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輿地鏟史官


翻開歐洲地圖,大家就會發現高加索以西的歐洲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在冷兵器時期不利於兵團的大縱深形動、也就不利於統一。歐洲傳統的城邦制文化更催生無數小國,加之各國之間文化、語言、宗教差異明顯,很難融合,這也造就了近現代歐洲地方不大,國家眾多的分散局面。

巴爾幹半島以南斯拉夫人為主,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並稱為“歐洲三大野蠻民族”,但斯拉夫人本身又分類為西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東斯拉夫(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以及南斯拉夫,顧名思義南斯拉夫就是南部斯拉夫人形成的國家,但南斯拉夫更像是一個語系概念而不是國家民族概念,因為在南斯拉夫人聚集的巴爾幹半島彙集了太多的民族語言宗教,雖然鐵托時期曾經把他們整合為類似於蘇聯的大南斯拉夫,但隨著冷戰的結束南斯拉夫分奔離析。

先大概捋一捋南斯拉夫地區國家的構成

(1)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可以算是唯一真正的南斯拉夫國家,他以斯拉夫人為主,信仰東正教,國土面積略小於韓國,總面積為88361平方公里(含科索沃),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語。

(2)克羅地亞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盃上打入決賽的克羅地亞著實令世人刮目相看,克羅地亞面積狹小(56594平方公里),200多萬人口。以斯拉夫人為主,信仰以天主教為主。

要說克羅地亞是個地地道道的小國,但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淵源很深,雙方都是7世紀時期湧入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克羅地亞語和塞爾威亞語同源,相似度很高。但在遷徙過程中,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為爭奪領導權打的不可開交,而不同的位置又決定了他們雖然同源發展方向不一致,中世界的塞爾維亞一直屬於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所以塞爾維亞人保留了東正教傳統,克羅地亞則處於奧匈帝國地理範圍,大多數國人因此改信天主教,這一差異帶來了巨大的分歧,二戰時期,克羅地亞政權“烏斯塔沙”集中屠戮塞爾維亞人,據以色列的亞德-瓦舍姆大屠殺資料中心統計:約50萬塞爾維亞人被殺害,25萬被驅逐,20萬被迫改信天主教。在最大的集中營亞塞諾瓦茨,約10萬被屠殺,其中多數是塞族人。就連墨索里尼都看不下去,以至於後來塞爾維亞尋求意大利保護,當然塞爾維亞也屠殺了不少克羅地亞人,但與克羅地亞相差甚遠。

(3)斯洛文尼亞

一般認為斯洛文尼亞人也是斯拉夫人的後裔,克羅地亞語屬於斯拉夫語系,但他們進入巴爾幹半島較早(大概公元前500年就完成遷徙),文化上與後來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也存在差異,且由於長期受到奧匈帝國影響,他們信奉天主教。

(4)馬其頓

馬其頓是個很有趣的國家,大名鼎鼎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是馬其頓人,但其實與現在的馬其頓關係不大,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是希臘人時期的馬其頓,確切的說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人,現代馬其頓以斯拉夫人為主,都是公元七世紀斯拉夫人大遷徙以後建立的國家,只不過鳩佔鵲巢。馬其頓歷史上一直被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奧匈帝國爭來爭去,後分為南馬(正統希臘人)和北馬(斯拉夫人),現在的馬其頓是北馬,北馬信奉東正教,和塞爾維亞同源,但最近幾年馬其頓人非說自己繼承了亞歷山大的衣缽,要認人家為祖宗,和韓國人非說自己是蚩尤子孫差不多,為此和希臘吵的不可開交。

(5)波黑

波黑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在打仗,究其原因就是民族太多,波黑原本是正統塞爾維亞人,早期曾建立波斯尼亞王國,他們信仰東正教,講塞爾維亞語,與塞爾維亞最親,但由於中世紀長期被土耳其人統治,為了鞏固自身地位,土耳其人連哄加騙讓許多斯拉夫人改信伊斯蘭教,巴爾幹半島能鬧成這樣,有一大半怪土耳其。現在的波黑,以穆斯林為主,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都有,不打架才奇怪。

(6)黑山

黑山全國只有64萬人,你沒有看錯,就這麼多,他們是斯拉夫人後裔,講塞爾維亞語,信仰東正教,雖然在公元12世紀曾短暫建立小國家,但此後一直與塞爾維亞在一起,黑山也是最後一個脫離南斯拉夫的國家。作為歐洲最窮國家之一,黑山獨立毫無意義,只不過是被一部分政客蠱惑的結果,加之塞爾維亞嫌棄黑山窮,拖累自己,對黑山獨立無所謂,最終造成兄弟分手的結局。

