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十年後,手機消失,汽車無人駕駛,工廠自動化,農民該怎麼辦?

落地生農業


如果工廠自動化,什麼都不用人操作,我們這些靠體力賺錢的人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就來解開這個疑惑吧。

  我們回顧一下勞動者的歷史,在古代,絕大部分勞動者是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幾乎在貧困中掙扎。因為社會的發展,農業的效率提高,解放了一部分農民,隨著行業的增加,所有的勞動者都有機會選擇行業。一句古時的話說明古時就業狀況,人生自古兩條路,唯耕唯讀。一句現代的話說明現在的就業狀況,360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從這一點能看出來,社會發展會誕生出更多的行業,隨著更多行業的誕生,實際是勞動力的解放。

  比如最古代,都是人耕地拉車,後來牲畜代替了人的一部分體力,農民失業了嗎?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的效率顯得低下,而第二第三產業效率高,農民就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民失業了嗎?沒有。那麼城市的工人會說,因為農民進城促使工人失業,實際上是機器的自動化與工業的高效使工人失業,農民進城是因為第二第三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會誕生更多的行業,而勞動力會繼續解放出來,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既為解放勞動力,就要適應社會,因為即使仍然按照原來的方式從事原來的行業,也是不能維持生活的。

  這時人們可能就會疑惑,假如機器完全取代人,勞動者不就徹底失業了嗎?其實那時,我們不妨想想看,機器完全取代,能夠生產多少糧食,能夠創造多少東西,那時東西隨便用,食物隨便吃,人只要說出想吃什麼,想幹什麼,機器都會滿足,所以那時人的大腦相當發達,四肢卻逐漸退縮。所以到那時會有兩種結局,第一種是人們都逐漸變得懶惰,先是四肢懶惰,後是大腦懶惰,最後可能連吃飯繁衍後代都沒有意願,最終人類逐漸以各種方式自消自滅。

  第二種結局正好相反,因為人不用勞動就能獲取想要的東西,所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勞動,而且是體力勞動,人們沒有機會勞動,會千方百計的去勞動從那時開始,人類開始倒退。因為人們都爭著從事體力勞動,不願意從事腦力勞動,不屑與爭名逐利,所以社會開始倒退,直到退到體力勞動者又在最底層為止。

  我去,怎麼寫成科幻問答了?不管未來如何發展,那是未來的事,做好當下才最重要,因為未來是現在所決定的。

  十年應該還不行,如果真到了手機消失,機器代替人工那一天,期望早點到來吧

  因為社會在發展,農民也在更新換代,我爺爺那一代的農民都是大字不識幾個,我媽媽那一代的農民基本上都能識字,最差也是小學文化,到我們這一代的農民,最次也是初中文化吧?下一代農民再不濟也是高中文化階層吧?

  現在已經是全民大學了,未來的農民當然也是智慧型的農民啊。

  所以不用擔心失業,不過是解放了雙手而已,

  以前耕地人工一鋤一鋤挖,後來牛耕地了,農民失業了嗎?再後來機器耕地,農民失業了嗎?

  如果到機器代替人工時代到來,只能說農民不會那麼辛苦了,而且和城市的差距一步一步縮小,到時候說不定農民會成為值得羨慕的行業呢,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生活品質卻不差。


鬧鬧劇場


這是人類發展的規律,此時此刻我們站在當下,可以預知不遠的將來,我們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人工智能和無人化製造是已經露出端倪的趨勢:

  • 未來,滿大街的汽車飛馳,車上卻沒有駕駛員,於是大量的以駕駛為職業的工作崗位就消失了。大巴士、滴滴車、地鐵、出租車、旅遊車等駕駛行業進入寒冬。
  • 未來,我們數字化金融迅猛發展,銀行網點大量縮減,銀行業務大部分轉為自助,金融產品在線上銷售,價格透明,一目瞭然。數量龐大的金融機構的櫃員,面臨轉崗。
  • 未來,電子收費行業崛起,超市收銀、公路收費、便利店結算,只需要用移動設備掃一下,車輛通過高速公路,ETC掃一掃就能暢通無阻,大批的收銀員、高速公路收費站員工、實體門店服務檯工作人員恐怕就要發愁生計了。目前正字大規模升級推廣的的ETC設備,不正悄悄推動著行業的變革麼?
  • 未來,富士康、華碩、臺積電等工廠裡引進製造機器人,替代流水線上代加工產業工人,這些設備不知疲倦,不要加班費、也不用交金,更不會怨憤老闆剝削,如今這些控訴資本家血汗工廠的年輕人,終於可以回家休息了....
  • 未來,現代農業大生產,農業工業化興起,大規模農機協同作業,生產力巨大提升,再也不需要農民以人海戰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臺機器開動一個小時,可以抵得上幾百上千農民一天的工作量。
  • 財務會計人員大量裁減、法務人員收縮,傳統媒體的衰落,製造業向工業4.0轉移,大量的工作機會流失,崗位縮編,企業規模向小而精轉變。

不僅農民要問怎麼辦?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對未來的期待和焦慮中,都在問怎麼辦?

