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浓墨重彩描绘医卫发展新篇章

文昌浓墨重彩描绘医卫发展新篇章

文昌浓墨重彩描绘医卫发展新篇章
文昌浓墨重彩描绘医卫发展新篇章

文昌市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文昌医院)。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一座座偏远的卫生院正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文昌百姓心目中的“大医院”正从梦想走进现实。

伴随着发展的步伐,乘着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东风,负重进取的文昌市卫生系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在文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卫计委的指导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始终坚持“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浓墨重彩描绘文昌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助力“活力文昌”,以医改为契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宁静的午后,文昌市龙楼镇居民黄女士带着孩子,到海边吹着海风,听着浪声,好不惬意!

黄女士告诉记者:“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多亏了今年3月份省人民医院专家的义诊。”今年3月份,省人民医院专家来龙楼镇卫生院义诊,在该院定点帮扶坐诊的陈茹医生在诊治中发现黄女士疑似有乳腺癌肿块,要求她到省人民医院做切片检查。黄女士被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后,由于病情发现及时,3月底,黄女士接受了手术,恢复了健康。

黄女士的“运气”,得益于文昌大力推行医疗改革,实施人才技术下沉,率先在省内建立起多个跨区域医联体,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

通过医联体建设,龙楼镇卫生院在省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两个月,龙楼镇卫生院门诊量增长了72.7%,医疗收入增长了59.8%。“医联体成立后,文昌市中医院每周四派遣一名专家到我院坐镇,文昌市妇幼保健院每周三派遣2名专家到我院坐诊,省人民医院更是派出5名专家长期在我院坐诊。这些专家以门诊的形式进行带教,对我院医生进行一对一传帮带,极大地提升了我院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龙楼镇卫生院主要负责人介绍。

不仅是龙楼镇卫生院,锦山镇卫生院和海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也签订了帮扶协议。近年来,文昌市大力实施人才技术下沉、服务能力满意度提升工程,截至2017年底,文昌市共组建跨省医联体2家、城市间医联体3家、城市专科联盟2家、市域医联体5家、市域医共体1家等,逐步形成“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的市域分级诊疗模式。

以同济文昌医院为例,自同济医院托管以来,危重患者回流逐渐增多,周边县市甚至海口的病人纷纷慕名来此就诊。2014年,文昌往上级医院转诊人数为1660人次,2015年转诊人数降至809人次,2016年转诊人数降至490人次,2017年更是降到了336人次。

同济文昌医院每周派出医务人员到医联体内的卫生院开展业务查房,其中每周2天安排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或科室负责人进行业务查房及业务指导,并针对卫生院业务情况举办各专业理论讲座,帮助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规范医疗服务、提升业务水平、丰富临床经验。同时,该院组织专家队伍,深入30家基层卫生院,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和胸痛症状鉴别救治操作等知识培训,累计开展知识讲座15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50人次。帮助基层单位提高急救能力,着力打造“一小时急救圈”。通过人才下沉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受地缘因素影响,大量医疗卫生行业人才被省级三甲医院吸纳,造成了文昌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短缺。基层尤其严重,个别基层卫生院甚至出现了“有设备没医生”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一状况,文昌市积极整合医疗资源,借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托管文昌市人民医院的有利条件,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投入110万元,创立了全省首个市域心电远程诊断平台和影像远程诊断平台。基层卫生院操作人员只需要为患者进行拍片等技术操作,然后通过信息化网络系统,将检测结果通过信息平台传输给同济文昌医院,同济文昌医院医生查阅检查结果并下诊断后,再将诊断结果通过信息化平台传输回基层卫生院。自2018年3月22日正式启动以来,该平台累计完成影像会诊1151例、心电会诊1292例。

同济文昌医院主要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享受到了市级医院的服务,在提升群众就医感受的同时降低了群众就医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患者需要转诊到市级医院,则避免了重复检查,降低了群众就医的经济成本;同时,远程诊断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断水平和说服力,有效缓解了基层医技医生紧缺的局面。

着眼“魅力文昌”,推进健康服务产业落地

2015年,我省将医疗健康产业确定为“十三五”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为促进医疗健康产业落地和发展开辟了专门的“绿色通道”,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医疗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推进国际国内医疗资源合作,积极引进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深度推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商业补充保险”。

结合环境优势和区域优势,文昌市卫计委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在龙楼镇铜鼓岭、锦山镇潮滩湾等战略要地建设康复疗养产业综合服务区,在高隆湾等房地产开发地区开设以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为主的社区服务机构,以适应未来文昌医疗+旅游需求,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在锦山镇建设海南潮滩湾国际医院。项目主要由社会资本投资、中国工程院郝希山院士率领医疗管理团队,联合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医学中心、海南医学院,在文昌市锦山镇建设海南潮滩湾医院。计划总投资约29亿元,建设用地558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规模1300张床位。拟建设成为一家以医疗旅游、康复疗养为特色、JCI国际认证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综合甲等医院,涵盖医疗、临床教学、科研、培训、体检、康复疗养六大功能。

另一方面,文昌市眼科医院、海南潮滩湾国际医院、文昌博德精神病医院、泰邦生物科技等一批各具特色、不同模式的医疗健康产业机构相继启动建设及运营,对文昌市发展医疗健康产业进行了有益探索。

文昌市卫计委主任曾利民介绍,文昌拟重点发展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医学美容和抗衰老等项目,形成为游客提供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养生等的完整医疗产业链,将文昌打造成一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健康领域交流平台。争取到2020年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医疗健康产业规模达10亿元左右。全市常住人口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6张,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