(7)科索沃

雖然科索沃沒有完全被承認獨立,但已經既成事實。科索沃獨立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科索沃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原本就不是斯拉夫人,甚至有研究認為科索沃是阿爾巴尼亞的起源地,他們講阿爾巴尼亞語,信仰伊斯蘭教,只不過歷史上被塞爾維亞征服,有機會獨立自然想獨立。

如果讀者有耐心看到這就知道了,南斯拉夫太亂了,壓根就不可能尿到一壺裡,1918年第一次出現南斯拉夫王國,更像是這些飽受欺凌的小國報團取暖,幾百年夾雜在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之間被踢來踢去,做夠了二等公民,即使不對付,好歹比給人家當狗強。但即便如此,彼此之間也是內鬥不斷,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大屠殺就是個例子,等到鐵托上臺,用自己的威望和權力把這些國家民族捆在一起,獲得了暫時的安寧,但長期來看,分裂不可避免,在此過程中為了避免矛盾,克羅地亞出生的鐵托刻意把波黑馬其頓從塞爾維亞分裂出來,單獨管轄,在當時看不出嚴重後果,南斯拉夫分裂的時候才開始顯現,這也是許多塞爾維亞人記恨鐵托的原因之一。

而也正因為小國眾多,歐洲人自古以來就不像中國人那樣具備大一統意識,分開就分開獨立就獨立,不強求,未來巴爾幹的國家有沒有可能再次攜手,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整個歐洲都有走向統一的傾向,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們只處在歷史一個截面,將來的一切都有可能。



日慕鄉關


因為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去世,最後導致整個國家土崩瓦解。而我們的國足在世界上面的排名,最少也跌了六個名次。


▲鐵托



南斯拉夫是一座建立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建立的時間比較晚,1929年才正式建立。它是從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的塞爾維亞族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來。

之後又經歷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擊敗了曾經雄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以及周邊其他小國,吞併了原屬兩大帝國的零散民族而形成新的國家。在一戰結束後的1918年,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

又經過了十年漫長的發展,領導者決定解散議會以及內部多個黨派,改為了國王實行獨裁的統治,並且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南斯拉夫倒向了軸心國,而南斯拉夫內部也因此出現了分裂。

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出現了一位決定性的領導人——鐵托。他領導著南斯拉夫的人民,經過艱難的抗爭,鐵托取得了勝利。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並且在1945年年底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主義共和國,在1963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由於南斯拉夫創立的時間比較短,而且國環境比較複雜,來自國際上的危機也比較的多。而南斯拉夫也有著“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說法。可見南斯拉夫的內部何其混亂,也為後來的消失埋下了伏筆。

其實我認為南斯拉夫之所以消失,主要是因為民族內部混亂問題。比如說南斯拉夫主要是由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馬其頓族、保加利亞族、克羅地亞族等民族組成,但是他不像我們國家,他們每個民族的人口基數都沒有超過50%,甚至幾乎是維持在同一水準。


所以對於南斯拉夫來說,他們每一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同時也是多數民族。而且不像我們國家,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澱,民族間的矛盾比較不明顯。但是南斯拉夫成立只有短短几十年時間,其人口與領土幾乎都是靠吞併而來。

他們從存在再到消失,只有短短的88年,甚至都沒有長過一個人的壽命。各個民族之間都在為自己民族謀求利益,對其他民族實行打擊。就連他們的領導人鐵托都沒有看清這個問題,鐵托作為克羅地亞族人,對之前執政黨的塞爾維亞實行打壓,因此也造成南斯拉夫內部聲音眾多很難團結。

之前所講的三種宗教,則是基督教,東教,伊斯蘭教三大教派。南斯拉夫由六個國家組成,每個國家信奉的宗教幾乎都不同。漸漸形成了三大派系,而且每個派系之間的實力勢均力敵。由於各個國家之間的宗教信仰不同,中間難免會產生各種摩擦。


南斯拉夫如此龐大的一個聯邦制國家,他最後的分崩離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僅僅是因為內部原因造成,當然離不開外部的因素。

南斯拉夫建立在南歐的巴爾幹半島之上,他在當時的地位,完全就是一個火藥桶。地處在歐亞非三大陸的交界地帶,地理位置比較重要,周邊各個勢力虎視眈眈,誰都想來摻和一腳。

自從鐵托在二戰之後執政,它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之一,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選擇依附著蘇聯,反而與他對著幹。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面,蘇聯與南斯拉夫的關係並不好。這種情況一直等到赫魯曉夫登臺之後,才有所改善。

特別是當時在冷戰爆發時期,美國與蘇聯分別建立了北約與華約。然而鐵托一直遵循的是不結盟運動,選擇雙方都不支持。因此北約試圖拉攏鐵托,並且給予其經濟援助。這讓蘇聯相當不滿,聯合其他國家制裁南斯拉夫,將其排擠出情報系統。


再者南斯拉夫族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所控制的亞得里亞港口,扼住了俄羅斯/蘇聯向外發展通道。其次對於美國相當重要的蘇伊士運河以及地中海兩條貿易航道來說,強大的南斯拉夫國家,並不是美國的樂於看到的。

