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列衛」看精準醫療,未來「藥神」精準診斷廣泛落地還要多久

2、質譜流式及成像質譜技術(mass cytometry)。可以原位解析細胞空間關係,我們現在所有的檢測都是提供組織之後,把它打碎掉進行測試,現在質譜系列技術可以原位解析。

3、多重原位分析(Multiplex in situ analysis)及其他空間計算技術。會引入一些計算,數學分析的技術,保證原位的信息可以分析。

4、細胞系譜測定(Cell lineage determination)。

5、AI 人工智能。

多組學腫瘤診斷時,大量數據需要闡釋。會有基因組、蛋白質組、表觀組、暴露組等一系列的組群數據,包括成像出來的表型數據,需要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去幫助人類進行多組學數據的診斷和分析。這些領域在未來 5-10 年,相信都會有非常大的進步,絕不僅僅是測序。

基於整合的多組學精準癌症分析,會用到一系列的多組學技術支持,暴露組、基因組、轉錄組、表觀組、微生物組、代謝組、臨床信息,包括微生物學的信息,是一個多尺度、多組學的整合分析。未來成功的診斷公司,應該是一個整合的精準分析公司。

患者在未來能夠體驗到哪些改善呢?多技術整合分析,現在我們醫院也在去中心化,在碎片化。但是帶來很多不便,在未來患者一站式的監控腫瘤免疫微環境,系統進行多組學全息檢測。一次提供樣品,一站式的全部做掉。從 DNA、RNA、蛋白質、單細胞、多細胞,進行一站式的檢測,達到全息多組學整合分析。等待時間不會太長,已經有公司在起步做了。

對病人也是全流程的管理,高度精準的全流程監控。從風險預警、腫瘤遺傳檢測,到早期腫瘤的篩查,到腫瘤的精準診斷,到用藥指導、治療指導,包括後面的療效檢測、復發檢測,都是全流程的。

90% 以上腫瘤患者都是實體腫瘤,實體腫瘤還是比較難治的。我們希望所有的科學家和臨床學家一起努力,能夠做到將早期腫瘤治癒,中期控制復發,晚期能夠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甚至有一部分晚期患者,能夠持續生存下去,這也是我們的願景。

未來不遠,我們要有更強大的技術去支持。我們相信在針對腫瘤這種高度複雜的疾病,我們未來是可期的。謝謝大家!

現場問答

從「格列衛」看精準醫療,未來「藥神」精準診斷廣泛落地還要多久

陳琛:謝謝慄老師精彩的分享,的確像慄老師所說,腫瘤的精準診斷到現在確實在經歷著一個跨時代的發展,這個跨時代的發展,肯定會為我們未來腫瘤的預防、治療,甚至康復都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影響。

那麼,剛才我這邊也收集到很多朋友線上線下關於這一塊的疑問,有些問題其實非常有代表性,有些問題非常有思考性的深度,我在這裡做了一個彙總,也跟大家進行一下分享,和慄老師進行一下交流,有幾個問題想問一下慄老師。

第一,您剛才在幻燈片中也提到了,說腸道微生物,或者是腸道微生態,對人體不光是影響消化系統這麼簡單,也有很多關於腦腸軸或者是第二腸腦這些理論也已經出來了。

在腫瘤治療這一塊,腸道微生物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是一個監測性的指標,還是說會做一個輔助治療的靶點,還是怎麼樣?它可以從中發揮作用,想聽一下您的建議。

慄世鈾:陳琛提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的,我們現在的研究是基於相關性研究,我們發現 PD-1 抑制劑藥物,我們叫檢查點抑制劑,這個藥物響應和腸道菌群密切相關。具體是如何通過菌群調節機體對 PD-1 產生反應,這個機理我們現在還不清楚,它是一個相關性的研究。其中特定的一部分菌群,比如這兩個菌,在病人的腸道中如果存在,藥物反應性會比較好。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菌都是這樣的,看紅的這部分,這部分細菌在腸道中要是存在的話,病人對藥物的相應不好。就是說菌群的種類和藥物反應密切相關。

在用藥時,對於這些有益的菌群要保護它。同時,因為抗生素對腸道菌群有調整作用,所以抗生素的使用要高度小心,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