我認為,工業化、智能化、無人化的工業革命不可阻擋,而職業危機也不可避免。

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人類社會可能發生相應的深刻變化:

一是人類的總量的規模急劇收縮。

首先是不婚不育主義開始席捲全球,從發達國家的低生育率,逐步向發展中國家侵襲。例如中國目前已經出現這樣的趨勢,中國一線城市人口不願生育、不願結婚,不願二胎,人口出生率連年下降,甚至低於日本,人口老齡化、負增長,按照目前人口的低增長,到2100年中國人口不到現在的50%!

二是人口結構和家庭形態發生劇烈變化

全球人口數量下降便隨著生活理念的改變。未來家庭可能不再是社會的最基本的組成形態,人對於財富、家庭的態度也會於今天有霄壤之別。

此時,人類社會小而精,大量“低素質勞動力”成為冗餘而自然淘汰。也就是說,人類規模和素質都會隨著經濟發展發生重大調整。

大量低端勞動力崗位被機器人替代了,而從事這些崗位的人口,也因為低生育而自然縮減。崗位收縮與人口收縮同步,剩餘人口則享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佔據絕大多數自然資源,享受人類社會的文明碩果,而其餘人口則在歷史長河和自然演化中消失了。這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以及未來精英社會的本質特徵。

三是簡單體力勞動的工作機會幾乎消失,與人類心理、設計、精神、藝術、教育、審美有關的工作成為主流

人工智能和機械製造的發展,解放了人類的生產力,但是也造成了生產力的閒置。製造行業中,母機設計、算法設計、高精尖工業依然熱門,但是基礎的勞動崗位則縮減了。相反,在今天看上去玄之又玄的一些工作則因為無法被機器替代,又滿足人類的精神需要,而成為職場主流。

舉幾個例子:心理諮詢師撫慰人心,解決人類心靈問題,這個崗位將來可以迎來大發展;牧師、主持、道士等宗教界人士將來數量可能增加;設計師、教師、作家、畫家等都是熱門行業。

這些行業有功能的特點:

  • 技能的獲得靠人的覺悟而非僅僅知識積累
  • 抽象的而非直接的工作
  • 與人的精神、情感、審美有感的工作
  • 創造性的工作,而非簡單機械的
  • 依靠人的稟賦,而非技能培訓的工作
  • 機器無法替代的工作

我們已經看到了未來社會的雛形,未來是希望之源,也是個體生存的煉獄戰場。只有看清看清趨勢,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


西雙版納的茶花


十年後,手機消失,汽車無人駕駛,工廠自動化,我們農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太符合我的胃口了,因為跟我在十五年前的想法是一樣的。那時我看過一本小人書(一些年長的人都看過,)這本小人書就是寫汽車無人駕駛,工廠自動化,沒有手機消失這個。看完這本小人書,我非常憧憬著未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打工時我就冒出了這個想法。

如果工廠自動化,什麼都不用人操作,我們這些靠體力賺錢的人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就來解開這個疑惑吧。

我們回顧一下勞動者的歷史,在古代,絕大部分勞動者是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幾乎在貧困中掙扎。因為社會的發展,農業的效率提高,解放了一部分農民,隨著行業的增加,所有的勞動者都有機會選擇行業。一句古時的話說明古時就業狀況,人生自古兩條路,唯耕唯讀。一句現代的話說明現在的就業狀況,360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從這一點能看出來,社會發展會誕生出更多的行業,隨著更多行業的誕生,實際是勞動力的解放。

比如最古代,都是人耕地拉車,後來牲畜代替了人的一部分體力,農民失業了嗎?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的效率顯得低下,而第二第三產業效率高,農民就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民失業了嗎?沒有。那麼城市的工人會說,因為農民進城促使工人失業,實際上是機器的自動化與工業的高效使工人失業,農民進城是因為第二第三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會誕生更多的行業,而勞動力會繼續解放出來,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既為解放勞動力,就要適應社會,因為即使仍然按照原來的方式從事原來的行業,也是不能維持生活的。

這時人們可能就會疑惑,假如機器完全取代人,勞動者不就徹底失業了嗎?其實那時,我們不妨想想看,機器完全取代人,能夠生產多少糧食,能夠創造多少東西,那時東西隨便用,食物隨便吃,人只要說出想吃什麼,想幹什麼,機器都會滿足,所以那時人的大腦相當發達,四肢卻逐漸退縮。所以到那時會有兩種結局,第一種是人們都逐漸變得懶惰,先是四肢懶惰,後是大腦懶惰,最後可能連吃飯繁衍後代都沒有意願,最終人類逐漸以各種方式自消自滅。

第二種結局正好相反,因為人不用勞動就能獲取想要的東西,所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勞動,而且是體力勞動,人們沒有機會勞動,會千方百計的去勞動從那時開始,人類開始倒退。因為人們都爭著從事體力勞動,不願意從事腦力勞動,不屑與爭名逐利,所以社會開始倒退,直到退到體力勞動者又在最底層為止。

我去,怎麼寫成科幻問答了?不管未來如何發展,那是未來的事,做好當下才最重要,因為未來是現在所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