最後是對於歐盟方面來說,他想讓成員國獲得最大利益,就迫切的想希望南斯拉夫加入。但是完整的南斯拉夫對於歐盟來說是一個威脅,因為一旦他選擇加入,那麼話語權很有可能向他這邊偏斜。所以對於歐盟來說,他們也不希望這麼強大的一個國家出現。

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方面,都想試圖把這個國家瓦解掉。倘若南斯拉夫內部團結一致對外,歐盟與美國想達到這個目的其實比較難。但恰恰是因為其內部民族衝突嚴重,最後給了他們可乘之機。在歐美方面的滲透之下,南斯拉夫內部發展也極其不平衡。

最發達的地區,其經濟情況位於歐洲前列。最落後的地區,在歐洲排名倒數。這讓處於同一聯邦制國家下的其他地區,內心產生了極度的不平衡。尤其是在東歐劇變以及蘇聯解體之後,世界範圍內掀起獨立的浪潮。



南斯拉夫內部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短短一年的時間裡面,先後有四個國家宣佈獨立。歐美方面一看自己的目的達到了,立刻宣佈承認這四個國家。最後只剩下了塞爾維亞以及黑山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但是這最後的難兄難弟也沒有走多遠,兩個國家分別在2006年宣佈獨立,南斯拉夫徹底成為歷史。

作為一個多民族,多信仰,多國界的國家,可見內部不團結可以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而他們的情況又是與我們何其相似,外部美國虎視眈眈,內部貧富差距嚴重,民族眾多。但是我們勝在團結,這也是南斯拉夫解體的根源所在,我們只要擰成一股繩,就不怕外部所有問題。


史之策


南斯拉夫這個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的國家,曾經也是巴爾幹半島上的統一的大國,成為當時南歐的重要力量,以致於成為歐美和蘇聯競相拉攏的對象。然而,這個國家只存在了88年就香消玉殞了,分裂成7個獨立的國家。那麼南斯拉夫究竟為何突然消失了呢?難道是被火藥桶炸翻了嗎?

巴爾幹半島被譽為歐洲的火藥桶不假,這一地區長期因民族宗教矛盾戰亂不斷,在加上外來勢力的介入,使這個火藥桶一點就爆。

南斯拉夫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是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6個國家組成,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人(1991年)。

南斯拉夫能夠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簡直就是奇蹟,因為其民族宗教等相當複雜。主要的民族有斯洛文尼亞族、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馬其頓族、阿爾巴尼亞族、馬扎爾族、保加利亞族等眾多族群,並且各個族群人口沒有達到50%以上的,沒有單一的主體族群,各個族群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往往會產生矛盾和衝突。

比如,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對其他族群實行打壓。而出生克羅地亞的鐵托總統上臺執政以後,採取對塞爾維亞族群的打壓政策,這就使得整個國家各個族群之間不能相互融合、團結,無法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凝聚力。由於各個族群的獨立性比較強,這就為以後脫離聯邦而獨立提供了基礎條件。

南斯拉夫各個族群信仰的宗教也不同,因為這一地區歷史上曾受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統治過,所以信仰的宗教有基督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南斯拉夫的西部靠近基督教的中心地區羅馬,跟意大利接壤的斯洛文尼亞信仰基督教;而塞爾維亞、黑山 、克羅地亞、馬其頓等國信仰東正教;波黑以信仰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為主,科索沃信仰伊斯蘭教。各個國家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矛盾衝突時有發生,除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也成為南斯拉夫走向分裂的根源。

南斯拉夫所處的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地緣關係錯綜複雜,外來勢力介入頻繁,外部勢力的介入成為南斯拉夫分裂的重要推動力量。

冷戰時期,美蘇形成兩大陣營,而南斯拉夫卻是特立獨行,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刻意和蘇聯保持距離,沒有加入蘇聯主導的華約,導致兩國關係惡化。這也給歐美西方國家爭取南斯拉夫的機會,雖然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各異,但是美歐為了對抗蘇聯,給予南斯拉夫經濟援助,於是南斯拉夫成為歐美和蘇聯競相拉攏的對象。不過由於南斯拉夫奉行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引起蘇聯的強烈不滿,蘇聯聯合其他巴爾幹半島上華約國家孤立南斯拉夫,並將其開除出情報系統。

不過蘇聯為了衝出土耳其對黑海的控制和封鎖,貫徹通過東歐平原南下巴爾幹半島,從巴爾幹半島進入地中海的戰略,使蘇聯對南斯拉夫國家的影響和控制從來沒有間斷過。即使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實力大幅衰落,俄羅斯也長期與黑山保持密切關係,得以使用黑山位於亞德里亞海沿岸的港口基地。而一旦黑山加入歐盟和北約,那麼俄羅斯將會失去這一出海口。所以,南斯拉夫也成為俄羅斯同歐美勢力對抗和角逐的戰場。

