也就15到20萬,50到100萬幾乎沒有可能。

要談清楚斯巴達的兵力,首先要搞清楚斯巴達的軍制。作為古典軍國主義國家,斯巴達具有濃厚的“全民皆兵”特徵,但是關鍵看怎麼定義這個“民”——在斯巴達的語境裡,只有公民才算民,這些人是具有斯巴達公民身份的城市自由民與奴隸主,可以蓄斯巴達的長鬍子與披上代表著榮譽的紅色長袍,他們裝備精良,配備沉重的愛奧尼亞式頭盔、青銅胸甲,戰時成為軍陣中堅重步兵。由於斯巴達僅僅是一個非常小的城邦,重步兵人數根本沒有多少,說他們在溫泉關戰役中出動了三百人,那基本上就是全員出動的水平了。

比斯巴達公民次一等的,是住在斯巴達城邦郊區或農村的農村自由民或者小奴隸主。他們組成了斯巴達社會的第二個層級:邊民。相比較斯巴達重步兵,邊民同樣有上陣殺敵的責任,但是他們的裝備比較落後,只有輕型的頭盔或者布甲/皮甲,承擔近戰刀盾兵或方陣槍兵的職能。斯巴達的邊民軍隊數量大約有三千到四千人。

構成斯巴達社會底層的則是悲慘的希洛人,又譯為“黑勞士”。他們在斯巴達社會中完全處於被統治和奴役的地位,不僅承擔著斯巴達城邦農業生產與手工業製造任務,戰時還要成為斯巴達的炮灰。而斯巴達在訓練公民少年兵的時候往往更是殘酷無情地將黑勞士列為屠殺的對象以訓練少年兵的膽量。黑勞士的炮灰兵數量又比邊民多一個數量級,大約有數萬人之多,戰時多擔任投石/標槍手。

在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公民步兵出動了300人不假,這些人以其精良的裝備和嫻熟的戰鬥技巧死死扼守住溫泉關要隘,職業軍隊加上盾牆的威力迫使依靠大量裝備五花八門、訓練層次不齊以種田為主業的徵召兵作戰的波斯軍隊損失慘重。但是同時,這批斯巴達人還有1000到2000人左右的黑勞士標槍兵隨行,還有2000人左右的阿卡迪亞輔助兵在側,加上其它小城邦諸如邁錫尼、柯林斯等雜七雜八的助戰部隊,倒真的是合上了詩人西摩尼德斯在溫泉關之戰後為陣亡者所寫的 “四千名伯羅奔尼撒人曾在這裡∕對三百萬敵軍奮戰” 的詩句。


軍武次位面


斯巴達曾以300兵力戰勝50萬大軍,這句話基本算不上事實。但歷史上,波希戰爭中的溫泉關之戰確實是戰爭史上最為悲壯的史歌,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300名皇家衛隊血戰三天英勇戰死,成就了勇士們的最高榮譽。

但有一個基本的史實,希臘一方並非只有300名斯巴達勇士參戰,人數應當在7000~20000之間,而波斯一方也不是50萬大軍,應該只有10萬~20萬。溫泉關之戰中波斯一方暫時獲勝,但在之後的薩拉米灣海戰中,波斯海軍受到重創,失敗而歸。

波希戰爭是波斯帝國奪取希臘城邦土地和水而發動的數次戰爭,其中,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戰中,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率5萬波斯軍與雅典開戰,結果波斯損失6000多人,而雅典僅犧牲192人,這成了大流士一世一生的痛。第三次出征希臘還未開始,大流士一世去世,兒子薛西斯繼承遺志,用四年時間來準備對希臘的戰爭。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領波斯軍隊在赫勒斯邦海峽登陸,迅速攻下了數個希臘北部的城邦,然後進軍溫泉關,試圖攻破南部城邦的天然壁壘。在溫泉關,早有希臘盟軍駐紮。

早在公元前481年,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在科林斯締結聯盟,共同抵禦波斯軍。但波斯軍選擇進攻的時間恰到好處,正好遇上卡尼亞節和即將到來的奧林匹克節,在這兩個節日中,斯巴達規定不進行任何的軍事行動,但波斯軍入侵是大事,倘若不進行必要的防禦,只會有更多的希臘城邦投到波斯的懷抱中,所以數十個希臘城邦在科林斯締結聯盟,準備在溫泉關與波斯軍展開陸軍之戰,但能集合到的希臘聯軍卻實在是少,斯巴達作為陸軍最高統帥,出兵最多,由國王列奧尼達率領300名皇家衛隊親赴溫泉關。實際上斯巴達出兵遠不止這些,為了進一步說明,這裡有必要說一下斯巴達城邦的社會等級:

  • 斯巴達人:多利亞人佔有斯巴達城後,成為斯巴達的全權公民,全民皆兵,男孩子從七歲開始接受軍事訓練,女孩子也要進行各種鍛鍊,以保證將來生下強壯的孩子。斯巴達人靠剝削奴隸為生。
  • 邊民:被征服的邊區的住民,有自由權,但區別於斯巴達公民,主要務農和從事工商業,必要時成為戰士。
  • 希洛人:斯巴達人征服拉哥尼亞後,建立斯巴達城,後又侵佔鄰邦美塞尼亞,這些地區的原住民就成了希洛人,也就是斯巴達人的奴隸,一直遭受斯巴達人的殘酷鎮壓和剝削,並需要服軍役。在戰場上當炮灰,勝利的果實卻不允許分享。

所以,實際上列奧尼達所率領的是由300名斯巴達公民組成的皇家衛隊、1000名斯巴達邊民和至少1300名希洛人。這是斯巴達城邦的軍力,再加上希臘各個城邦的軍力,按照希羅多德的記載,大約有7000人,但很顯然,他並沒有算上奴隸軍,這種刻意的忽略在後面更為嚴重。

列奧尼達率聯盟軍在溫泉關駐守,應戰波斯軍,溫泉關易守難攻,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關口。薛西斯率軍駐紮下來後,進行了為期四天的說降活動和收買活動,但沒有收穫,不得不開戰,第一天,薛西斯派出米底亞人和色雷斯人的軍隊打頭陣,輸得一塌糊塗,接著,薛西斯換上1萬名“不朽者”,仍舊攻不下來。第二天,薛西斯又派出了5萬軍隊,還是失敗。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誰勝誰負還不一定,然而,希臘這邊卻出了叛徒,為了賞金主動交代有一條隱秘的小路可以到達溫泉關的關口背後,於是,波斯軍順利的包圍了希臘聯軍,聯軍開始失去信心,無心應戰,列奧尼達不得不安排部分聯軍撤退,但是來自斯巴達的2600人卻留了下來,還有700名佛西斯和其奴隸軍(約為700人)以及被列奧尼達強制留在身邊的400名底比斯人(仍舊是在遇見波斯軍的那一刻選擇投降)。

除去底比斯人,實際上有4000名戰士留下來共同對付波斯大軍,在這場混戰中,薛西斯的兩個兄弟死去,而列奧尼達也血戰到死。4000名戰士全部被殺。

在列奧尼達倒下去的那一刻,恍惚看到了強忍悲傷的妻子,彼時,在出戰前,她問:“你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

他深深地看了看妻子,平靜地說:“嫁個好人,生幾個好孩子。”


蕭曉四姑娘


溫泉關戰役是真實的,300勇士也是真實的,但除此之外的事情的真相,就不像大家印象中那樣了:斯巴達300勇士血灑溫泉關,其實是發生在溫泉關戰役的收尾階段,而非整個過程。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人寫史,都會混雜著史詩與文學加工的情節。尤其是在描述這一場如此悲壯的戰役時,希羅多德自然也收不住文人那股子創作慾望。這也催生出了“斯巴達三百勇士大戰五十萬波斯軍隊”這一版本的故事,並流傳了兩千之久。