陳琛:慄老師,剛才您提到菌群分類應用,現在一般大眾可以看到很多益生菌,或者一些乳酸菌這種,大家知道的這些菌群,這些菌群在不在您剛才說的藍顏色裡呢?現在有沒有研究發現……

慄世鈾:科學研究,比如這一個菌群是有益,我們就會通過各種渠道,或者通過病人自身的糞便,把這個有益的糞菌移植進病人腸道,灌腸等方式。剛才你提到的益生菌,會有一定的幫助。

陳琛:這是一個問題,就是關於腸道菌群的。

另外,也有很多朋友在問,剛才您提到了一個腫瘤的微生態、微環境概念,現在我們很多的藥物要麼是瞄準怎麼殺傷腫瘤,怎麼更精準,或者是增強我們的 T 細胞免疫細胞的功能。那麼,有沒有一些藥物已經考慮到我怎麼樣來改善腫瘤的微生態,或者是抑制它的微生態環境,讓腫瘤的生存環境更惡劣,這樣腫瘤的生存、增值會下降?

慄世鈾:我們提到的 PD-1 抑制劑藥物,這個藥解決的就是腫瘤微環境中的 T 細胞和腫瘤細胞的關係,調節它們的關係,使 T 細胞恢復活性,持續殺傷腫瘤。

還有 CTLA4 靶點的藥物,也是調節 T 細胞的活性的,今天我們基於 T 細胞功能,已經上市了兩類藥物。還有是剛才提到的阿司匹林,都會調節腫瘤微環境。另外像我們實驗室團隊也在做腺苷的調節劑,因為一旦腫瘤細胞被殺死之後,高濃度的腺苷對免疫細胞高度抑制,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這些微環境調節的靶點和藥物都需要去關注。

腫瘤絕不是靶向藥一種治療可以解決的,需要高度關注腫瘤微環境的變化,要把免疫抑制解除掉,才可以保證免疫細胞持續的殺傷作用。

還有一個理念,這個也是我們團隊何有文老師一直在推動的,就是靶向藥和化療藥物的使用,一定要注意方法。要在適當的時間節點和劑量使用,圍繞著腫瘤免疫的理念去使用現有的藥物。

陳琛:慄老師,剛才您講的其實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無論是中途死亡,釋放出來的因子,我們現在可不可能在醫學方面,或者某些技術領域,通過一些指標來進行監測呢?當某些含量略高,或者有一個改變時,在治療這方面需不需要進行一個調整(比如說某些腫瘤,或者某些靶向藥)。

慄世鈾:我們市場上能看到的 CFDA 批准的檢測方式,主要是檢測腫瘤突變。這個技術在不斷的成熟過程中,會很快普及。預計在未來很短的時間,就會在腫瘤醫院、三甲醫院推廣應用。當然還不夠,剛才提到的問題不只是 DNA 的問題,還有大量的免疫抑制性因子被釋放出來,這些也需要監測。檢測免疫相關的因子和免疫細胞功能狀態,這也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陳琛:慄老師,關於 AI 這塊,目前來說我們可以說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大家都在運用數據去治療,或者說去看用戶的一些行為。那麼,在腫瘤這一塊,大數據的應用在哪個方向?

慄世鈾:中國醫生比較辛苦,沒有時間去學習如何分析組學原始數據。他要看實驗室科學家給的結論或建議,你直接告訴他能不能用某種藥物就好,這種方式醫生的接受度會很高。給醫院提供精準診斷的時候,都要給一個非常有價值、非常清晰的臨床應用指導。

我們在有很多夥伴在做基因檢測分析,他們會給醫院提供這麼厚或者更厚,或者一皮袋的檢測報告,這個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要非常清晰,幾句話,甚至一句話,非常清晰的告訴他要怎麼做,要很直接很清晰的告訴他結論。AI 在這方面會有很大的應用場景。

陳琛:慄老師,最後一個提問的問題,就是剛才提到了基因編輯技術,類似於 CRISP-Cas9 技術,他們現在腫瘤靶向藥物,或者在前期篩查時,是不是已經開始在臨床上應用了呢?