對於歐洲來說,歐洲從歐共體逐步向一體化的歐盟發展,歐洲有意將南歐的南斯拉夫也納入歐盟和北約,如果南斯拉夫作為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加入歐盟,那麼勢必會影響歐盟的主導權問題,所以歐洲不希望南斯拉夫統一強大。因此,從八十年代開始歐洲加緊了對南斯拉夫的滲透和分化,也導致南斯拉夫內部矛盾衝突不斷。

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南斯拉夫距離美國本土相當遙遠,但是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出現在巴爾幹半島勢必會對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這兩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構成威脅,甚至可能威脅到中東產油區的安全,所以美國對南斯拉夫的政策也是分化瓦解。

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後,南斯拉夫成員國也紛紛宣佈脫離南斯拉夫聯邦而獨立,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而歐洲和美國對於獨立的國家馬上宣佈承認,歐美的分化瓦解政策取得初步成果。

然而,對於南斯拉夫解體後由塞爾維亞和黑山組建的南聯盟歐美也不放過。為了使其繼續分裂,歐美一方面對南聯盟實施經濟、政治、軍事制裁,另一方面繼續對黑山和塞爾維亞進行分化和瓦解。

1999年歐美借科索沃危機之際出兵轟炸南聯盟,使科索沃在歐美的保護下最終得以從南聯盟獨立,南聯盟進一步解體。

2006年黑山的獨立,標誌著南聯盟完全徹底的解體,這個存在了88年的巴爾幹大國從此不復存在。

綜上,南斯拉夫作為一個時代已經終結,但是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各主體民族較為分化,再加上民族政策適用不當,導致各民族之間不能有效地團結和融合,沒有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這是導致國家分裂的內在原因。而歐美國家對南斯拉夫的滲透和分化瓦解對南斯拉夫的解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再疊加多種矛盾,最終使這個巴爾幹半島從地圖上消失了。


銘蘇先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曾在歐洲南部建立了一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體制與蘇聯類似。

在美蘇爭霸時期,鐵托領導南聯邦人民堅定不移地奉行不結盟政策,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可,但是南聯邦國內的民族矛盾問題始終未能解決,成為後來國家分裂的導火索。同時,南聯邦又是歐洲南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一直以來都是西方陣營的眼中釘、肉中刺。

直到1980年,南聯邦的領導人鐵托患病去世,國家隨即進入了10年動盪時期。

(南斯拉夫聯邦領導人鐵托)

隨著經濟政策的失敗,南聯邦國內物價高漲、政局動盪、失業率大幅攀升,百姓開始對執政黨失去信心。最重要的是,在鐵托死後,南聯邦中央無法協調各民族的利益,導致民族分裂勢力日益壯大。由於各民族不團結,南聯邦國內的塞爾維亞族與阿爾巴尼亞族、穆斯林族、斯洛伐克族的民族矛盾最終演變了導致國家瓦解的惡性結果。

1992年,在各民族的獨立浪潮中,南聯邦正式解體,瓦解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6個共和國,此時距離南聯邦建國僅45年。不過,這還只是南斯拉夫的第一次解體。

(南斯拉夫聯邦解體)

在1992的4月份,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大共和國宣佈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這就是後來與北約發生科索沃戰爭的南斯拉夫聯盟。

南聯盟只繼承了南聯邦百分之40的國土,但國內的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依然猖獗。

最典型的就是科索沃自治省,其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組織了名為“科索沃解放軍”的獨立武裝,堅持與南聯盟中央對立。1998年,南聯盟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派出了大量軍警、部隊去鎮壓科索沃地區的民族分裂份子,此舉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指責為“極端暴力與反人道主義”,反過來成為北約出兵的藉口。

(鐵托的葬禮)

南聯盟不甘心被北約干涉內政,同樣採取強硬態度回擊,結果埋下了科索沃戰爭的伏筆。在1999年3月至6月,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多國聯軍,直接繞開聯合國的授權,憑藉空中和火力優勢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造成了近萬人傷亡(約兩千人死亡,5千多人受傷,還有數千人失蹤,就連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也被美軍的導彈摧毀),這就是世紀之交的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聯盟解體)

戰後,科索沃地區在美國的支持下取得實際獨立權,而南聯盟則因為這場毀滅性的打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2006年,黑山脫離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共和國。2008年,科索沃自治省也脫離塞爾維亞。至此,南斯拉夫聯盟也不復存在。


中外歷史


南斯拉夫這個現在從地圖上消失的國家,在20世紀卻也算是聲名遠播,雖算不上世界級大國,但其卻能稱得上巴爾幹半島乃至近東的區域性強國。不過,在20世界80年代蘇東劇變後,南斯拉夫土崩瓦解,被拆為8個國家,而今其繼承者塞爾維亞共和國早已不復當初“巴爾幹之虎”的風采。