那麼,這一流芳百世、被後世覆加了各種傳奇色彩的悲壯戰役,究竟有多少真實成分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這最先要澄清的,就是這個事件到底有多少真實度?顯而易見,就現今保存的各類碑刻與史書來說,這個戰役真的存在,而且斯巴達三百勇士和他們的國王真的血灑溫泉關,再也沒能回到故土。那麼他們真的以區區三百人面對五十萬波斯帝國的大軍嗎?這就不一定了。

作為一個希臘人,希羅多德為了誇耀屬於自己文明的勝利,自然在書寫的時候真情流露還不忘誇張了一番。雖然後世保存的相關資料欠缺,但是史家們還是傾向於否認波斯會派出如此龐大的軍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補給從哪裡來?就算放到現在來說,供應五十萬軍隊跨洲作戰的給養,也不是一個大國能夠輕易完成的,更何況波斯人還在陸地上跟希臘聯軍前後打了兩個月。

所以,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薛西斯率領的波斯軍隊應為10~20萬人左右,戰艦1000艘左右,分水陸兩路進發。這當中,除了有波斯正規軍,還有埃及等屬地的扈從軍隊以及各種苦力,可以說戰力參差不齊。

反觀守軍一方的數據,則可以說是被大大縮水了。守到最後的斯巴達人,確實是只有三百人,只不過這些人還有個稱呼:斯巴達的“公民”。

古希臘的文明雖說到達了一個高峰,不過還是沒脫離奴隸制社會。當時希臘各個城邦,只有“公民”有權參與各項事務並且是自由身,逐層下分就有自由民以及奴隸了。而那些不屬於公民範疇的人,在歷史當中沒有留下多少屬於自己的記載,到了希羅多德描寫溫泉關戰役的時候亦是如此。他所記載的三百勇士背後,還有他有意忽視的扈從和1000多名斯巴達自由民。

▲成年男性公民的裝備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這裡給大家進一步詳細說明一下斯巴達的人群構成。

斯巴達這一城邦人群分成三等:
第一等為“公民”,也即斯巴達人,全民皆兵的斯巴達實際上是指全部合格的男性公民參軍;
第二等為“邊民”,他們居住在斯巴達城外,沒有公民權卻有自由身,他們當中有能力者可以自行裝備成重裝步兵與斯巴達人一道參軍;
第三等為“希洛特人”,也就是斯巴達的奴隸,完全沒有自由,除了負擔勞役生產之外,還需要在斯巴達人成人年時用肉身給他們訓練搏殺技巧。

在軍隊構成當中,自由民往往會帶一個扈從,而斯巴達公民則會配備七個扈從。這一點,希羅多德自己又在其他段落的描寫中給記上了:“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希臘全軍做了如下部署……這5000人有一支3.5萬人的希洛特擔任護衛,護衛都是輕裝兵——每一位斯巴達人有7名希洛特護衛……”

很顯然,在廣泛流傳的故事當中,這些自由人和奴隸的存在被隱瞞了。應該說,在溫泉關戰役的前期,希臘聯軍佈防在溫泉關一地的重裝步兵就達萬人規模,輕裝步兵就更是有數萬人之多了。

那麼這又有另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如此重要的關隘,希臘人只派了這點規模的軍隊駐守?

這背後的原因,說來是哭笑不得:當時,希臘人正在辦奧運會,8、9月份又是斯巴達人的傳統節日——卡尼亞節。正因為有這兩個原因,希臘各城邦的大部分公民都在參加這些他們視為神聖的節日而不能參戰。

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之前的馬拉松戰役:當時,波斯軍隊都快打到雅典城門口了,斯巴達人答應協助友邦解圍,不過要等“月圓的夜晚”才能出兵,不然不吉利。這一次又是全希臘的盛會,因而列奧尼達也不可能要求同胞們做出更多的讓步。在此之前,希臘各城邦也早就達成協議:奧運會結束之後聯軍主力立馬北上,倘若溫泉關失守,便退到科林斯地峽與波斯人決戰。

▲紅點標記為溫泉關所在地,橙色圓圈為科林斯地峽

當然,本來以斯巴達人為核心的聯軍也是有能力固守溫泉關的,畢竟這裡一邊靠山一邊靠海,就中間有城牆設防。誰曾想到,萬眾一心的希臘人中間居然出了一個叛徒,當地一個叫埃菲亞特斯的人為了拿到賞金,帶著一幫波斯近衛軍抄小道迂迴至希臘聯軍的後方。

當時,波斯軍隊已發動了連續兩天的猛攻,傷亡慘重不說,還毫無戰果。逼得薛西斯都將自己的親衛隊“不死隊”派出攻城。照著這個趨勢,列奧尼達和手下的將士們應該能等到奧運會結束。只可惜,出了這個叛徒。

在那個星光爛漫的夜晚,一支萬人的波斯近衛軍包抄了希臘人的後方。雖然列奧尼達早已預感不妙,派了一千名福西亞重裝步兵在此把守。但沒過多久,福西亞人的戰線崩潰,殘餘的斯巴達人只得後撤到關隘的山上。

這一夜,列奧尼達自知失守也是個時間問題。為了給之後的決戰留下更多的兵力,他命令聯軍主力帶著扈從後撤。不過,掩護主力撤離必然就有人要留下來斷後,列奧尼達作為統帥以身作則,決定留下來指揮戰鬥。與其一同留下來的,才是那經過挑選、為後世所歌頌的三百勇士。

聯軍主力後撤的那一天,除了由他本人親率的三百名勇士,還有其他來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三千餘名自願留下來的戰士。這四千名戰士而非後世所流傳的三百人,用自己的肉體與熱血捍衛屬於古希臘人的榮耀與故土。當送走同胞的那一刻,他們儼然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山門。在他們的身後,是光輝的雅典、榮耀的斯巴達、神聖的奧林匹亞……正如碑刻記載說到的,他們長眠在了這裡,拖住了波斯軍隊的步伐。

這一場戰役打到最後,實際上希臘人戰敗了,他們還為此犧牲了一個城邦的國王。但是,列奧尼達與將士們英勇的光輝掩蓋了希臘人在這裡的失敗與失誤,也為後方主力整合贏得了時間與機會,這一次的希波戰爭最終也是以希臘一方獲得最終勝利而結束。也正為如此,希臘文明得以流傳,而他們勇敢無畏的功績,也得以流傳後世,名垂千古而不顯得黯淡。

1、《歷史》,希羅多德

2、《寫給上班族的歷史(上)》,押沙龍

3、《希波戰爭》,趙秉新


協虎戰爭史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問斯巴達300勇士的故事是真的嗎?可以說是真的,因為在公元前480年,確實有一支由斯巴達王列奧尼達一世所率領的由300人組成的斯巴達軍隊在希臘中部的溫泉關和波斯軍隊大戰,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除了這300人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故事,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也可以說大家所熟知的斯巴達300勇士的故事也有很多不真實的地方。


溫泉關戰役的背景與參戰人數

溫泉關戰役是公元前480年第二次波希戰爭期間的一場重要戰役。而第二次波希戰爭則是波斯帝國針對十年之前第一次波希戰爭的一個遲到的報復,在第一次波希戰爭期間,2.6萬波斯軍隊在同樣著名的馬拉松戰役中被大約1萬雅典軍隊擊敗,入侵希臘地區的企圖遭到挫敗。

