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是如何學好英語?

看經驗的時候,不是越牛的人的經驗越好,而是初始水平越跟你差不多的人的經驗越好。

如果你是中國普通高中生的水平,看一個讀國際學校的人分享他是怎樣從中英混雜到能說完美倫敦腔的,有意思嗎?

截止到三年前的這個時候,我的英語水平應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培養下的中等水平,高考英語128分(滿分150)。根據我的記憶,中等水平的表現如下:詞彙量3500-6000,此詞彙量指的是能識記的單詞的量,而非能熟練運用的單詞的量。聽說讀寫哪個都不利索,聽力只有在發音標準、語速偏慢、短句多的情況下才能100%地捕捉到信息;口語能脫口而出的僅限於how are you,說話的時候腦子在逐詞翻譯想好的中文句子對應的英語單詞,由於翻譯佔了太多腦容量,語法完全顧不上;閱讀看過即忘,生詞障礙多,長難句讀不懂,就算是高中英語閱讀也只能理解七八成,閱讀試卷、課本以外的材料難如登天;寫作語法錯誤連篇但自己卻不自知,或者知道自己的表達是錯誤的確不知道怎樣正確表達,用詞不地道甚至有難詞怪詞情結,平時寫作模板句較多,有時靈光一現會套用不知道哪裡摘抄來的“優美句子”,明明成了贅餘且跟全文文風格格不入卻沾沾自喜。

發音姑且不談完全沒有連讀、弱讀、鬆緊、語調的概念,連把每個單詞都清晰發音都做不到,存在吞音現象。這是發音問題不是口音問題,發音沒有缺失的話,哪個地方的口音完全不用糾結。語法學習有偏差,這裡的偏差有兩種,一種是完全沒有系統學習過語法,一直靠著玄秘的“語感”來寫作做題,一種是有意識地學過語法,上過語法課或者看過語法書,但對語法的理解停留在“一堆要背的條條框框”,寫作的時候拿著這些準則來摳字眼,總是試圖記憶這些條條框框卻又不斷失憶。

列出這些症狀只是想指出一個問題,就是學習方法千千萬萬,不適合你的程度的對你不但無益甚至有害。如果你在積極尋找這類方法,那你一定看過“看美劇”、“看時評”、“看英文小說”、“聽TED”之類的建議,這些方法很好,但我敢說如果你是中等水準你用這些就是浪費時間。三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想弄英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看美劇,結果鬥志滿滿地刷了一部宮廷劇,到頭來除了積累了幾個"Your Majesty" "Your Grace" "My Lord"這些復古詞彙以外完全沒有其他提高。

而現在,基本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之後我又在看美劇,這回才能真切地體會到美劇對語言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說,美劇、時評、原著這些是給高階學習者看的。其實,無論對於什麼階段的學習者,都離不開兩個字:輸入,也就是聽和讀。高階學習者的輸入更強調大量的浸泡,積累的是“量”,而中等程度的學習者則需要花比較多的“笨功夫”,也就是把材料掰開來揉碎進行分析甚至記憶,積累的是“質”。什麼叫“笨功夫”呢?我覺得主要是四個方面,詞彙、精聽、精讀、大量的語法運用練習。

詞彙:現在背單詞的方法有很多,軟件、單詞書、通過閱讀積累等等我都嘗試過,經過我的摸索,我的結論是——不存在一種無痛的背單詞法。想要詞彙量,就只能紮紮實實地背,背了忘、忘了背的痛苦循環誰都經歷過,不過雖說這個環節不能免,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鞏固方法來縮短這個循環。一次無意中的摸索,讓我發現背單詞跟閱讀結合能高效地幫助記憶單詞。因為考試的緣故,我背的是雅思詞彙書,閱讀材料也是雅思文章,本來雅思詞彙就是雅思考試的高頻詞,經常出現在雅思閱讀裡,我就發現每每我背完單詞之後去做閱讀,一篇文章裡能碰到十來個剛剛才背過的單詞,這樣次數一多,我就發現很多單詞經過閱讀的鞏固之後就沒有再忘了。所以我建議,如果要參加一個考試,那就用這個考試的詞彙書配合這個考試的閱讀去增長詞彙量。

