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被查反映出國內債券機構評級虛高,受害者最終還是投資人

17日,一條大消息震驚金融圈:老牌的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國際)被兩監管部門開出重磅罰單,

其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和證券評級業務被雙雙暫停。

這家公司被查反映出國內債券機構評級虛高,受害者最終還是投資人

大公國際於1994年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批准成立,是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的創建者,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能夠對中國資本市場除國債外所有債務工具和參與主體進行信用評級。據大公國際官網介紹,其已對萬餘家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債券融資總額度逾萬億元。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自詡“民族評級機構旗幟”的信用評級機構多年來卻飽受質疑,買賣信用級別、債券評級虛高等問題多次被曝光。

這家公司被查反映出國內債券機構評級虛高,受害者最終還是投資人

大公國際董事長關建中

長久以來,國內評級機構給人留下評級虛高、沒有公信力的印象。 2018年初至今,信用債市場出現債券違約的發行人,基本上在其發行債券之初主體評級都是AA及以上,今年新增債券違約的發行人主體評級更是有多家在AA+級別,甚至出現債券違約的發行人主體評級為最高評級AAA級,如上海華信國際。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大公國際對員工很苛刻,一直都有員工舉報,而大公國際的一些評級動作也被業內視為“反常”。例如,大公國際曾經在今年3月逆勢上調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主體評級,從AA上調至AA+。 極大擾亂了機構投資者的信息獲取。本次處罰,將有助於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質量提高,有利於機構投資者恢復對評級機構的信心。

證監會對大公國際開展專項現場檢查發現, 一是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 二是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 三是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 四是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

大公國際此次被罰,受益的是其他評級機構,而暫停相關業務一年,大公國際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