而其中,美國在肢解南斯拉夫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紀80年代,在經濟上,南斯拉夫受到美國的強烈打壓,在民族意識上,南境內各民族紛紛受到美國的煽動。到90年代初,南斯拉夫分裂並陷入內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勢力,最終致使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等前南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為首的北約更是逼迫南聯盟承認治下科索沃省的事實獨立。2006年,黑山也與塞爾維亞分道揚鑣,曾經的南聯盟也只有塞爾維亞這個不到8萬平方公里的內陸小國。

不過,在蘇東劇變之前,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南斯拉夫卻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爭相拉攏的對象,並給予了長期的經濟援助。是什麼讓美國非得要將其肢解破碎到如此程度呢?

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還得從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說起。

之前的文章已分析過南斯拉夫“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的獨立自主發展道路。因和蘇聯的地緣矛盾,致使南斯拉夫不到3年便和蘇聯分道揚鑣。

美國自是樂意這種局面,為了讓南斯拉夫更有底氣對付蘇聯,就算有意識形態的阻隔,美國也是大力支持南斯拉夫的。

不過,80年代,冷戰進入到第三階段,蘇聯國運不濟,向下滑的趨勢明顯,對東地中海的威脅也不復往昔。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已是虛弱至極,無力施加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

這樣的背景下,南斯拉夫也就不能再成為東西方戰略緩衝地,而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矛盾還在。

首先,就是意識形態上的結構性衝突,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出擊南斯拉夫。

不過,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許多原來的東方國家都掉頭倒向西方,按理說南斯拉夫也可以如此,完全沒必要弄得自己被大卸八塊的地步。

不過,南斯拉夫卻沒有那麼容易掉頭。

在地緣結構上,南斯拉夫國家支離破碎,缺乏強勢的主體核心板塊;人文構成上,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諾文尼亞、馬其頓、黑山五個主體民族,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三種宗教信仰,連官方語言就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諾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三種。這樣複雜的地緣人文結構,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分裂隱患。

而南斯拉夫便是以“泛斯拉夫主義”為紐帶,來連接各個族群,減少分裂的風險。不過,這個紐帶在現實中發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二戰後,南斯拉夫便改用以階級分層的,超越地緣、民族、宗教、語言、人種的紅色意識形態,作為構建國民共同認同的紐帶。

而南斯拉夫維持國家認同感的紐帶紅色意識正是美國所不容的,這也就直接觸發了美國對其的肢解。

而在東歐劇變、蘇聯瓦解後,南斯拉夫國家的紐帶也逐漸變得鬆垮。1990年後,南共組織已基本癱瘓,紅色意識形態,早已名存實亡。

即便如此,美國依舊進行著分裂南斯拉夫的行動。在前南解體與內戰中,美國等步步緊逼,到1999年,直接發動恐襲,最終,南聯盟於2006年徹底解體,而自而這些都是在紅色意識形態早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發生的。

那麼,美國肢解南斯拉夫,還有除意識形態衝突之外的其它原因。

從冷戰後的國際格局來看,美國及西方世界不允許南斯拉夫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存在,主要是來自南的威脅。

第一,與西歐的衝突。

無論是在東羅馬帝國與天主教世界時期,還是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時期,西歐與東歐的地緣矛盾一直都很尖銳。而地處兩大勢力交匯的巴爾幹半島,更是東西爭奪之地。

到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沒落,和俄羅斯的中衰和蟄伏之狀,西歐似乎有了取得巴爾幹半島的絕對優勢。不過,因英法德意歐系勢力在忙著內訌,卻失了這次消化吸收巴爾幹的大好時機。

在沒有外部勢力的掣肘之下,反而為南斯拉夫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並一舉成長為巴爾幹區域強國。有了較為豐厚的資本,南斯拉夫的腰板也硬了,不甘願淪為他國附庸不說,還有了拓展近東地緣影響力的打算。

這讓歐系勢力很頭疼。不過二戰後,一方面歐系勢力在長久戰爭中受損嚴重,另一方面還有來自蘇聯的威脅,而南斯拉夫也有了在夾縫中生存的資本,蘇聯不敢輕易動它,以國美為首的西方勢力提供大量援助。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其繼承者俄羅斯的地緣勢力也收縮得厲害,伊斯蘭勢力依舊沒能擺脫四分五裂的現狀。而此時的歐系勢力一體化程度逐步加大,變得越來越強。在俄羅斯及伊斯蘭勢力無力干涉巴爾幹事務時,成熟了的歐系勢力逮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將巴爾幹消化吸收,以增強其地緣實力。