慄世鈾:CRISP 技術在臨床上還沒有應用,但是臨床科學研究是有的。針對基因工程改造的免疫細胞,2017 年 8 月份上市了第一個藥物,諾華製藥的 CAR-T,大家都知道,就是在 T 細胞上做基因工程改造後,再讓他識別腫瘤細胞。這是一個很好的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結合的範例,已經被批准了,中國也在做很多這方面的改造研究。基因工程的方法很多,不侷限於 CRISP 技術。基因工程改造的細胞國家把它列為藥物進行監管,這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藥物形態從小分子,應該是 100 多年前的化學工業開始的時代,出現了工業化的小分子藥物進入到臨床;到 80 年代大分子藥物,是蛋白質工程推動了抗體類藥物發展。到 2017 年末,人類第一個基因工程改造細胞製劑上市,大家可以看到技術推動了新的藥品形態不斷出現。

嘉賓互動

陳琛:謝謝慄老師的分享,相信大家跟我一樣,聽完老師的分享之後,獲益匪淺,然後也有很多問題想請教一下慄老師。

下面,我們進入今天最後一個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嘉賓互動環節,大家有基因檢測或者腫瘤相關的問題,都可以請教老師,老師會根據他的經驗給大家做一些分享,現在有問題的同學可以舉手。

學員:慄老師剛剛講到 5 代,您提到 10 年內會有比較大的突破,為什麼有這樣一個預期呢?技術在中間會有比較大的進步嗎?

慄世鈾:技術迭代非常快。

學員:主要是哪些?

慄世鈾:其實不只 5.0,我這裡只是用比較方便理解的方式去說,會有 6.0、7.0,人類的認知會不斷的發展。5-10 年的概念呢,只能預測這樣,因為 10 年以後的,目前沒有數據支持更遠的預測。

說到 5-10 年這個領域,其實我們對腫瘤的認識,已經從很多年前比較粗獷的層面,到現在聚焦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突破了,腫瘤的診治將會有本質性改變。大量研究未來都會圍繞這兩方面。

基於細胞功能改造,基於免疫微環境調節,可以聚焦在這些領域去做。5-10 年內,預期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類似於 PD-1 的免疫調節藥物出現,包括聯合應用。對於微環境的調節會有很長足的進步,我們會把實體腫瘤藥物反應率 20%,擴大到 30%、40%,或者更高。這個是可以預期的,在 5-10 年內可以實現的。

技術手段,臨床就是診斷+治療。剛才說治療都蠻多了,抗體藥物、細胞藥物等發展可預期。至於診斷,除了組學技術之外,基於腫瘤複雜空間結構的解析,利用計算機和數據處理能力,解析多細胞、細胞亞群空間定位的技術都是在普及階段。剛才我提到這幾個技術,綜合和整合就可以解析複雜的高緯度圖譜,我們是可以看到和預期到的。這一點上還是可以非常肯定的。5-10 年內腫瘤多維度的圖譜會一張一張不斷解析出來。

不僅是腫瘤細胞,扎克伯格也做了一件事情,叫單細胞圖譜計劃。他投了 30 億美金做單細胞圖譜的解析,都是屬於高分辨多維度的圖譜解析。科學界正在往這些方向去努力。

學員: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現有技術基礎是存在的,下面就是您說的長期在實驗室,或者是落地的過程。

慄世鈾:是的。

學員: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您提到反應率低的問題,這個反應率中間主要是涉及到什麼問題,除了您講的這些要用技術攻克它,您覺得在哪方面是目前醫療或者是未來醫療最需要的一種技術?

慄世鈾: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全世界的科學家,包括 PD-1 的發明人陳列平教授都在努力去尋找,為什麼有一些腫瘤患者會有很好的反應,有一些沒效。PD-1、PD-L1 藥物分子不能直接結合靶點,或免疫細胞如果在腫瘤中沒有浸潤,誰來殺傷腫瘤呢。還有其他相關性的因素。這幾年隨著臨床病人使用藥物數量不斷的增加,科學上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我相信從 20% 到 30%、40%、50%,反應率會不斷的增長。反應的時間也是,現在兩年的有效率很低。PD-1 並不是能把所有腫瘤根治的藥物,只是一部分人群會持續受益,很小的一部分,要想辦法擴大受益人群。

學員:未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應用,從 DNA 形態,從細胞數據,血液數據,包括內部結構的數據,非常多的變化,包括不同患者之間的數據都是不同的。那怎麼利用現在大數據的檢測技術進展,和數據分析技術,怎麼利用這些技術來精準摸清它的結構,提供一個更精準的解決方案呢?

