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大致可判斷是個什麼樣的人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大致可判斷是個什麼樣的人

文/田志剛 本文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前兩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大致就知道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想不到為了好玩的一句話,除了好多人點贊外,還招來不少人:

想讓我看看他的朋友圈,說說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提點意見,有的還發來了紅包。

那句話是一個簡單粗暴的說法,不夠嚴謹當不得真,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我也不敢給人提意見。

但通過一個人表達出來的內容判斷一個人,這個事情還是有靠譜度:在博客時代就有許多招聘經理會看候選者的博客,以判斷候選人的能力。

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寫博客,所以看一個人的微博、朋友圈也能瞭解一個人。

李誕講的段子裡說過:兩個人談對象前一定要看看對方的微博,判斷一下雙方三觀是否相剋,三觀相合很重要等等。雖然是段子,也有自己的道理。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大致可判斷是個什麼樣的人

《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已經上市,京東噹噹淘寶有售

假如一個人今天買了大額的保險,然後明天就自殺了,保險公司是不會賠付的,這明顯的是騙保。

但如果一個人今天買了保險(涵蓋自殺的險種),三年後因為各種原因自殺,大概率是要賠付的,因為沒有人會計劃三年。

有許多人說:如果他在博客、微博、朋友圈裡面有意識的偽裝真實的自己怎麼辦,那不就無從判斷了嗎?

這是有可能的,譬如剛談對象的時候總在異性跟前表現自己好的一面,許多人就這樣“上當受騙”了!

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裝幾個月一年可以,但如果時間足夠長,就像保險公司一樣,他認為大部分人不會籌劃自殺3年以上,而一個人長時間的裝也不太可能(也沒必要)。

所以通過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內容,可以判斷這個人的很多方面,是有道理的。

回到朋友圈這個主題,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如何判斷一個人?前提是人家讓你看他的朋友圈。

有一類人朋友圈很少內容或者就沒有內容,這種就無法判斷。但其實很少發內容也表達了很多信息:

一種情況是,自己的同事親人都在朋友圈,在那種要求不能張揚的單位,雖然有想法也不能發,否則領導或者自己的下屬就看到了,怕產生不好印象。

《舌尖上中國》前兩部的導演陳曉卿就說過,某個領導聽說他的朋友圈比較有趣,想看他的朋友圈分享,他就專門為那個領導註冊了一個微信號,偶爾分享一條信息,讀者就那個領導。

許多在體制內工作的,尤其是骨幹中層領導們的朋友圈內容都不多,上有自己的領導下有自己的下屬,所以最安全的方式是儘量不顯露自己。

我寧願讓別人懷疑我心懷叵測,也不能暴露我的愚蠢”,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知道展示什麼、怕別人瞭解自己的真實狀況,有意識的隱藏。

當然也有人就是單純不喜歡微博、朋友圈這樣的方式,懶得展示自己。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大致可判斷是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一人的朋友圈內容(這裡的內容指自己產生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和自己分享的內容)足夠,該如何判斷一個人呢?

我從兩個維度看:

第一個維度:朋友圈的內容是關注自身還是關注外界;

發自己的自拍照、在地鐵上遇到的趣事、曬娃、旅遊、養生等都是關注自身;馬雲說了啥、陳春花和善友教授又有什麼新觀點、曾國藩王陽明中美貿易戰等都是關注外界。

第二個維度:朋友圈的內容是否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觀點;

對於專業人士而言,要有自己獨立的對世界的想法和觀點,如果沒有這些,就會被這個世界裹挾,很可能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圈全是轉的雞湯或者養生的內容(很多父母的朋友圈),基本上可以判斷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一個人做投資,但從來沒有自己的觀點,什麼時髦轉什麼,那可以想見這個投資人也不咋地。

這兩個維度結合起來,會形成四個象限: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大致可判斷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每個維度具體的說明我就不展開了,也不存在那個象限更好的問題,只不過是不同的場景下需要不同的人而已。這是我的一個分類方法,你還有什麼分法?

你可以看看你在哪個維度,你朋友圈裡的人可以歸到那個維度?(完)(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