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軍隊的支隊擁有多少官兵?

用戶5547770233


日軍沒有支隊這個正式編制吧?支隊只是日軍根據臨時作戰任務混編的一個暫時軍事單位,人數和規模都很難確定,在二戰中日本的編制從小到大主要分為:班、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了解一波!

班:日軍每班大約13人,包括一名班長、4名機槍手、8名步槍手,加強版有時候會加配一具50毫米擲彈筒。

↑↑日軍班配置兵力圖

小隊:一般配置三個常規班和一個裝備三具擲彈筒的擲彈筒班,這也是在侵華戰爭中日本基層火力比較猛的主要原因,那時候擲彈筒就相當於小型火炮的作用,常常能將國軍壓的抬不起頭。

中隊:一般標準滿編為180人,其中設置一個19人中隊部,3個常規小隊。

大隊:滿編為1100人,一個30人大隊部,4個普通步兵中隊、一個專門的機槍中隊、少部分加強部隊配屬一個55人炮兵排,極少數精銳還會配置一個122人的炮兵連(92式步兵炮),在太平洋戰場和對蘇作戰中,有些大隊還配屬一個反坦克排,武器為20毫米反坦克槍。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部通過土工作業方式用3600枚手榴彈團滅的就是日軍一個山崎大隊。 

↑↑山崎大隊被全殲

聯隊:(分為步兵聯隊、騎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聯隊、偵查聯隊)滿編為3800人,包括三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中隊(122人),一個運輸中隊、一個通信中隊,火力和通信運輸都沒問題,但是衛生條件極差,四千人的部隊總共只有兩名醫生和兩名衛生員,這也是與日軍信奉武士道精神,不重視士兵生命很有關係。平型關大捷打的主要部隊就是日軍的一隻輜重聯隊,當時繳獲了大量的後勤補給物資。

平型關大捷繳獲物資

旅團:(分為步兵旅團、混成旅團、獨立警備隊、騎兵旅團、炮兵旅團)人數在5000人—8000人之間不等,主要配屬五個步兵大隊與炮兵大隊、通信大隊、輜重大隊、工兵大隊, 二戰後期,經過擴編後的旅團步兵中隊縮減為四個,增配一個機槍大隊和炮兵大隊,形成了具備相當作戰能力的單位。

師團:日軍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不同,每個師團的配屬均不同,一般甲種師團配屬兩個步兵旅團,和工兵,騎兵,炮兵、輜重聯隊各一部,人數能達到24000人以上,在長沙會戰中,日軍某些師團的配置調動人數達到了4萬人以上,其擁有戰馬7600匹步槍15000支,輕機槍280挺,重機槍55挺,山炮野戰炮數量達到上百門,多兵種配置比較合理,是具有強大作戰能力的單位,日軍師團比當時國軍的師人數多的多,所以千萬不要用師團去比較師!

↑↑日軍師團兵力配置


  


軍史吐槽君


1938年的武漢會戰,由駐臺灣清一色日軍混成旅組成的波田支隊,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在支隊長波田重一少將的率領下,參與岡村寧次指揮的第十一軍主攻漢口。波田支隊夜襲駐守在安慶的川軍第26集團軍楊森部,一路勢如破竹攻破了蔣介石寄予厚望的江防馬當要塞,打開了通往武漢的門戶。

日軍臺灣混成旅團

參加武漢會戰的這支波田支隊是由日本統治臺灣時的一支守備部隊組建,最初是為了鎮壓臺灣人民起義。七七事變爆發後,為了加快對華侵略進程,駐臺日軍也抽調部隊參加了侵華戰爭,淞滬會戰率先組建了重藤支隊,由重藤千秋少將任支隊長,下轄兩個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兩個為生隊、一個汽車臨時隊和兩個輸送監視隊組成的支隊,總兵力約14000餘人,相當於日軍甲種師團滿編時半個師團的兵力。

淞滬會戰後,重藤支隊加入上海派系軍戰鬥序列,後回臺灣休整。1938年初,重藤支隊加入到華中派遣軍中岡村寧次的第11軍,準備參加武漢會戰,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總兵力約10000餘人,由波田重一少將接替重藤少將任支隊長,改名為波田支隊。由於波田重一打開了武漢大門、戰功卓著,晉升為中將並任第19師團長。1939年為了配合部隊攻打海南島,臺灣日軍又重建了波田支隊,去掉原來重藤支隊的兩個輸送監視隊,加入了一個臺灣工兵聯隊,總兵力13000多人,由飯田祥二任支隊長,也叫飯田支隊或者臺灣混成旅團,隸屬臺灣第10方面軍序列。