作為巴爾幹本土勢力,南斯拉夫就算有被吸納歐系勢力的心,可是歐系勢力卻對它不放心。南斯拉夫體量大,若融入歐系勢力後,也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力,這是歐系強國所不願意看到的,一則會使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受損,衝擊到其主導地位,二則有加劇歐盟分裂的風險,這無疑是養虎為患。

當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強大的整體時,歐系勢力會有很多擔憂,但當南斯拉夫分崩瓦解到多個獨立的小國時,更利於歐系勢力的吸納融合。而在俄羅斯和土耳其勢力都已沒落的環境下,巴爾幹遭遇外敵的可能性也就小很多,所以歐系勢力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將南斯拉夫肢解後在一個個消化吸收。

對美國來說,作為其強大的歐洲盟友,自然要顧及到他們的利益。而從美國自身來講,這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區域性強國也會衝擊到其全球霸主地位。

美國本土與地處東地中海的巴爾幹半島的地緣關係十分疏離,這嚴重削弱了美國在這裡的影響力。但東地中海有蘇伊士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地中海)兩個世界級戰略通道,以此為基,美國還可同時向中東及俄羅斯戰略施壓,換句話說,東地中海是美國維持其全球霸主的非常重要的戰略通道。

而作為巴爾幹半島本土勢力,有著“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卻嚴重威脅到美國對東地中海秩序掌控權。而南斯拉夫要想擴張其地緣影響力,也必定會衝擊到美國的利益。所以,二者之間的地緣衝突不可調和。

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的南斯拉夫,在蘇聯時代,也只是跟蘇聯的東歐衛星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接壤。隨著蘇聯崩潰,俄羅斯戰略收縮,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更不能對南斯拉夫構成威脅。蘇聯時,南斯拉夫還需藉助美國來防範蘇聯,而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無需在依仗美國,也不情願讓美國掌握著自家地盤東地中海的秩序。

於是,美南圍繞東地中海,甚至近東的利益爭奪也就成為必然。就算美國是全球霸主,可因地緣關係的疏離,在圍繞東地中海、近東利益爭奪上也顯得力不從心。利益權衡之下,美國只能拔掉“巴爾幹之虎”的牙、爪子,肢解其身體。最終,南斯拉夫土崩瓦解,巴爾幹半島再沒有一個強勢的區域勢力能和美國抗衡。

這就很容易理解,即使南斯拉夫和平演變後,美國硬要將其大卸八塊,直到將塞爾維亞這個前南地區的相對優勢族群徹底壓制到一個內陸小國,美國才鬆了一口氣。

十幾年過去了,巴爾幹半島有了難得的和平,然而,這也是嚴重依賴西方的強大外力壓制而得到的和平。

不過,世事變幻,風雲莫測。如今的西方勢力如日中天,但俄羅斯、土耳其,甚至伊斯蘭勢力又何曾沒有過無上輝煌。日中則昃,月滿為虧,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西方勢力也會有衰退的那一天。到那時,這個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還是難以逃脫掉其多災多難的命運。到那時,巴爾幹是否還有一個如同南斯拉夫一樣強大的本土區域勢力?

作為前南主體的塞爾維亞民族,一百多年的悉心經營,才有了南斯拉夫的強大。可是,巴爾幹敏感的地緣關係,決定了塞爾維亞民族的長久努力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塞爾維亞民族或是已認清了這個現實,所以才會在西方多處刁難之下還要笑臉迎人,忍氣吞聲,從最初的強烈反抗到最後申請加入歐盟。塞爾維亞為了當下,對西方的態度強勢大逆轉。

那麼塞爾維亞會一直甘於這樣的苟且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71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在今天的巴爾幹半島,曾經有一個面積廣闊的國家。這個國家以南方斯拉夫人的祖國自居,曾經囊括了今天近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近2300萬的人口,赫然以東南歐第一大國自居,這個國家便是南斯拉夫。然而,在今天的歐洲地圖上,我們卻難以尋覓這個國家的蹤跡,為什麼南斯拉夫國家消失了呢?

斯拉夫的反侵略聯盟

公元七世紀,南斯拉夫人進入巴爾幹半島,各氏族部落之間連續不斷地發生戰爭,拜占庭人、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人都曾爭奪佔領這一地區。在不斷的外族入侵與內部爭鬥中,南斯拉夫人分成了不同的族群。在反抗法蘭克王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過程中,斯洛文尼亞最早在7世紀時期建立了自己的公國,而克羅地亞人在924建立了一個信奉天主教的王國。公元十二-十四世紀,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與黑山人先後也建立起自已的國家,其中賽爾維亞信奉東正教,而馬其頓人則長期歸屬於拜占庭的統治下,並未建立起自己的國家。

公元14世紀開始,隨著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擴張,這些零散的斯拉夫國家或者淪為蘇丹的臣民,或者被迫依附於奧地利與匈牙利(後來的奧匈帝國),這一時期的巴爾幹半島上,南斯拉夫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在感。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巴爾幹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塞爾維亞與黑山率先從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上獨立出來。