溫泉關戰役示意圖,希臘地圖中間紅字Thermopylae處即為溫泉關戰役發生地

因此在準備了十年之久的第二次入侵希臘的行動中,波斯皇帝薛西斯一世派出了遠遠超過第一次戰役的軍隊,但其數量卻並非題主所說的50萬。其實關於波斯軍隊的人數,在歐洲後來的歷史進程中為凸顯斯巴達勇士的英勇,曾經在很長時間都被誇大到100萬人以上,比如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就聲稱波斯軍隊人數達到了212萬。但這些數字明顯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歐洲進入近代社會之後,這個數字基本已經沒人相信了。而經過近代史學界的研究,現在基本認定當時的波斯軍隊總人數應該在10萬到15萬之間。

而在希臘方面,當然也並非像傳說中所說的那樣只有斯巴達300勇士,而是也派出了7000人左右的軍隊。這7000人來自希臘多個城邦,其中大約有3000~4000人左右是伯羅奔尼撒聯軍,包括300名斯巴達重裝步兵。還有3000人左右是來自塞士比斯、馬利斯、底比斯、佛西斯等城市的軍隊。而在溫泉關戰役發生的同時,200多艘希臘戰船還在溫泉關不遠的海域同1200多艘波斯戰船進行著阿提密西安海戰,所以溫泉關戰役其實也是波斯入侵希臘海陸綜合戰役的一部分。

溫泉關戰役的過程

而在當時希臘軍隊敢於以寡敵眾,其實也跟溫泉關的地勢有關係。因為溫泉關是一處依山傍海的狹窄沿海通路,可以說是當時波斯人想征服希臘地區的一個必經之路,而因為其地勢相對比較險要,所以利於守方佈防。

現在的溫泉關所在地,其地勢易守難攻

當時波斯的大軍在公元前480年的8、9月之間陸續抵達溫泉關,與早已在此嚴陣以待的希臘軍隊接戰。在雙方開始交戰的前兩天時間裡進行了連續的戰鬥,期間斯巴達王列奧尼達率領的300名斯巴達重裝步兵負責把守一條重要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波斯的大兵團要想前進,必需從這裡通過。而斯巴達勇士表現的非常出色,在前兩天的戰鬥中成功地阻止了波斯軍隊的前進。

但在第2天的戰鬥結束之後,一個名叫厄菲阿爾忒斯的當地人為從波斯皇帝薛西斯一世那裡獲得賞金,向波斯人出賣了周邊一條小路的情報,使波斯人可以繞過希臘人的防線,從後方對其形成包抄。在這種情況下,為避免希臘軍隊全軍覆沒,列奧尼達下令希臘軍隊的大部隊立即分頭撤退,而自己則率領300名斯巴達勇士繼續留守,以拖住波斯軍隊,為後方再次組織抵抗贏得時間。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留守在當地的希臘軍隊除了300名斯巴達勇士之外,還有700名塞士比斯人、900名希洛人和400名底比斯人。也就是說當時留守的希臘軍隊,其實人數也在2000人以上。而到第三天清晨,大約一萬名波斯軍隊開始向希臘留守軍隊發起進攻,而為了儘可能多的殺傷敵軍,希臘軍隊則從自己所佔據的優勢地形衝到了更為廣闊的道路之上,直接與波斯人近戰。

希臘軍隊作戰時常用的方陣

希臘軍隊首先使用長矛與波斯軍隊作戰,在長矛都被打斷之後又用短劍作戰。而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波斯皇帝薛西斯的兩個弟弟都在這場戰役中陣亡。而希臘守軍也基本全軍覆沒,列奧尼達本人被波斯弓箭手射死。最終波斯軍隊成功佔領了溫泉關,但卻在整個溫泉關戰役中付出了陣亡兩萬人的沉重代價。而希臘軍隊在整個戰役中的陣亡人數可能也達到了4000人。

描寫斯巴達300勇士的名畫《溫泉關的列奧尼達》

溫泉關戰役雖然沒有後世傳說的那麼離奇,但以斯巴達王列奧尼達為首的斯巴達300勇士和其它希臘軍隊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視死如歸,以寡敵眾給波斯軍隊造成沉重傷亡,並極大地遲滯了波斯軍隊的進軍,為希臘海軍在雅典附近集結,最終在薩拉米灣海戰中擊敗波斯海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波斯海軍被擊敗之後,無法向陸軍提供補給,使波斯在希臘的軍事行動無法維持,最終導致了波斯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的失敗。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溫泉關以斯巴達300勇士為代表的希臘烈士確實阻止了波斯軍隊征服希臘,拯救了希臘文明,甚至是後世的歐洲文明,因此溫泉關戰役和斯巴達300勇士才成為了後世始終被歐洲人所銘記的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


桃花石雜談


首先要肯定一點,溫泉關戰役確實是真實的。斯巴達等希臘聯軍在這裡英勇抗擊過波斯大軍,並且幾乎全軍覆沒於此。

油畫——列奧尼達和300勇士

現代的溫泉關

關於希波戰爭的書籍,唯有希羅多德《歷史》描寫最為詳細全面,而且還十分客觀,希羅多德沒有因為自己是希臘人,就把波斯人看作是野蠻人。從第六捲開始,《歷史》的寫作風格變得越來越明晰,即使還是有一些“插敘” ,但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即希波戰爭而展開的。先是講到了小亞細亞的希臘殖民城市不滿於波斯帝國的統治,在雅典的支持下發動一場大規模的起義。499 BC,伊奧尼亞起義爆發,大流士先後派出了許多將領去平定這次起義最終,起義者最後的根據地——伊奧尼亞的明珠米利都於 494 BC 被攻陷,伊奧尼亞起義最終失敗。這些事件都使得波斯人明白,要想穩定住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必須解決掉他們的後臺——希臘本土城邦。

平定伊奧尼亞起義之後, 大流士立即策劃了兩次進攻希臘本土的攻勢。一次是由瑪多尼奧斯率領陸軍從北路, 即沿小亞細亞→色雷斯→馬其頓→帖撒利→雅典的路線進攻(約 492 BC) 。但是這次進攻由於瑪多尼奧斯的艦隊在阿託斯山附近遭遇風暴而沉沒, 再加上當地人的襲擾,最終沒有完成。但波斯的勢力已經抵達了希臘人的家門口了。這就為未來薛西斯的進攻鋪平了道路。另一次進攻就是更有名的馬拉松之役(490 BC) 。雖然從希臘人的角度上說,波斯人這次也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但大流士自己也許並不那麼悲觀。畢竟這次戰役之後,進攻希臘的南路,即小亞細亞→基克拉戴斯群島→希臘本土這條線上最重要的一個據點——納克索斯島已被波斯人控制。 基克拉戴斯群島的島民如果不敢參與抵抗, 那麼希臘人的海軍力量將大打折扣。 畢竟, 從波斯文的記載來看, 馬拉松之役的兩位波斯軍將領——阿塔弗列涅和達提斯,都在以後的日子裡繼續得到了大流士王的重用。

波斯大軍入侵路線圖

從考古發現的波斯人的文書可以知道,從 486 BC 的 12 月開始,波斯人開始用“薛西斯王在位之元年”紀年,所以大流士應該是在 486 BC 的 11 月底逝世的。終年約 64 歲。這位繼位的波斯大王就是對希臘本土發動最大規模入侵的薛西斯一世,他在《聖經》中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現的。