慄世鈾:這需要咱們一起去研究的,這是 5.0 版的研究範疇。我們有很多挑戰,要想匯聚剛才看到那張高維度清晰的圖,這一定是需要大數據,需要人工智能,需要基因組學、多組學技術去整合分析,才能畫得出來這張圖。

學員:大數據背後的機理是什麼呢?挖掘背後的數據,就是這個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為治療提供一些新的入口,這是技能方面的東西。

慄世鈾:我打斷一下,第一步是這樣理解的,要畫一個腫瘤空間高緯度圖譜,這個是要做的。你問的是後面第二步,高緯度圖譜畫好後,如何解釋生物學意義和機理,這是更復雜的工作,這個需要更長時間去研究。

學員:我覺得如果有數據的分析,包括檢測技術的分析,會加快速度的。

慄世鈾:一定會加快的。馬上就能應用到人工智能、大數據、圖像識別這一塊了,在高維度的病理圖譜的解析當中,也會應用到。我也在想有沒有機會一起跟計算專家,或者圖形識別專家一起合作,開發腫瘤的智能檢測體系。傳統病理只能染 4-6 標記物,最多不會超過 10 個。這麼複雜的一個腫瘤,大家剛才看到,我只能染 10 個標誌物,還遠遠不夠。

5.0 版會提供非常詳細的高緯度圖譜。這個圖譜,人眼是沒有辦法識別的,這一定要機器來幫助做分析的。

學員:剛才介紹了很多非常專業的,包括腫瘤的診斷,包括治療。但是從我個人角度上來看的話,其實老百姓比較感興趣,我如何避免腫瘤這件事情在我身上,或者在我家人身上的出現。那我第一個問題,基於大數據來說,什麼年齡段是腫瘤的高發期?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人群更容易發生腫瘤?第三個問題,怎麼樣有一些合理的建議避免腫瘤發生?

慄世鈾:這應該是臨床醫生幫你做的事情,抱歉,我可能回答就很不專業了。什麼樣的人群會高發,第二個問題是什麼?

學員:什麼年齡段。

慄世鈾:這個下面可以去看一看、查一查。

學員:有沒有一些建議,我們應該怎麼樣避免這件事情?

慄世鈾:腫瘤發病機理還是有一些爭議的,從科學的角度。它是不斷進化來的疾病。有幾種假說,其中有一種要做免疫編輯假說。正常人每個細胞都要新陳代謝,就會複製 DNA,但是 DNA 複製的過程,可能會受到誘變,複製過程中出錯,自身有一套 DNA 損傷修復機制,但是這個修復機制不是完美的,修復過程中也會有一些缺陷,造成突變,突變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腫瘤。突變的過程當中,又會有一部分突變具有免疫原性,被免疫系統識別,你自身免疫系統會把它殺死掉的,就不會發生腫瘤。這是個腫瘤-免疫的平衡,一旦失衡,而且是實體瘤內部存在高度免疫抑制,這個腫瘤就會快速的生長。

具體提供不了建議說吃什麼東西可以防癌,或者什麼樣的生活習慣防癌,目前的誘發因素都是相關性研究。

學員:謝謝。

學員:靶向藥原理是什麼,還是說它也是化療藥?

慄世鈾:這個問題挺好的,靶向藥的原理也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原則上也是特定腫瘤細胞群體的化療藥。

學員: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目前咱們在國內醫院使用的基因技術,有沒有能納入醫保的可能?

慄世鈾:這需要保險公司,或者是醫保辦來回答的問題。哪些應該劃入,哪些不應該劃入,我相信會越來越多的。因為已經基本上是常規的診斷了,有些靶向藥醫保是可以報銷了。

學員: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說腫瘤發生的時候,不應該去做手術,因為動了手術之後,會造成癌細胞的增長,不知道這個是不是靠譜的一個說法?造成增長的原因在哪兒?