精聽:主要是聽寫,全文一字不落逐詞逐詞地聽寫下來的那種,對於這個方法,你可能看過很多的讚譽也看過很多的鄙視,但我敢說,起碼對於中等甚至偏中上等程度而言,這個方法是很牛掰的。牛掰到什麼程度呢,我小學英語老師,從二年級教到我們六年級,每天雷打不動就一道英語作業,就是20分鐘的課文聽寫,在她家長簽字+課堂考察的雙重淫威下,我風雨無阻地堅持了五年,初中高中整整六年因為各種原因對英語的學習很不上心,基本除了詞彙量以外沒啥長進,一直在啃老本,啃到了三年前,就這樣都能高考英語128分、大一裸考四級606分。由於是奔著雅思去的,我精聽用的材料是劍橋雅思系列的聽力題,一本劍橋有四份真題,每份真題都有四個聽力section,總共16個。雖然每個section也就7-10分鐘,但完整聽寫下來+核對文本+改錯總結每個section要花兩個小時,所以我每天聽寫一個section,堅持了兩個月聽完了劍8和劍9的所有聽力,期間感覺到的簡直是“飛一般的進步”,兩個月之後我已經可以盲聽BBC紀錄片了。至於是聽完一整句話再寫還是聽自己能記住的,暫停先寫下來然後再繼續,我覺得沒有必要糾結,量力而行就是了,句子太長聽一遍記不住是人之常情,反正精聽的目的是通過聽和寫的結合來磨練耳朵對於英語的辨識度,一個句子分幾遍聽完並不會影響效果。

精讀:精讀的精髓在於“active reading”,就是每讀一個句子,不僅要搞懂它的意思,而且要知道它在全文裡起的作用,是主要觀點,還是主要觀點的補充說明,還是例子。我用的還是雅思閱讀,每篇文章在基本掃清了詞彙障礙以後,我會逐句在旁邊標記這句話的作用。但你要明白,弄清楚作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active reading最終要你練成的不是這種摳字眼的能力,而是解決閱讀“看過即忘”的困境,active reading大成的境界是在讀文章的時候每看過一句話腦子裡就會自動把它的作用識別出來,自動聯繫上文以便把整篇文章串起來理解,這樣文章即使只讀一遍也能把握住它的框架,需要找什麼信息也知道去哪個段落找,閱讀能力就是通過這樣的訓練提升的。

語法運用練習:解決了語法問題也就解決了長難句的問題。前面說過其中一種語法學習的偏差,是把語法當條條框框背了。語法問題,我考雅思的時候都沒找到什麼好的學習方法,直到我考GMAT,GMAT有個變態題型叫sentence correction,也就是考了這個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語法是一種邏輯,一種語言邏輯,簡單地來說就是說話的順序。大部分的句子,都離不開一個“主謂賓”的框架,至於什麼從句定語狀語,都是對這個主要結構的修飾和補充罷了。比如下面這個句子(我隨手捏的):The immunology homework which I did yesterday was assigned by Professor Lee, who is the authority in this field and the youngest medical professor in our school. 這句子別看它有兩行,其實它的核心意思就是"The homework (主)was assigned (謂)by Professor Lee(賓)",至於"which I did yesterday"和"who is...in our school"這兩個從句不過是對這句話的補充說明罷了,是插入語,插入語很顯然要插入在對的地方這個句子的順序才不會亂,也就是沒有語法錯誤,然後你再看看"The homework was assigned by Professor Lee"這個句子,是不是很明顯,"which I did yesterday"要放在homework之後、"who is...in our school"要放在Professor Lee之後,句子才通順呢?如果要把這化作一條死板的語法規則,就是大名鼎鼎的“就近原則”,也就是"which/who/whom/where"所引導的句子一定要指代最靠近它的名詞,在這個例子下,就是which指代homework,who指代Professor Lee。

大神是如何學好英語?