薛西斯大王出兵征服希臘是必然的,除了波斯人有此需要之外,一部分希臘人也是這麼希望的。比如490 BC 和大流士的軍隊一起在馬拉松登陸的雅典前僭主希庇亞斯, 他本人也許沒有活到薛西斯王的時代, 但他的後代還是希望能打回雅典去,奪回自己家族的統治權。另外,被斯巴達王克里奧美尼以出身可疑為藉口驅逐出斯巴達的戴瑪拉託斯 ,當然也希望能重新回斯巴達去當國王。 另外希望波斯王出兵的還有帖撒利的王族 ,他們這麼想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鎮壓帖撒利民眾想和雅典一樣建立民主制度的企圖。

按照希羅多德的記載,整個波斯帝國為了這次遠征動員了全國的力量,整整耗費了4年的光陰。481BC的春天,薛西斯大王和他前所未有龐大的遠征軍踏上了征途。波斯大軍兵分兩路,主力為薛西斯大王親自率領的步騎兵,另一路是由腓尼基、埃及以及小亞細亞各城邦組成的海軍。波斯大軍剛剛到達色雷斯,當地的各部落立即向這位萬王之王投降。然後是北部的馬其頓王國投降,這個國家目前還是個被希臘人瞧不起的蠻夷。希臘中部的帖撒利,這裡的城邦以出產良馬聞名,他們也投靠了萬王之王。這時能夠拯救希臘的,唯有斯巴達和雅典。然而這兩個城邦對於抵抗波斯大軍的戰略以及聯軍的領導權歸屬各有看法。雅典人希望聯軍在中部的溫泉關佈防,而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軍則希望在南部的科林斯地峽佈防。最終軍事會議沒有達成一致,鑑於馬其頓和帖撒利都宣佈臣服於薛西斯,希臘本土的門戶已經大開,少數城邦派遣軍隊北上溫泉關,希望利用那裡的有利地形拖住波斯大軍。

參加這次戰役的城邦,希羅多德有詳細的描寫。

城邦/ 人數 城邦/ 人數

斯巴達 300 菲琉斯 200

曼提尼亞 500 邁錫尼 80

鐵該亞 500 鐵斯匹亞 700

奧科美諾 120 忒拜 400

阿 卡 狄 亞 1000 羅克里斯 全軍

科林斯 400 福西斯 1000

合計參加戰役的有5200 人以上。這裡沒有雅典人,因為他們動員了全部海軍正忙於月神岬戰役。這裡的 300 斯巴達人,全部都是重裝步兵。斯巴達重裝步兵出動的時候,他們統治下的 “黑勞士”是一定會作為輔助部隊跟隨的。生活在公元前 1 世紀的歷史學者狄奧多洛斯(Diodorus of Sicily)在他的《歷史文存》十一卷 4 章說拉棲底夢人在這 300 重裝步兵外還出動了 1000 人。這 1000 人可能就是 “黑勞士”。把這 1000 人也算上的話,那麼從伯羅奔尼撒半島來的總人數就是 300+500+500+120+1000+400+200+80+1000=4100,正好符合詩人西摩尼德斯在溫泉關之戰後為陣亡者所寫的紀念銘文: “四千名伯羅奔尼撒人曾在這裡∕對三百萬敵軍奮戰” 。把所有的希臘人算在一起,在溫泉關等待波斯大軍的希臘聯軍總人數,應該有差不多 7000 人。這 7000 人的主力,當然是那 300 斯巴達重裝步兵。而全軍的統帥,自然就是斯巴達王列奧尼達。

希臘重步兵

波斯主力步兵

薛西斯大王不相信這麼一點人居然就敢和自己的大軍作對。於是他等待了 4 天,看看抵抗者到底在玩什麼花招。4 天之中,他向斯巴達人派出了使者,希望他們放棄抵抗,馬上投降。這一段記載不見於希羅多德的《歷史》 ,而見於普魯塔克的《道德論叢•拉科尼亞箴言集》 。在那裡,普魯塔克說薛西斯大王許諾:只要列奧尼達投降,他將成為全希臘的國王,而不僅僅是斯巴達的國王。列奧尼達對此是這樣回答的:如果你明白幸福的真正含義,你不會貪求從別人那裡攫取什麼東西。至於我,我寧願為希臘而死,也不願成為一個君王來統治我的同胞。這種態度和斯巴達人一向反對個人專制是一脈相承的。薛西斯有鑑於此,派出了第二個使者,要求他們馬上放下武器。列奧尼達這次說出了一句更有名的回答: (有本事就)過來拿(我們的武器)吧!

關於豪言壯語,希羅多德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也是在這 4 天的等待中,一個當地的特拉奇斯人對一個斯巴達人狄耶涅科斯(Dienekes)說:波斯人是如此之多,以至於他們射出的箭可以把太陽遮蓋起來。狄耶涅科斯回答道:那麼我們就在蔭影下和他們戰鬥。4 天過去了,對方一點沒有準備撤退或者投降的意思。薛西斯認為他們一定是蠢得發瘋了,於是下令開始進攻 。其實這4天薛西斯大王是在等待他的海軍,因為海軍在月神岬被希臘海軍纏住了。

電影中的薛西斯大王,其實人家在《聖經》裡是個好人

關於溫泉關戰役的後續情況,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我就不多寫了。雖然此役以希臘人的失敗而告終,但他們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氣概,卻無疑給波斯人極大的精神震撼。以至於薛西斯命令把本方戰死者的屍體儘快掩埋(這違反了波斯人信仰的祆教的教義) ,以免這樣大的傷亡讓全軍喪失鬥志。他還下令把列奧尼達的頭砍下來,掛在一根旗杆上示眾。這說明薛西斯對列奧尼達的憎恨到了一種非理性的程度。因為波斯人習慣上是最尊重英勇的戰士的,即使他是敵人 。

雅典衛城遺址

這場戰役在我看來儘管蕩氣迴腸,卻對於整個希波戰爭的進程絲毫沒有影響。波斯大軍還是如願南下了,雅典城隨即淪陷並被薛西斯大王焚燬。真正改變了希波戰爭結局的戰役,就是雅典人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徹底摧毀了波斯的海上力量,而薛西斯大王坐在王座上看著自己的龐大艦隊灰飛煙滅卻無能為力。龐大的波斯陸軍在貧瘠的希臘本土根本籌集不到多少糧食,大部分軍糧需要海軍輸送,而失去海上力量的波斯大軍無法再希臘立足。

觀看海戰的薛西斯大王

希波戰爭時代的海軍戰術

心灰意冷的薛西斯大王在薩拉米斯海戰後的第二天返回了小亞細亞,留下姐夫瑪多尼奧斯和十萬大軍駐守。479BC的普拉提亞決戰中,波斯大軍全軍覆沒,瑪多尼奧斯戰死沙場,希波戰爭結束。


Pandur


在溫泉關戰鬥的希臘聯軍不止三百人,這裡耳熟能詳的“斯巴達三百壯士”是指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以及麾下300名斯巴達重裝步兵,實際上,溫泉關附近的希臘諸城邦軍隊還包括隨同斯巴達重裝步兵前來助陣的奴隸屬民希洛人1000名,充當擲矛兵,以及來自底比斯,柯林斯,阿卡迪亞等諸城邦的士兵,由於當時一手史料有限,後世各種統計說法又自相矛盾,總之希臘聯軍的數量大體在1700到5000人之間。而薛西斯所統帥的波斯大軍,人數肯定也沒有300萬,後世歷史研究者相信,人數大約在20萬到50萬之間。