慄世鈾:現在腫瘤有手術、放化療、有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治療,都有嚴格的適應症。如果適合手術的適應症,還是應該去手術的。

學員:那是怎麼能發這樣的文章呢?

慄世鈾:我不知道,生物學每天上千篇的文章在發表,這些都不是定論的,都是一家之言。我覺得還是要嚴格按照適應症去做,如果是適合手術的,降低腫瘤負荷還是正確的一個選擇。

學員:那豈不是也是因為造成突變的角度來看免疫,反而沒有把癌細胞殺死,造成擴散了?

慄世鈾:不是,剛才說到的部分靶向藥和化療藥殺死腫瘤細胞之後,腫瘤細胞釋放抗原,會激活全身免疫反應,會進一步殺傷腫瘤細胞。我理解你剛才是理解反了。

學員:如果得了癌症,現在有一種流傳,比如說去看中醫,感覺是挺偽科學的,這種您怎麼看?

慄世鈾:因為這個疾病的確是很麻煩的一個病,大家患病的時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很簡單識別的方法,如果他說就是神藥百分之百治癒,而且是晚期,那就是不正確的。中醫我還沒有看到大樣本的數據,說它能像 PD-1 這種有效的,還是要看數據的。如果沒有數據,口口相傳的,都是個案,要高度謹慎。

學員:我問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一個關於產學研這樣的關係,大家都是比較關注的。醫生們只需要提供結論就可以了,那您覺得目前在產學研之間有什麼問題嗎?在你們自己做研究,然後跟醫院結合過程中有沒有什麼問題?

慄世鈾:這個問題挺好的,這是中國的現狀。醫院是沒有能力做研發的。中國診斷生物技術研發都是在創業公司和科研院所裡,但是這個涉及到很多限定,因為各種不協調,中間那個結合會有很多的問題。

學員:創業者現在在這種大背景中,精準醫療下是不是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慄世鈾:你說的太對了,剛才我們從腫瘤到自身的特點和難點,去給創業者一些建議,已經走到這裡了,大家看到我們要進行 4.0、5.0 的技術研發,給大家一個提示,中國整個基因這一塊的創業,走到現在,你的產品、精準診斷技術需要解決臨床實際的問題。

剛才提到這個方向,你如果能真正提供給臨床醫生,解決他的痛點、問題,比如能告訴他這些細胞類型是什麼,空間定位是什麼,這會是未來直接指導藥物使用的信息。

舉個例子,稍微說的細一點,細胞類型,腫瘤裡面,到底有沒有浸潤的 T 細胞,如果沒有的話,你想辦法做局部放療,或者是做靶向藥治療,讓免疫細胞浸潤,再給 PD-1 抑制劑聯合應用,才會有效。

這些精準診斷技術,可以幫助臨床醫生,這樣的技術一定會有價值,在臨床推廣的時候,整個公司的價值才能出來。

學員:我問最後一個問題,目前來說,我們的體制或者政策,和醫院的那種關係,能支持創業者進入嗎?您覺得在這個領域,有多大的市場?

慄世鈾:只要能解決臨床需求的痛點問題,真正使患者受益的方法,我相信都能進去醫院。

學員:有多大的市場呢?

慄世鈾:這是一個數學的問題,中國有 1450 萬腫瘤患者,接近總人口 1% 的人群是腫瘤患者,用 1450 萬乘以每年的用藥量或價格,你可以算一下這是一個多大的市場,這就是這個藥物使用最高峰值。如果的實際滲透率有 10% 的人能負擔得起,假設 10% 的人都需要每一個技術去檢測要不要使用這個藥,那你算一下這個市場有多大?我只是說了一個例子。

學員:謝謝。

學員:慄老師,我有兩個小問題:

問題一:剛剛也有朋友提到,如果它能消費的話,您覺得大眾現在有沒有必要做基因檢測,來知道自己患癌症的可能性?

目前市面上基因檢測,檢測出來的往往都是非常淺的,包括有一些噱頭,其實我們覺得這種是很好玩,但是並沒有把基因檢測真正的技術和價值發揮出來。如果基因檢測真的能預防或者告訴他有沒有腫瘤,您覺得這種應不應該去做呢?