在後來的一戰中,奧匈帝國與土耳其的再次入侵讓這些南斯拉夫人(無論獨立與否)開始聯合起來,1915年從奧匈帝國統治下逃亡國外的著名資產階級政治家在倫敦組成南斯拉夫人民委員會,開始了南斯拉夫走向聯合的過程。一戰結束後,1918年12月1日,南斯拉夫各族在貝爾格萊德宣佈成立塞爾維亞一克羅地亞一斯洛文尼亞王國。這個王國是南斯拉夫人的第一次聯合。

圖/一戰時期的巴爾幹

社會主義的南斯拉夫聯盟

一戰之後的南斯拉夫是以君主立憲制的王國形式存在。1941年3月25日南王國茨維特科維奇政府在維也納簽署了參加軸心國公約的議定書,這一舉措使國內積聚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社會矛盾迅速加劇。正因如此,當時的王國政府在實行的第二個月就被推翻,卻也招致了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的怒火,4月份,南斯拉夫在11天內被法西斯國家佔領,整個國土被瓜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已經習慣了反抗侵略的南斯拉夫人這時重新拿起了武器,只不過,這次站在領導位置的是南斯拉夫的共產黨人。1941年6月27日,以鐵托為最高統帥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擊隊最高指揮部成立。這批紅色力量在1941-1943年的兩年間堅強抵抗了法西斯國家的五次圍剿戰爭,並且成功地保存了軍事力量。1944年,隨著蘇德戰爭的攻守逆轉,蘇聯紅軍攻入南斯拉夫,雙方在貝爾格拉德實現了“紅色會師”。

圖/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成立了聯邦人民共和國(由各個獨立的民族邦組成),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不同於蘇聯控制下的東歐國家,南斯拉夫在50年代就走上了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並主導了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運動的開展。然而,在1980年鐵托逝世之後,南斯拉夫各聯邦共和國之間日益鬆散,民族分裂主義加強,再加上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這個曾經繁榮的社會主義大國在1991-1992年間解體,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和馬其頓相繼解體,南斯拉夫統一國家的歷史宣告終結。

圖/南斯拉夫的分裂

南斯拉夫國家可以說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是一個反抗侵略的聯盟性質國家,其內部存在著複雜的民族與宗教分別,並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民族共同體,這也是導致南斯拉夫最後消失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南斯拉夫)伊萬·博日奇 西馬·契爾科維奇等,南斯拉夫史 (上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

2. 江春澤 汪麗敏等編著,南斯拉夫,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


歷史研習社


南斯拉夫消失的根源恰恰在於歐洲一體化進程:正當西歐各國組建的歐盟日益東擴之際南斯拉夫卻分裂為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六國以及一個實際獨立的政治實體科索沃。

南斯拉夫在上個世紀也曾是叱吒風雲的國家,儘管不是什麼世界級的超級大國,但作為巴爾幹地區的區域大國一度在當時的美、蘇兩大陣營之間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在世界範圍內倡導不結盟運動。然而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事實上南斯拉夫是一個語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羅馬帝國時期稱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為歐洲三大蠻族。其中斯拉夫人又可以分為三大支系:演變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東斯拉夫人;演變為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西斯拉夫人;剩下的一支就是南斯拉夫人,這是由使用相近語言的不同民族組成的一個語系集團,在這一語系集團之下大體涵蓋了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民族。

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解體,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和塞爾維亞、黑山一起組建了南斯拉夫王國並從由奧匈帝國分化出來的匈牙利手中獲得伏伊伏丁那地區。1929年南斯拉夫王國解散議會和諸個黨派,國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都被歸為塞爾維亞人,其語言視為塞爾維亞語方言)。1941年被納粹德國入侵,克羅地亞成立了由納粹扶植的烏斯塔沙政權,這一政權受到當地天主教會的支持並加入了軸心國。烏斯塔沙政權殘酷地鎮壓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根據統計:烏斯塔沙建立超過十個集中營,殺害達九萬三千人;但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的切特尼克組織也殺害不少克羅地亞人,這都導致南斯拉夫族群問題進一步惡化。

1945年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南斯拉夫內部各民族之間其實一直以來存在著較大差異: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由於信奉天主教,而波黑地區生活著大量穆斯林,這些民族都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信徒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南共執政時期以統一的紅色意識形態維繫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但在蘇東劇變之後紅色意識形態逐漸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擠壓,這就導致南斯拉夫維繫內部民族團結的紐帶被割裂。與此同時隨著歐盟和北約的東擴,東歐國家紛紛改換門庭轉而投入歐盟和北約的懷抱,而歐盟和北約為了維持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不願意看到一個作為區域霸主的南斯拉夫的存在,他們更希望南斯拉夫分裂為一堆小國後分別加入歐盟和北約,於是在美國主導下歐盟和北約開始大力煽動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分離運動,直到釀成後來的科索沃戰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南斯拉夫消失是由國際大環境和國內小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所以作為多民族國家,南斯拉夫肯定有民族矛盾,而南斯拉夫沒有絕對的主體民族,所以民族矛盾可能相對要更復雜些。