為什麼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在如此以寡敵眾的局面下堅持迎戰?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在得知波斯人入侵後,祭司從阿波羅神廟帶來了神諭“要麼眼睜睜地看著一座偉大而著名的城邦毀滅在佩爾修斯子孫的手中,要麼,拉斯第蒙境內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哀悼赫拉克勒斯家族後人中的一位國王死去”,由於斯巴達人一向自詡自己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神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後代,那麼神諭的意思不難理解,為了讓斯巴達,乃至所有希臘城邦能夠在抵抗波斯入侵中獲勝,那麼斯巴達國王本人必須在戰鬥中犧牲。所以可以說,列奧尼達斯是抱著一顆必死之心出征的,麾下的三百人,是直屬於國王本人的親衛部隊,列奧尼達斯知道此戰中自己和部下必定有去無回,就下令將衛隊中尚未婚配生子的年輕戰士一律挑選出去,以擁有子嗣的老兵取而代之。

溫泉關,位於今天希臘城市邁奧泰拉附近,是南下希臘諸城邦的唯一通道。以此地有眾多富含硫磺的地熱溫泉而得名,這裡岩石嶙峋,氣候悶熱,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硫磺氣息,這裡只有東西走向的一條小路,最狹窄處僅能供一輛馬車通過,一側是陡直的懸崖,懸崖下面是Malis海灣的灘塗,而另一邊是卡里德羅謨山的峭壁,這裡獨特的地形幾乎專門為以寡敵眾的防禦方所設計。

在溫泉關小道中間,最寬闊——大約寬度為60英尺的地方,有一道截斷小道的防禦石牆,被當地人稱為“中門”,列奧尼達斯就將他的三百名勇士配置在這裡,他的戰略很簡單:波斯人的兵力優勢在這裡排不上用場,也只能每次派出有限的人力,以一字長蛇陣縱隊費勁地擠入小道,而自己的兵力則可以以逸待勞,或者依託中門的石牆,或者在中門前擺開希臘重裝步兵標誌性的盾陣,對敵人展開防禦反擊,逐一將他們殺死。

薛西斯麾下強大的波斯軍隊由許多個民族組成,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包括波斯人,米底人,斯基泰人,印度人,巴克託利亞人,利比亞人等等,海軍船隻由腓尼基人,敘利亞人和塞浦路斯人駕駛。

上圖表現了希波戰爭時期的波斯步兵,從左到右依次為米底弓箭手,持有柳條和木質大盾,手持長矛的波斯普通步兵,頭上的帽子被稱為Tiara,一種包著整個頭部只露出臉的頭巾,是典型的波斯軍隊裝備,腰間佩戴短劍,身上只有粗布與亞麻填充物製成的軟甲。左三為身穿鱗片鐵甲的波斯精銳近衛步兵,被稱為“不死者”,最右是手拿波斯軍中傳令旗的傳令兵。除此之外,波斯軍中還有頭戴青銅頭盔,腳穿長靴,手持長矛,盾牌,短刀和狼牙棒,身穿波斯同款亞麻軟甲的亞述人,頭戴尖頂帽,身穿五色斑斕緊身衣,手持小圓盾牌與戰斧的斯基泰人,手持長矛,上穿米底服裝下穿寬鬆褲子的帕提亞人,赤裸上身,腰圍棉質短裙,佩帶弓箭和短矛的印度人,頭戴馬鬃裝飾的馬頭假面,手拿斑馬蒙皮盾牌的埃塞俄比亞人(這個細節在電影300裡也有驚鴻一瞥),穿著束腰長衣,身披條紋斗篷,頭戴纏頭,手持彎刀,裝備反曲弓的阿拉伯駱駝騎兵等等,真是蔚為大觀

在另一邊,作為防守主力的斯巴達重裝步兵,和同時代的希臘重步兵(HOPLITE)一樣,全套護具包括一面直徑3英尺或者更大的大圓盾,一個青銅頭盔,青銅護脛,還有胸甲,除了標準的護具之外,大腿和上臂都有護甲保護(大腿上的護甲被稱作parameridia),但不知道斯巴達重裝步兵是否有此一項。青銅頭盔上的馬鬃與其他希臘城邦的習俗不同,呈橫排,另外,斯巴達重裝步兵都身披紅色斗篷,傳說是為了讓他們在作戰中不會注意到來自敵人和自己創口的鮮血。武器是一柄長達9英尺的櫸木柄長矛和一把斯巴達獨特的彎型短劍。胸甲則是“鐘形”胸甲,也是一種早期的盔甲樣式。為了使穿戴者能靈活活動,前胸和後背的青銅板在腰部外張。

另外,儘管希臘詩歌中將讚頌的對象集中於重裝步兵,但其他輔助性部隊也在戰時起了重大作用,比如手持兩支投擲用標槍的輕步兵,他們不穿盔甲,唯一的防護是一面小盾牌(pelta),除了標槍之外,他們的近衛防身武器就是一把匕首

當斯巴達人看到數不清的波斯軍隊登陸,並在溫泉關下方的海灘上展開時,他們毫不畏懼,按照古老的傳統舉行犧牲前的意識,包括梳理自己的長髮,或者往身體上塗抹油脂,有些輕鬆的斯巴達士兵甚至為了在戰前熱身,開始舉辦賽跑和摔跤比賽,這讓前來偵查的波斯騎兵大為震驚,傍晚時分,薛西斯的使節來到溫泉關,勸告他們投降,說假如斯巴達人放下武器,那麼他們就能自由返回故鄉,並獲得波斯同盟軍的身份,然而列奧尼達斯對待波斯人要求自己放下武器的回應則是“過來拿吧!”

由於一場風暴襲擊了海灣中的波斯艦隊,使得波斯人對溫泉關關隘的正式襲擊又推遲了三天,第四天,波斯人發動了衝鋒,米底步兵蜂擁而來,但這卻正中斯巴達人的下懷,他們的粗布亞麻軟甲,柳條木質盾牌和短矛無法給斯巴達人的青銅盔甲盾牌和長矛造成任何傷害,他們像潮水碰到礁石那樣被粉碎了,不多會,斯巴達人的盾牌防線前就變成了屍山血海,這一波又一波的徒勞攻擊直到太陽下山時候才告一段落。

同樣斯巴達人的處境也十分艱苦,太陽無情地炙烤著他們被汗水和鮮血浸透的青銅盔甲,為了讓青銅大盾維持一條牢固的戰線,每個人都用手臂和肩膀竭力抵住盾牌,不讓人數佔據優勢的敵人將戰線推出一個缺口,列奧尼達斯命令,只有在每一波波斯人進攻的間隙,最前一列的士兵才能被後排戰友所替換,受傷者才被允許推到戰線之後簡單包紮,飲水,然後再投入戰鬥。

第二天,薛西斯將他的近衛精銳部隊不死者也投入了進攻,但依舊無功而返,根據記載,斯巴達人採取了一種狡猾的戰術,首先假裝潰散,誘使“不死者”開始追擊,忘記保持緊密的隊形,然後一聲吶喊,回過身來進入近身格鬥,斯巴達人優良的劍術讓對方不可阻擋,最後薛西斯被迫下令讓不死者退出戰場,此時在優卑亞島附近,波斯艦隊也在和希臘艦隊進行了一場海戰,頭一天,希臘人獲得了小小的勝利,有幾十艘波斯三列槳艦船被摧毀以及俘虜,但在第二天希臘艦隊在阿特密西烏姆附近與絕對優勢的波斯艦隊再戰,不幸遭受重創。