慄世鈾:如果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應該去做,消費級別的可做可不做。還有一些是基於驅動基因,是值得去做的。我給你建議一定要去有資質的,比較正規的公司去做。

學員:明白,因為大家現在,其實普通民眾在健康領域,談癌色變,大家都會很緊張這個東西。但是其實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要怎麼去預防,或者要怎麼去知曉這個東西。如果說基因檢測能夠提前 20 年或者是提前 50 年告訴你,可能會患這個東西。這個人可能得乳腺癌,就把它提前切掉。這個形式和邏輯,我覺得還蠻值得推廣的。

慄世鈾:目前為止,我們最大的挑戰是怎麼治療它,這是一個難點。我們沒有對應的治療手段,是很尷尬的。還有一個數據,肺癌中國發病率最高,早診肺癌之後,一期、二期肺癌手術切除之後,5 年就會復發。你知道這個複發率有多高嗎?

學員:70%、80%。

慄世鈾:68% 左右。所以,更尷尬的是治療這個領域。

學員:如果治療比較好的話,複發率不會這麼高。

慄世鈾:這是中國具體的數據,一期、二期的肺癌切除之後,5 年複發率 60% 多。

學員:我還有第二個問題,您其實有提到患者可以一體化去檢測,您覺得這種一體化的檢測在目前世界上來看的話,哪一種力量推動它實現?是社會力量,還是醫院力量,還是國家行政力量?

慄世鈾: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學員:對,剛剛這位同學也提到說創業公司把這個研發出來再推到醫院,但是我覺得整個投入成本太高了,其實很少有企業有這麼深厚的資本去做這件事情。那如果國家有東西去支持,那社會力量去做的話,其實社會力量目前在中國看的話,其實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組織、機構,或者有推動這件事情。

慄世鈾:我覺得今天跟大家的溝通,因為在極客公園,也就談創業、談研發方向,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力量。政府主導的,這件事是很難做的。

學員:反而有一些數據的問題,有些公開的。

慄世鈾:這談到另外一個問題了,多組學數據怎麼融合、數據共享問題,這是需要政府或者是一個機構出面推動的,這是現在最大的痛點。這個今天咱們也不討論,不在咱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學員:現在也有說中國和美國患癌症的 5 年的存活期有巨大差異,這個數據到底準不準?或者說為什麼造成的生存期差異?

慄世鈾:這個現象是存在的。為什麼呢?有很多原因,其實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從治療角度來說,因為今天很多講的是診斷和治療,從治療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治療的確是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空間。

學員:比如說剛才說的那個數據,是不是意味著同樣的肺癌,在美國可能做完手術之後,每年的發病率不會達到 68% 這麼高?

慄世鈾:應該是綜合的,剛才這位老師提到過綜合診療。現在整個腫瘤治療的模式,我的合作伙伴何有文教授在中國各種機構、各種場合也在積極呼籲這件事。所以中國的腫瘤治療模式必須改進。

學員:比較粗暴。

慄世鈾:醫生之間都沒有溝通,外科、放療科、內科醫生,醫學上叫的 MDT,各科醫生會診,多學科討論確定治療策略,什麼時候應該手術,什麼時候應該放療,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策略,只要把這一點做好了,生存期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學員:這個是誰來主導?

慄世鈾:美國像 MD 安德森醫院會有一個主治醫生去幫助你協調所有的醫療事情,組織多學科會診(MDT),會找放療醫生,化療醫生,不一定都是大牌專家,主要是各自學科領域的人員,坐在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我們現在是患者和家屬,自己來決定,自己去協調找某個大夫,這個模式是有很大的弊病。

學員:我們現在有沒有一個第三方平臺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業務做這部分?

慄世鈾:有一些做海外醫療的機構在做這個嘗試,不僅是用海外的某一種上市藥物,它會幫助你去海外會診,幫助你去協調哪些科室的醫生給你會診,會有這種模式,這個模式具體的價格我不是特別瞭解。

陳琛:感謝慄老師的分享,特別感謝各位來賓參與到我們阿里健康和極客公園的分享活動,今天的分享會就到此結束,也希望下次的分享會繼續看到大家,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