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在手術室方寸之地挽救生命!第十一屆「中國醫師獎」廣西唯一獲獎者彭民浩教授

年逾古稀,在手术室方寸之地挽救生命!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广西唯一获奖者彭民浩教授

古稀之年,人們要麼與親人共享天倫,要麼與同齡人下棋散步。然而,有一位75歲的老人,依然孜孜不倦地活躍在臨床、科研、教學第一線,唱響了一曲讓人敬佩的暮年之歌。

他,名氣很大,但絲毫沒半點名醫的架子,從醫49載,始終堅持做有愛心、同情心、責任心的“三心醫生”,用“心到病除”在手術室的方寸之地,挽救千萬患者的生命。

他就是廣西終身教授、廣西肝移植第一人、今年第十一屆“中國醫師獎”廣西唯一獲獎者——醫科大一附院肝病肝移植研究所所長彭民浩。

年逾古稀,在手术室方寸之地挽救生命!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广西唯一获奖者彭民浩教授

年逾古稀 在手術室方寸之地挽救生命

首箇中國醫師節來臨前夕,記者有幸採訪到了彭民浩教授。對於記者的到來,他卻謙虛地說:“我熱愛我的職業,只是做了我自己愛做的事情,不值得大肆宣揚。”

正是這滿腔的熱愛,支撐他在臨床一線奮戰堅守到現在。肝移植是所有大器官移植中最複雜、最困難的手術,術中可能會出現種種問題,有時手術一站就是7~8個小時。不過,這在75歲的彭民浩教授看來,卻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前天剛做了一臺8小時的手術,凌晨3點才做完。兩年前,還做了一臺12小時的手術”。

1994年,50歲的彭民浩在肝膽外科學領域已經做得足夠優秀,本可以安心做一位手術醫生等待退休,但他仍孜孜不倦,選擇遠渡重洋繼續求學肝移植。在他接觸的最初,國內的經驗基本為零,開展的難度非常大,他只能選擇到澳大利亞學習。在此期間,為了儘快掌握肝移植的技術,他無暇顧及風光旖旎的旅遊勝地和異國他鄉的民族風情,每天都紮在實驗室、病房和圖書館中。“我在澳大利亞一年,卻連悉尼都沒去過。”他笑著說道。

人生在勤,索才有獲。一年的埋頭苦讀,他掌握了國際上先進肝移植的技術,建立了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動物模型。回國後,經過近3個月30多次的動物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之後,他開展了廣西首個肝移植術,在國內率先開展背馱式肝移植術,同時率先開展肝腎聯合移植和慢性排斥再次肝腎聯合移植。

保持“三心” 不斷創新提出終身服務理念

“性命相關,生死所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彭民浩的工作信條,也是一直激勵他前進的一股動力。他說:“要永遠懷揣著對於不能拯救生命而發自內心的內疚感,哪怕實施了成功的手術也應如此,只有不斷反省與創新,才能突破一個個挽救生命的禁區。”

讓彭民浩永生難忘的是,他早期治療過的一位病人,由於當時國內缺乏成熟經驗,術後用藥全部只能參照國外的經驗,而東方人和西方人由於人種的不同對於藥物的劑量要求不一樣,最終病人離開了。這個事件給他的觸動很大,他意識到自己必須通過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找出適合中國人的用藥劑量,以拯救這些病人。面對達不到預期目的給予病人新生,彭民浩總是感到深深的悲痛和內疚,每一次的失敗都讓他立志要儘自己的全力去探索新的方法拯救這些肝病患者。通過不懈的努力,經過彭教授肝移植手術後的患者,成活年限不斷提高。目前已成功為100餘名患者實施了肝移植手術,有3人已存活18年有餘,10年以上存活的病患有近20人,也讓他成為廣西肝移植第一人。

常言道,手到病除,可在彭民浩教授看來,更應該是“心到病除”。他認為,一個醫者要有愛心、同情心、責任心,只有擁有這“三心”才能成就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他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家庭電話全部留給自己的病人,圖的是病人方便,隨叫隨到;他以身作則,倡導科學嚴謹的手術案例,要求“做一例成活一例”;他帶頭提出對手術後的病人實行終生服務:出院後也要保持聯繫,醫生有責任向自己的病人定期性地給予術後觀察與指導。這種寬厚仁慈的行醫態度,使彭教授贏得了許多病人及病人家屬的愛戴。

年逾古稀,在手术室方寸之地挽救生命!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广西唯一获奖者彭民浩教授年逾古稀,在手术室方寸之地挽救生命!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广西唯一获奖者彭民浩教授

來源丨南寧晚報

三審丨春雨

二審丨小歡

校對丨黎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