此時,薛西斯也十分焦慮,因為龐大的陸軍駐紮在溫泉關附近的海灘,無法向內陸挺進,這裡荒涼貧瘠,幾天之內軍隊的後勤供應就將發生困難,波斯間諜和偵察兵已經散佈在這裡的鄉間,詢問能夠擔任嚮導,願意和波斯人合作的當地人,按照希羅多德的記載,到了第七天,波斯人終於找到一個名叫厄非阿提斯的當地人,他告訴波斯大王,卡里德羅謨山裡確實有一條小道,能夠通向溫泉關的後方,大流士命令敘達爾涅斯率領全部“不死者”步兵,前往包抄列奧尼達斯的後方,他們在黑夜中走了幾個小時穿越了阿索波斯河,在途中,他們遭遇了一隊希臘城邦同盟軍的阻攔,也許是阿卡迪亞或者當地的福基斯城邦,後者戰鬥力不足,被輕而易舉地粉碎,但是有幾個逃兵跑回了溫泉關,告訴列奧尼達斯,波斯人已經從後方包抄而來,他們的堅守已經失去了意義。列奧尼達斯下達了命令,除了自己麾下的三百人,其他希臘城邦的盟軍一律火速向南撤退,保存實力,他對手下說“斯巴達人,讓我們飽餐戰飯,因為下一頓晚餐我們就將在冥界享用了!”

早晨九點左右,波斯人最後的進攻發動了,希臘人背後的“不死者”並沒有充當先鋒,而是正面薛西斯手下其他民族的僕從軍,為的是消耗不屈的斯巴達人的體力,這些僕從軍士氣不高,甚至要殿後的波斯軍官揮動皮鞭抽打,驅趕他們前進,經過整整一個上午的鏖戰,大多數斯巴達人的長矛因過度使用而折斷了,他們被迫抽出佩劍和敵人進行近身肉搏,最後,“不死者”投入了戰鬥,還有波斯軍隊僱傭的呂底亞和米底弓箭手遮天蔽日的弓矢,從列奧尼達斯本人到斯巴達普通一兵,都英勇戰鬥到了最後,佩劍折斷了,他們就用劍柄,甚至拳頭和牙齒攻擊敵人,絕大多數守衛者在死前都找到了與之同歸於盡的對手,直到中午,薛西斯的旗幟在溫泉關的山頂升起。

最後,引用魯迅先生《斯巴達頌》的結尾,向在溫泉關慷慨赴死的斯巴達勇士們致敬“巍巍乎溫泉門之峽,地球不滅,則終存此斯巴達武士之魂”


晴天有時下豬


溫泉關戰役是真實存在的,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第三次波希戰爭期間,但300斯巴達人對戰50萬波斯大軍不準確,因為希臘城邦投入此戰的不只是300斯巴達人,還有很多民族人員組成的部隊,根據美國曆史學家詹姆斯•W•舒森伯格的考證,希臘一方在溫泉關的參戰總兵力在4900人左右。

公元前486年,大流士病死,征服希臘的計劃留給了他的兒子和繼任者薛西斯。為了給父親復仇、徹底征服希臘,薛西斯精心準備了四年時間。他在波斯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裡徵集士兵、裝備和糧草,最終組織起了一支數量極為龐大但成份極為龐雜的軍隊。在這支軍隊裡,有頭戴軟帽、身著束腰外衣、盔甲和褲子,手持短矛、柳條編織的盾牌和威力強大的複合弓的波斯人、米底人、西卡尼亞人;有頭戴青銅頭盔,手持盾牌、鋒利的長矛、短刀和滿是鐵釘的木棒的亞述人;有手持弓箭和短矛的大夏人、帕提亞人、克蘭斯米亞人;有頭戴高尖角帽,手持弓箭、短刀和戰斧的斯基泰人;有身穿棉布長袍,手持弓箭(其所配的羽箭箭頭為鐵製)的印度人;此外還有帕裡坎尼人、西斯塞人、帕克提亞人、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亞人、利比亞人、帕夫拉戈尼亞人、裡戈延人、瑪帖尼人、馬裡安戴尼亞人、敘利亞人、佛裡吉亞人、呂底亞人、色雷斯人、菲斯蒂安人、卡巴里安人、莫斯奇安人、提巴列尼人、馬凱隆人、莫敘諾依科伊人……總計來自46個臣服於波斯的國家、100多個民族的士兵參加了準備征服希臘的大軍。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估計,這支龐大的軍隊規模空前——總人數高達260萬(包括90萬海軍和其它歐洲盟軍在內)。若再算上僕人、工匠以及其他追隨者,則人數更超過500萬。儘管對後人來說,希羅多德所說的數字顯然過高,但薛西斯的軍隊數量極為龐大卻是肯定無疑的事實。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大軍在小亞薩爾迪斯完成集結,分為陸、海兩路開始向希臘進發。其中陸軍由薛西斯親率,隊形順序為:最前面是超過軍隊總數一半的普通部隊,其後是1000名精銳的波斯騎兵和1000名精選的矛兵;再往後是10匹聖馬、一輛由8匹馬拉的神聖戰車;接著是薛西斯乘坐的戰車;在薛西斯身後的部隊依次是1000名由波斯貴族子弟組成的矛兵(矛尖全部向上)、另一隊1000名精銳騎兵、10000名手持金銀裝飾的短矛的步兵,最後是10000多名騎兵。

薛西斯可能根本沒有想過要在希臘進行任何決戰,因為他的軍隊數量如此龐大,所以他認為自己所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收容投降的希臘人。與他的父親一樣,薛西斯也在軍隊出發前派出信使要求希臘人送出傳統的投降標誌——泥土和水,否則將被消滅。面對可能給他們帶來毀滅的波斯大軍,大多數希臘城邦選擇了退讓,他們沿著陸地和大海步步後退。

但有兩個希臘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對波斯人的最後通牒堅決予以回絕。薛西斯派到這兩個城邦的信使遭到了和他父親派到這兩個城邦的信使一樣的命運:雅典人將他們扔進一個深坑,而斯巴達人則將波斯信使推進了一口井裡——能夠找到他們所要的泥土和水的地方。

由於每個希臘城邦都清楚的知道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擊敗波斯人,所以他們暫時結束了內部紛爭,坐在一起召開大會,試圖組織一個泛希臘聯盟來共同防禦波斯大軍。在會議上,斯巴達人倡議修築一道橫越科林斯地峽的城牆(斯巴達人自己的城邦是唯一沒有城牆的,他們依靠勇敢的公民進行防禦),以保護希臘最南部。而科林斯以北的城邦則認為薛西斯可調動愛琴海周圍的部隊從北部攻擊希臘,因此應該在那裡建立早期防禦。會議採納了他們的戰略,並將戰線選擇在溫泉關。希臘人的意圖是通過在該處進行先期防禦,爭取時間使他們組成聯合艦隊與波斯艦隊進行海上決戰。

從地形上看,希臘人將戰場選擇在溫泉關是非常關鍵的決策,因為溫泉關山口特別狹窄,但又是波斯陸上大軍必經之地。這樣一來,從山谷另一邊突進的波斯軍隊在作戰時就無法展開,數量優勢將無從發揮作用;更糟糕的是,波斯人還將被迫與希臘人進行後者擅長的近身格鬥。

向溫泉關急行軍的希臘聯軍包括300名斯巴達人、80名邁錫尼人、500名泰基人、700名泰斯庇斯人在內的總兵力在4900人左右。希臘聯軍的統帥是斯巴達國王利奧尼達斯。作為大力神赫拉克力斯的子孫和斯巴達的兩位國王之一(斯巴達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王位),利奧尼達斯毫不畏懼強大的波斯軍隊,他以決定要為保衛希臘流盡最後一滴血(當時有這樣一個傳說,就是利奧尼達斯和他手下的300名斯巴達武士之所以慷慨赴死,是因為接到了一個神諭:斯巴達要麼失去一位國王,要麼看著自己的城邦被毀)。