那麼,從語言順序入手來分析語法,是不是比簡單粗暴地記憶“就近原則”來得實用呢?我從來沒完整地看過一本語法書,也從沒背過一條語法規則,我的語法是在不斷地做GMAT的sentence correction練習中逐漸內化為語言能力的。但也正是如此我沒辦法推薦GMAT練習以外的語法學習方法,因為我也沒有經驗,只能說可以借鑑GMAT的“從邏輯角度看語法”,把“記憶語法規則→應用規則來寫正確的句子”的語法學習順序調整為“研究句子邏輯→發現語法規律→應用規律”。把輸入這步完成了以後,恭喜你,你已經可以進入輸出階段了,也就是口語和寫作。

不過中等水平的輸出可是很打擊人的,你要做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話都說不好、文章都寫不好的心理準備。換言之,你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不放棄。OK,心理準備做完了,那麼咱們就繼續看下去:口語:很多人把口語說不好歸咎為詞彙量不夠,其實日常口語的詞彙量不過2000左右,而高中英語水平的詞彙量都有3500. 既然缺的不是詞彙量,那是什麼呢?是語料,也就是常用表達的積累,比如說現在要你立馬反應“四年級學生”這個表達對應的英語,你能想到什麼呢?別看它很像很簡單,其實很多人都會卡,fourth-year student,你能立馬反應出來嗎?提到語料,考雅思的人應該都會想起王陸的《雅思聽力語料庫》。

說來也搞笑,我當時也用了這本書,並且完全按照她的方法分別用1、1.4、1.6倍語速把所有章節都聽寫了三遍,完成之後聽力沒什麼變化,反而是口語突飛猛進!因為這本書蒐集的表達在聽力和口語場景中很常見,所以我聽完這本書之後有種感覺,就是自己能脫口而出描述身邊大部分常見事物。很巧的是,在我聽寫完這本書後不久,一個外國朋友來中國找我玩,跟他聊天的時候我發現我竟脫口而出了很多語料庫裡的詞,於是又進一步鞏固了語料輸入的成果。

可以說在最低級的口語實戰場景——日常生活口語裡面,充足的語料輸入+及時的實戰可以幫你一步到位(實戰別說外國人難找,淘寶上一個菲律賓外教陪你嘮嗑一小時也就二三十塊錢)。而在更高級的口語場景裡面,比如專業的學術討論、工作場合,就不僅僅是語料的問題,還有語法了,因為這種場合裡的句子往往更長、結構更復雜。寫作:只能說大部分人寫作的慘不忍睹都是被高中應試英語教學毒害了!大部分人應該還記得老師讓你摘抄並且強制應用在寫作裡的"However, it is no doubt that..." "Moreover, ..." "By contrast, ..."吧?

不是說摘抄的句子有問題,而是說這種鼓勵使用模板句以及不顧三七二十一地把別人的“好詞好句”拿過來用的應試方法讓大部分人養成了“好的作文=好詞好句多”的觀念,讓大部分人從不重視用詞的合適與否、篇章結構和行文邏輯,反而去追求難詞怪詞,語法結構也是怎麼複雜怎麼來,好像不難、不怪、不偏不足以證明自己的所學。寫作,就像武林弟子學有所成之後下山的歷練,應該是在詞彙、語法、常用表達等都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才開始琢磨的,初期寫作的目標應該是做到篇章結構安排合理(比如總-分-總)、用詞和表達地道、語法錯誤極少甚至沒有,最好的提升方法是寫完之後找老師修改,並且最開始的修改就只針對上面說的這幾個部分。

等這些部分都做得不錯了,就要研究行文邏輯了,這與上面“精讀”裡的研究每個句子的作用相對應,就是寫成每個句子之前都要思考它與前句的邏輯關係,這個邏輯是否說得通、與前句的邏輯承接是否合理等等。與中文的“前後句的邏輯通過意思銜接”不同的是,英文的前後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是需要用連接詞清楚地表達出來的,人家沒有“通過意思自行領悟”這回事。比如:The girl is very beautiful, this beauty makes her very popular in guys. However, sh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her soul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her appearance.這句話裡,"this"承接前面的"beautiful", "However"錶轉折,因為要表現邏輯關係,所以this, however這種連接詞一定要明晃晃地展現出來。除了連接詞要明示以外,句子間的邏輯關係也要說得通,如果把第二句換成"However, sh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work hard",這兩句話就沒有邏輯關係了。如果你想表達“這個女孩必須意識到讓別人都關注她的美貌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她要學會努力工作”,那就要加多一句話把你中間的推導過程展示出來,所以這句話就成了:The girl is very beautiful, this beauty makes her very popular in guys. However, sh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it is not a good deal to make everybody to focus on her appearance, so she must work hard.寫作也是表達的一種,對於非母語者來說,措辭嚴謹、邏輯順暢、表達清楚即可,文采斐然是更高層次的追求,英國這麼多人也就出了一個莎士比亞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