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在給P2P行業中的「好孩子」輸血

政府正在給P2P行業中的“好孩子”輸血

最近兩個月,P2P平臺爆雷不斷,與此同時,來自監管層的新聞也未間斷。

8月4日,全國互聯網金融整治辦、P2P專項整治工作小組辦提出“允許合規機構繼續經營”“條件成熟的機構可按要求申請備案”等九項明確要求;8月8日,全國互聯網金融整治辦下發了《關於報送P2P平臺借款人逃廢債信息的通知》,要求各P2P平臺儘快報送老賴信息;8月12日,監管部門提出十項舉措緩釋網絡借貸風險;8月16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開會,要求協助化解P2P爆雷風險。

十幾天裡,相關政策涉及到包括央行徵信局、發改委財經司、中國銀保監會的多個部門。最重要的消息是8月13日《網貸合規問題檢查清單》108條發佈,意味著全國範圍內的P2P合規檢查正式拉開帷幕。此外,在輿論上,代表官方意志的《人民日報》評論稱“眼下互聯網理財行業出現一些變化是正常的市場出清”。種種信號表明,監管層正在對本輪P2P爆雷潮進行“良性引導”而非“一刀切關停”。

這讓人想起三年前。2015年,以e租寶非法集資案為代表的P2P第一次大規模危機之後,互聯網金融政策一夜之間180度大轉彎,相關部門一度暫停了任何跟互聯網理財相關的公司註冊。

本輪P2P危機,為什麼監管層的表現迥異於三年前?

一、監管迴歸本源

哪怕是市場經濟最徹底的國家,某個新興市場出現後,都避免不了與政府部門的長時間磨合。更何況,金融行業裡,針對機構的浪潮式監管是常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國內整個銀行業面臨技術性破產。國有大行剝離大量不良資產,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2000年左右,證券公司廣受莊股、內部交易詬病。2003年,南方證券轟然倒塌,開啟了之後券商行業良性發展新時代。信託行業1979年起步,40年間經歷七八輪重點整頓,至2001年時才頒佈《信託法》,法律上終於奠定了行業發展基礎。這些正規持牌金融機構也是在業務開拓、監管合規的博弈當中一路血淚前行,始有今日之格局。工行如今睥睨天下,誰記得當年成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鉅額不良資產時,在國際上是何等落魄。

政府正在給P2P行業中的“好孩子”輸血

互聯網金融雖然是新興金融形式,其商業模式的“初心”並無問題。P2P在中國最早起步時就有普惠金融的性質,它的初衷是以風險可控的方式,將居民手中閒餘資金週轉給有需要的個人。P2P機構在其中的核心功能,一是傳遞信息,一是把控風險。這種模式也並非中國獨創,而是從國外引入,國際上有成熟經驗。

實際上,即使中國現代金融業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現在反過頭來看,P2P要解決的問題仍然廣泛存在。傳統金融業仍然存在貸款難、貸款慢的痛點。

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確有傳統金融難以企及的優點。它的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低,同時互聯網帶來的“大數據”可以減少金融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降低融資成本,精準對接融資需求。當然,互聯網金融也有缺點。最顯著的就是,它在降低貸款人門檻的同時也讓騙子的進入門檻大大降低——移動互聯網讓金融欺詐的空間和受眾數量大大增加。正因此,互聯網金融的自身特點決定它比傳統金融更需要監管。

當然,加強監管並不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這就是金融監管與市場之間的互動磨合。伴隨著宏觀經濟與金融環境的變化,各子行業當中的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問題、暴露合規短板,這正是行業大浪淘沙、去偽存真的契機。從長期來看,這是金融行業自我淨化的機制。

這次P2P機構的整頓,不過是新形勢下的另一次週期表現,並不意味著整個行業戛然而止。相反,當監管不再一刀切而是趨於理性、成熟,P2P的行業發展反倒有望迎來業態淨化、牌照明確、業務規範帶來的新一波紅利。

二、本輪危機的性質不同於三年前

監管層的態度與當下宏觀經濟環境的特點也有關係。

與2015年那一波相比,這一波P2P爆雷有一個明顯特點,此前倒掉的平臺很多涉及故意詐騙、非法集資,但這次卻有不少正常經營做正規業務的平臺也出現倒閉。

互聯網金融跟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環境存在強關聯性。宏觀經濟下行,資產縮水,市場資金流動性緊張,尤其是近期股市大跌,股票質押率下降,很多上市公司由於缺錢就會把網貸平臺的錢抽走。流動性危機直接導致借款人逾期率上升,代償方無法覆蓋,平臺退出與借款人情緒低落二者互相強化,導致出現連鎖反應。