在前往溫泉關山口的路上,利奧尼達斯讓自己手下的300名斯巴達武士作為全軍的前鋒,以此鼓舞其他希臘城邦部隊的士氣。幸運的是,他們日夜兼程的辛苦沒有白費,終於趕在行軍緩慢的波斯人前面到達山口。

溫泉關山口寬度只有15米,可謂天險。在山口還有損毀的城牆和城門(原本是祭祀太陽神用的),希臘人重新修好了它們。但在勘察地形時,希臘人發現山口雖然難以逾越,但在整條防線上還隱藏著一個致命弱點:有一條羊腸小道能夠通過山脈,而且直通後山。如果波斯軍隊得知這條小道的情況,那麼就能從這裡迂迴溫泉關山口前出至希臘聯軍的後方實施包圍。意識到這個危險,利奧尼達斯迅速派遣1000名豐塞安人去保衛那條小道,以防波斯軍隊發現後由此進行迂迴。不幸的是,豐塞安人覺得這條小道兩邊的山嶺上無險可守,防守任務太過艱鉅,竟未做認真準備,而是寄希望于波斯人永遠發現不了這條山間小道(其實,幾乎所有的希臘人都存在這個僥倖心理)。

薛西斯的大軍越來越近,一位執行偵察任務的波斯騎兵最先發現了希臘人的營地。但令波斯偵察兵驚訝的是,許多斯巴達人裸體進行訓練,而休息者則在平靜的梳著頭髮。其實,對斯巴達人來說,戰前梳頭意味著在戰鬥中將以死相拼。但對這點,無論是波斯偵察兵還是他的國王薛西斯都是無法理解的。

波斯軍隊在距溫泉關非常近的特拉齊斯城邦的平坦地帶紮營。在這裡,薛西斯讓他的軍隊停留了4天,希圖以強勢軍力震懾希臘人,使他們自動撤離。但等到第5天,即公元前480年8月17日,仍未見到希臘人有撤離的跡象,這位波斯國王就再也沒有耐心了。於是,他命令由米底人和西斯塞人組成的前衛部隊向希臘人發起第一波攻擊。

米底人和西斯塞人付出了沉重的人員傷亡,但還是被希臘人擊退。為了懲罰抵抗者,薛西斯再次命令發起強大進攻。潮湧般的波斯軍隊信心滿滿的向前衝擊,自以為能夠輕易取得勝利,但他們並沒有取得比米底人更大的戰果。

薛西斯並沒有預料到希臘人在溫泉關所具有的戰術優勢。狹窄的戰場使波斯軍隊的數量優勢失效,也使他們平常訓練的戰法無從發揮。據說波斯男子只被教授三件事:騎馬、說實話和射箭。但在溫泉關山谷,騎兵沒有充裕的地方發揮衝擊力;更要命的是,在狹窄的山谷里根本沒有地方組織數量眾多的弓箭手放出密集箭雨。而希臘人則躲在山口他們修好的城牆後面,極難被發現又難以攻擊。

波斯軍隊既沒有受過肉搏戰的訓練,也沒有進行肉搏戰的裝備。他們更喜歡採取的戰術是在山谷裡與希臘人拉開一定距離,由躲在柳條盾圍起來的掩蔽所後面的射手放箭。他們幾乎沒有盔甲,進行肉搏戰的武器也只有短劍和短矛。反觀希臘人特別注重防護,他們全身披掛重裝甲,手執3米長的長矛。在肉搏戰中,希臘重步兵的重裝甲可以有效抵禦波斯人的矛、劍攻擊(軍事歷史學家很少提及裝甲的重要性,實際上士兵內心裡都渴望自身有良好的防護),而他們的長矛能在波斯人短劍和短矛夠著他們之前先刺中對手。此外,希臘人還有一個無形的優勢:他們是為保衛家園而戰,同仇敵愾;而且希臘人紀律嚴明、忠於職守。

在嚴重的人員傷亡面前,波斯士兵的戰鬥意志在一點點消退。為此,焦急而又無奈的波斯指揮官們不得不用鞭打來驅趕自己的士兵同頑強的希臘守衛者們作戰。

在戰役的第一天,斯巴達人及其他希臘人在溫泉關山口抵擋住了波斯軍隊的瘋狂攻擊。作戰中,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斯巴達武士從城牆後面躍出,勇猛的同波斯人戰鬥,然後又假裝撤退,引誘波斯人進入陷阱後予以重大殺傷。據說薛西斯當天因為他的軍隊傷亡慘重、畏縮不前而3次跳腳。

溫泉關戰役的第二天重複著同第一天相同的景象。不同希臘城邦的士兵開始輪流抵擋攻擊,而波斯人則因失敗而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不過對希臘人來說,雖然他們的人員傷亡遠少於對手,但畢竟無法改變兵力佔絕對劣勢的情況,所以他們的唯一希望就是在溫泉關儘量將波斯人拖得時間就一點。然而,就在雙方軍隊僵持的時候,一個令人希臘人絕對沒有想到的意外情況發生了:一個名叫埃菲阿爾泰斯的希臘叛國者出於貪慾告訴了薛西斯那條秘密小道。

得到這個情報後,薛西斯大喜過望,立即派出一支波斯軍隊在夜間通過這條小道,因為暗夜以及高大的橡樹能夠隱藏部隊的行動。在接近山頂時,疏於防備的豐塞安人才被驚醒。但一切都太晚了!就在豐塞安人瘋狂的聚攏隊伍的時候,波斯人已經箭如雨下。遭此突然攻擊,豐塞安人未做頑強抵抗就節節後退。而波斯人並沒有興趣追擊他們,而是快速折下,從後方奔向溫泉關山口。

當希臘的瞭望哨告訴利奧尼達斯,波斯人迂迴包圍過來的時候,守衛溫泉關山口的希臘聯軍幾乎沒有時間撤離了。希臘各城邦將領緊急開會,大多數將領認為應分散突圍,以免全軍被殲滅。眼見大勢已去,利奧尼達斯同意他們撤回各自的城邦,但利奧尼達斯和他手下的斯巴達武士決定繼續堅守溫泉關。同他們一起留下的,還有忠誠的泰斯庇斯人。利奧尼達斯還將400名底比斯人作為人質(利奧尼達斯認為他們涉嫌同情波斯人)。

後人對利奧尼達斯的決定常常感到不解,認為他過分迷信那個要他必須犧牲自己的所謂神諭了。實際上神諭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形勢讓他無從做出別的選擇。因為他知道假如在溫泉關的希臘聯軍都撤退的話,那麼他們將全部被後面追來的速度更快、機動性更強的波斯騎兵俘獲並遭到屠殺。利奧尼達斯的繼續堅守,正是為了給其他城邦軍隊一個安全撤離的機會,使他們回去後在未來能夠繼續戰鬥。

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在希臘所有城邦中自由最少的斯巴達,現在卻在溫泉關成為希臘自由的最後保衛者(希臘文明的所有偉大之處——科學、藝術、詩、戲劇、哲學等等都與斯巴達毫不相關。斯巴達的軍事化社會組織和教育制度決定了全國就像一個大兵營,斯巴達的年長者決定哪個嬰兒生或哪個嬰兒死。斯巴達人從小就被灌輸戰鬥、服從概念,男孩在7歲時就開始接受軍事訓練,成年男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軍營生活。斯巴達人一起吃飯、平均分配,過著集體生活。他們被禁止從事那些被視為“多餘的”文科)。

