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村首先要振興鄉村產業

振興鄉村首在振興產業。沒有產業的興旺,就沒有理想的就業和收入。沒有理想的就業和收入,就不能吸引和留住年輕人。留不住年輕人,鄉村就不可能充滿生機活力。

新時代振興鄉村產業,要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捕捉機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變化,為鄉村資源價值的重估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在農產品數量短缺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發展大宗農產品生產上,對農業的休閒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等功能開發利用不夠。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轉移進城上,對城鎮居民到農村休閒、旅遊、養老需求的開發利用不夠。

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产业

怎樣用好農業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要從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視角來把握。增強農業競爭力,要兩手抓,既要“硬拼”,也要“巧取”。“硬拼”就是要硬碰硬地拼成本、拼價格,通過擴大經營規模以提高基礎競爭力,通過加強一般服務以提高政策競爭力。“巧取”就是要實施差異化戰略,拼品質、拼功能。增強農產品品質的競爭力,就是要讓消費者相信國產農產品就是比進口的好,願意為國產農產品付更高的價格,通過消費者的信任溢價來為小規模農業爭取生存空間。小規模農業要有競爭力,在提高物質產品產出功能的同時,還要發掘和利用好休閒觀光等功能。比如,油菜籽作為物質產品,我們的成本比加拿大、歐盟都高,所以要進口油籽、植物油。但是,如果把油菜花的觀賞功能發揮出來,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和競爭力就會大大提高。

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产业

怎樣用好非農產業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振興鄉村產業,鄉村不能只搞農業,還要促進經濟多元化。但經濟多元化不能像上世紀80年代搞鄉鎮企業那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新時代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要用好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康養產業、傳統工藝等。據我們觀察,最近幾年,一些地方靠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他們遵循新發展理念,更多地利用鄉村優勢資源來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對鄉村經濟多元化來說,還有一篇文章,就是綠水青山到底怎麼轉變為金山銀山。多年來,不少鄉村地區的綠水青山並沒有變成金山銀山,老百姓還是窮。但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臨界點已經到來了。因為社會主要矛盾變了,城市化的地區,高收入的地區,對生態產品、生態服務的需求上來了。這個時代的到來,為鄉村地區的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提供了強大的市場需求拉力。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還要發揮國家調控機制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包括橫向的、縱向的轉移支付。

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产业

用好鄉村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關鍵在改革創新。一是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是一條出路。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外部技術、管理理念,就可以實現資源重新配置,發展高效農業。二是引進人才。我國還處在城市化發展階段,大量的人口要進城。與此同時,已經進城的一部分優質勞動力或者人才也需要回到農村。鄉村振興需要人才,這些人才很難靠沉澱在農村的人,很大程度上要靠外來人員。三是土地制度問題。目前的這套土地制度如果不改革,鄉村振興的規劃和項目恐怕不能落地。四是業態重塑。小規模、地域特色鮮明的農業要獲得競爭力,在傳統業態下有侷限性,必須利用互聯網。互聯網可使特色農產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產品也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