政府正在給P2P行業中的“好孩子”輸血

如果說三年前的P2P爆雷更多是市場主體本身的亂象為主,此次連環雷更多是跟經濟大環境相關,尤其是跟流動性緊張和監管趨嚴後平臺合規成本上升有關。正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應對此次P2P危機也同樣放在國家宏觀金融政策盤子中。多個相關政策會議均將緩釋P2P風險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這一中央層面經濟工作年度目標掛鉤在一起。

從此輪P2P危機的實際過程來看,危機本身就在金融風險化解的大過程中發生。比如,監管層2016年開始逐步加強P2P平臺的備案制管理,這一政策本身就讓一些平臺增加了合規成本以至於成為危機的導火索之一。

可以說,監管層與市場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於三年前。中國P2P平臺已經納入到監管軌道中,正朝著可控可持續的路徑發展。2015年,中國P2P高峰時期,有5000多家平臺公司,到今年只剩下1800家,這種減少正是中國P2P行業走上正軌的表現。從這個角度看,本輪危機恰恰可能是P2P行業蛻變的一個轉折點。

三、P2P的轉型和未來

本輪P2P危機迅速發酵,業界一般認為與宏觀經濟下行和監管輿論引導有直接關係。但從更廣的圖景來看,整個國內資產管理行業都在近期面臨急劇轉型,而P2P只是其中一部分。

4月27日,央行發佈了所謂“資管新規”,其中畫龍點睛之處在於“打破剛性兌付”,鋒芒直指銀行理財、信託產品等主流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這麼多年,居民已經習慣了“存款式投資”,在銀行櫃檯買到的理財也好其他各種名目的產品也要,絕大部分到期都拿到了當時宣傳的本息。但這種剛性兌付的背後,隱含了很高的金融風險,搞不好堂堂金融機構也會淪落到麥道夫當年在華爾街的慘景。

麥道夫當年操作的是所謂“龐氏騙局”,說白了就是借新還舊。他一邊給投資者開出遠高於市場同期收益率的超高價碼來吸引資金,另一方面用新募集來的錢去填補之前投資者提取收益的窟窿。真實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可能只有一點點,遠不能滿足資金對利息的要求。這種模式的終局,都是資金由於種種原因難以募集到,多米諾骨牌轟然倒塌。

政府正在給P2P行業中的“好孩子”輸血

國內銀行、信託、券商等金融機構每期都兌付的各類理財、資管產品,如果底層資產收益不佳,那麼償還也就是靠新募集,所以稱為“資金池”。現在好在底層投資情況尚可,沒有什麼大窟窿。但是顯然這是“灰犀牛”風險:世間沒有永賺不賠的生意,資金池總會迎來難以支持的寒冬。

本輪P2P整頓當中,某些偽互金平臺的資金池也是治理的重點。在監管洗刷掉跑路者、假項目、龐氏騙局之後,剩下良性運作的產品將隨本輪資管行業的改革大潮一起,進入更為透明、匹配的新階段。真正合規的P2P平臺因為債權關係是發生在投資人和借款人之間的,所以不存在擠兌的概念,也沒有資金池概念。很多問題平臺都涉嫌自融,並非真正意義上的P2P;而那些真正規範經營的頭部優質平臺如“愛錢進”等還是在堅持“小額分散”的原則,切實踐行普惠金融。

從2008年金融危機來看,資產管理機構死掉的原因不一定需要某筆投資產生鉅額虧損,更要命的是再難募資、融錢。資金就是流動性,是金融機構的血脈。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在最後關頭央求美國政府所做的,就是給筆過橋資金,緩一口氣。大盤子其實還在。但這口氣沒緩過來,頂尖投行轟然倒地。

現在P2P機構陷入行業寒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流動性使然。老百姓對P2P陷入恐懼,不再上網交易,導致很多良性運作的好機構都難以維持血液循環。這一點政府看得很清楚。此次政府專門成立專項工作組,調集銀行、AMC等各路資源,就是為了在這種集體恐懼的形勢下給P2P行業當中的“好孩子”輸血。這本身就是P2P行業情況轉好的明確信號。一旦熬過寒冬,這些機構會整合原來“壞孩子”退出產生的空白,規模、利潤將產生明顯集中,具有更多資源的國企系、風投系互聯網金融平臺將有更好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