溫泉關的斯巴達武士現在腹背受敵,薛西斯命令自己的軍隊完成合圍後立即投入進攻。波斯將領們再一次用皮鞭驅趕著士兵前進,許多波斯士兵被他們的同伴踩踏而死,還有一些被推在一邊,掉進海里淹死了。自始至終,斯巴達人和泰斯庇斯人與波斯人進行著拚死戰鬥,將越來越多的恐懼和死亡帶給波斯士兵。希羅多德記載道:“沒有人能夠知道(波斯人)到底死了多少人。”

在最後的決戰中,斯巴達武士戰鬥到長矛的矛杆全部折斷,然後他們用劍戰鬥。劍折斷了,他們就用拳打、用牙咬……。利奧尼達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和諾言,在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他率領斯巴達人打退了波斯人的4次圍攻,直至全部倒下。

溫泉關戰役中,利奧尼達斯和他手下的300名斯巴達武士全部戰死,另外還有700名泰斯庇斯人,而波斯人則總共戰死約2萬。為了隱藏這個可怕的損失,薛西斯下令將絕大多數戰死者秘密埋葬,只將1000具戰死者的屍體帶走。

在斯巴達,人們為利奧尼達斯舉行了隆重葬禮。但是利奧尼達斯卻沒有得到合適的埋葬,薛西斯下令將他的頭割下來綁在樹樁上示眾。而其餘戰死的希臘人則被埋葬,目的是為了掩蓋為什麼如此少的人卻能擋住他的軍隊那麼長時間。

從戰略上看,希臘人在溫泉關的防守幾乎沒有延緩薛西斯的進軍步伐。但是利奧尼達斯及斯巴達武士的英勇奮戰,為他的同胞換來了寶貴的7天時間,並對波斯軍隊的軍心士氣造成沉重打擊。溫泉關戰役對希臘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希臘人最終擊敗波斯人贏得第三次波希戰爭時,他們建立了一個溫泉關紀念日,並且在昔日的戰場上豎立了紀念碑,其中一座的碑文是“4000人抵抗曾經站在這裡的300萬人”;而另一座紀念利奧尼達斯和300斯巴達武士的著名碑文這樣寫道:“過客啊,請帶話給斯巴達人,說我們忠實地履行了諾言,長眠在這裡”。

後人給溫泉關戰役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溫泉關的價值不在於得到或丟失多少土地,也不在於有多少人被殺或被俘獲,而在於它的精神。長眠於溫泉關的斯巴達人和泰斯庇斯人告訴了希臘和全世界一個不朽的真理:在面對強敵侵犯時,勇氣是多麼的重要!(S)


聯合防務


溫泉關戰役這件事當然是真實的,但是問題中提到的人數(雙方的)自然是不真實的,或曰不準確的,如果不說是吹牛逼的;戰勝和堪稱軍事界的神話這兩個說法也和事實不符。

問題中提到的斯巴達300兵力是指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率領的三百名斯巴達重裝戰士,他們力抗波斯大軍,最終幾乎全部奮戰至死,史稱“斯巴達三百勇士”。

(有觀點認為三百勇士很可能是國王的親兵甚至是家族成員)

(斯巴達三百勇士固然是不折不扣的勇士,但本次戰役確鑿無疑是希臘方面的敗仗)

但是希臘方面在溫泉關的兵力總數並不是只有斯巴達的300人,還包括,底比斯(忒拜)的400人,還有希臘其他城邦的部隊6000多人——一說還有普通的斯巴達軍隊成員,總體上,希臘聯軍總數約7000人左右。

具體各城邦出了多少人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有記錄,但這一記錄和別的記錄不一定能完全吻合,可能的原因有記錄的錯漏,還可能包括是隻計算了重裝步兵,還是計算進了輕裝步兵等兵種這些原因,但總之,

希臘一方的軍隊人數遠遠不止300人。

問題中提到波斯有50萬大軍,已經相當內斂,希臘人當初最有想象力的說法是波斯發兵200萬,加上後勤奴隸等一共500萬,真敢想敢說,就問你服不服。

波斯軍隊的數量可能是20萬左右,按照當時的動員能力和後勤補給,已經非常逆天,退一萬步講是50萬,考慮到包括了海軍和陸軍,從戰略上也需要在很多地域展開,不可能全部投入溫泉關戰役。

(希波戰爭地圖,溫泉關Thermopylae又稱德摩比勒隘口,是希臘北部的重要樞紐關隘)

因此,我們估計,在溫泉關,希臘聯軍約7000到10000人,波斯軍隊可能在10萬左右。

因為溫泉關的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輕裝投射步兵為主的波斯軍隊只能逐次投入兵力與守軍交鋒,換言之,無奈地使用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硬撼重裝步兵,所以,希臘軍隊人數雖少,卻能夠在一定時間段內固守並對敵軍造成一定的殺傷。

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戰役的結果,公元前480年8月11日,列奧尼達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主動令其他聯軍中的大部後撤,親率斯巴達勇士拼死抵抗,最後全部陣亡。

(波斯帝國的國王薛西斯一世沒有電影中那樣的臉上的金環,反而蓄著長鬚,但他確實非常高大英俊)

溫泉關戰役一直是西方歷史文學中長久不衰的主題之一,這個關於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希臘英雄的悲壯故事被多種文字書寫和演繹,以詩歌、傳記等各種形式流傳下來,人們讚美和歌頌這些勇士的精神,也通過各種側面的強調和演繹,為溫泉關戰役和斯巴達三百勇士賦予了很多附加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附加的意義和價值,某種意義上也不乏誤讀,此處不再展開。

如果我們冷靜而理智地審視溫泉關戰役,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可能不夠熱血和精彩,但有意思的事實:

1、本次戰役從希臘方面來說,確實各懷私心:雅典為代表的勢力希望別的城邦在溫泉關牽制和遲滯波斯軍隊,事實上除了斯巴達參加溫泉關戰役的希臘聯軍大多是溫泉關附近的城邦;而斯巴達一方面想要當希臘聯軍的盟主,一方面不想投入過多兵力,列奧尼達和斯巴達300勇士某種意義是一個犧牲品,而列奧尼達最後還留下底比斯軍隊,也有一點削弱曾經的勁敵的嫌疑。

2、本次戰役希臘方面牽制和遲滯波斯大軍的戰略目的達到了,這生命和鮮血堆出來的3天時間拖住了波斯陸軍,為希臘海軍與波斯海軍決戰贏得了時間(事實最後的結果也是希臘海軍勝利了);但是,波斯軍隊並沒有被大量殺傷(殺傷波斯軍隊2萬到3萬人的說法不可靠),單論本次戰役也並不是希臘方面的勝仗,希臘方面沒有“戰勝”,也談不上“堪稱軍事界的神話”。

當然,列奧尼達和斯巴達300勇士即使是斯巴達城邦內部和希臘城邦之間勾心鬥角、各圖私利的犧牲品,即使他們並沒有取得對波斯大軍的勝利,也不能改變他們是彪炳青史、千古流芳的大英雄這個事實,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無畏,更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特洛伊木馬是《荷馬史詩》中傳唱的,《荷馬史詩》跟《聖經》一樣,屬於歷史造假。《荷馬史詩》作為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古籍,竟然沒有半個字記載了直線距離只有幾百公里的埃及金字塔,卻記載了溫泉關戰役和特洛伊古城,這不是很可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