由上可見,二戰日軍支隊只是一種臨時性編制,沒有固定編制,官兵可大可小,是根據戰場的特定任務的需要而臨時組建的,類似於日軍的混成旅團是獨立的戰役級兵種,支隊都以指揮官名字命名,支隊長一般由少將擔任或者編制更小的中佐擔任

1939年的崑崙關會戰,飯田支隊改稱為臺灣混成旅團,由鹽田定一少將接任旅團長,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總兵力約11000人,支援被杜聿明第五軍圍困的日軍第五師團轄下的第21旅團中村正雄少將等部。

臺灣混成旅團支援南寧

旅團長中村正雄被第五軍轄下的戴安瀾200機械化師擊斃後,為解圍被困的21旅下的第42步兵聯隊,臺灣混成旅團發揚日本“武士道”精神,派出一個步兵聯隊充當敢死隊主動突入第五陣地為第42步兵聯隊解圍,隨著日軍近衛師團、第18師團等部的快速支援,杜聿明第五軍錯過了圍殲第21旅團的機會。

1941年後,臺灣混成旅團(之前叫XX支隊)進行了改編,改編後番號為第48師團,總兵力約14000人,隸屬臺灣軍部司令指揮,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加入日軍南方軍第14軍,投入到東南亞戰場。



賽門軍略


比較難說。

日本陸軍的支隊都屬於臨時性質部隊。所擁有的官兵數量,只能看分組單位的情況。像一些支隊,都是由師團一部分分組的,比如瀨谷支隊,坂本支隊,不是簡單的說日軍的師團是支隊的組成部分。

如果看支隊所轄的兵力,因為支隊是臨時性編成。所以很難說清到底有多少軍隊的。比如臺兒莊會戰的瀨谷支隊,很明顯,瀨谷支隊的所轄兵力甚至超過萬人,不然不可能會有後來的傷亡數字。類似情況的坂本支隊也是如此。會有人認為是第十師團全體南下了,但第十師團還有一部駐紮濟南,所以,還是以瀨谷支隊為主的。

到了後來,各種支隊可謂是層出不窮。不僅是師團可以組成支隊,日本軍一級也會組成支隊參戰。例如早淵支隊,平野支隊。這些部隊的成分,一些就是由師團分離組成的。但直接上級是軍一級的單位指揮。

因為是臨時性編組,所以最高長官的軍銜也就不一定了,從大佐到少將級別的人,來擔任支隊的支隊長。

至於說官兵數量,沒有一個肯定的標準,來定型支隊的官兵人數。

比如早期的日本支隊是以旅團為主,加上其他輔助部隊組成的,所以支隊的少將旅團長就是支隊最高長官,以瀨谷支隊為例,這個支隊人員在一萬五千人左右,等於大半個師團了。後期,日軍的支隊是由步兵聯隊或者步兵幾個大隊編組,雖然還會加上炮兵和裝甲兵,但最高指揮官是聯隊長。所擁有的人數也是不等的,例如在瓜島被擊斃的一木清直,一木支隊人數是2400人左右。再比如侵華日軍的波田支隊,是由臺灣步兵的第一,第二和臺灣山炮兵聯隊組成。其人數在五千人以上。這個支隊後來改編為臺灣混成旅團,甚至升格為第48師團。可見這個支隊的常備兵力和戰鬥力是不亞於日軍其他師團的。

還要說明的是,日軍支隊的命名原則,一般來說,日軍都是以最高長官的姓氏來做代號的,比如瀨谷支隊,取自瀨谷啟少將的名字。在比如波田支隊,其支隊長叫波田重一。另外還有地名代號的支隊,比如南海支隊和承德支隊。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日軍的支隊是一種臨時性的特殊編制,由執行特定的作戰任務而組建,主要從野戰師團中抽出其編制中的一個旅團或聯隊級別的部隊作為獨立的部隊配屬給其它部隊進行戰役。日軍的支隊由於是臨時編制,任務完成後必須歸建所屬的部隊。

日軍的支隊名稱通常以指揮官的名字命名,如臺兒莊戰役中日軍有“瀨谷支隊”,這支部隊的支隊長為瀨谷啟少將(步兵第33旅團旅團長),所以這支支隊就被稱為“瀨谷支隊”。

日軍支隊的編制規模,最少為一兩個步兵大隊,最多為一個旅團。支隊長的軍銜最低為少佐,最高為少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