宗教最早產生於邊緣人群丶邊緣小國,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用來保護弱小群體的利益,可以說是人力不夠就用神來湊,所以宗教的實質就是政治,即宗教政治。例如上帝教最早源於弱小的被壓迫的猶太部落,伊斯蘭教源起於邊遠弱小的沙漠族群,佛教則源於邊緣小國釋迦,道教也是源於西漢朝罷黜百家,東漢朝引進佛而導致被邊緣化的黃老學者的衛道之舉。可以宗教的起源如此相似,絕非巧合,至於有的宗教為何能發展壯大,則與其學術水平不無關係。再看南斯拉夫幾乎全國信教,人民分屬於不同宗教,宗教矛盾極易產生,而且極難化解。

從內因來看,南斯拉夫分裂是必然的。

從外因來看,南斯拉夫很倔強,不識時務,對世界大國不買帳,甚至還有挑釁行為。再加上美國為了鎮住俄國,為了讓原華約國家對美國有信心,為了讓歐盟相信後華約時代,北約存在的必要性,也為了讓世界資本進一步流向美國。於是南斯拉夫就被西方拿來祭旗了。

總之南斯拉夫橫豎必須完蛋,這是他的命,或許一戰後,南斯拉夫的成立,原本就是一個錯誤。


鬼影147951010


南斯拉夫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民族,其複雜性可以用“1至8”來形容:1個政黨(南共聯盟);2種文字(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3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4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5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黑山)7個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意大利、阿爾巴尼亞、奧地利、匈牙利);8個聯邦單位(6個共和國加上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兩個自治省)。

6個加盟共和國,西部的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受西方羅馬文化影響,信仰天主教;東部的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和馬其頓人受拜佔廷文化影響,信奉東正教。其中情況最複雜的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簡稱“波黑共和國”或“波黑”)。“波黑”有三大民族構成: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族。在種族上,穆斯林族也是斯拉夫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入波黑地區後,很多斯拉夫人皈依伊斯蘭教,發展成獨特的穆斯林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使穆斯林族和塞爾維亞族長期存在矛盾。

1980年鐵托逝世後,久已蟄伏的民族分裂主義迅速抬頭。1989年,由波蘭發端的東歐劇變後,對南斯拉夫構成了極大衝擊,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波黑”共和國因主張獨立的穆族和反對獨立的塞爾維亞發生激烈衝突,引發內戰,最終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柱折梁傾,使“南斯拉夫消失了”。


馮瑋


由於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 南斯拉夫人的民族主義無論其形成過程還是其思潮內涵, 較之歐洲其他民族尤為錯綜複雜;作為南斯拉夫各族的自屬一體的民族認同與作為他們之間統一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南斯拉夫主義”先後產生, 這兩種在內涵與外延上既聯繫又區別的民族主義在近現代南斯拉夫民族國家的歷史演進中, 相互交織, 既融合又碰撞, 造成南斯拉夫人各自族類民族認同與相互間共同民族意識同時並存又相互衝突的二元悖論結構。

(一)近代南斯拉夫民族主義運動正是發生在東西方列強角逐巴爾幹這一宏觀歷史大背景之下,其發展受到東西方列強各懷圖謀插手、干預的影響。(二)19 世紀南斯拉夫各民族以文化復興為先導、追求民族自治和獨立、爭取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運動蓬勃興起。一是民族復興運動。南斯拉夫民族主義肇始於文化領域, 以文化民族主義為形式。在歐洲浪漫主義潮流衝擊下, 19 世紀南斯拉夫各族民族復興者紛紛研究各自風俗習慣、神話傳說、方言俚語, 從中整理民族文化, 挖掘民族特性, 弘揚民族精神。突出的是, 統一民族語言、激發民族意識成為其民族復興的基礎。二是爭取自治和獨立的民族運動。南斯拉夫各民族利用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掃蕩, 也蓬勃掀起爭取民族自治、解放和獨立的政治鬥爭。

(三)建立南斯拉夫多民族統一共同體的“南斯拉夫主義”產生。雖然列強們採取了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種種手段, 但這還是無法磨滅南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意識, 也無法扼殺南斯拉夫人日積月累建立民族共同體的統一願望。19 世紀南斯拉夫人提出聯合統一的各種方案。1809 年在拿破崙戰爭推進下, 卡爾尼奧拉、卡林西亞西部、格爾茨、伊斯的利亞、克羅地亞一部分、達爾馬提亞和杜布羅夫尼克合併為法蘭西帝國的伊利里亞行省。雖然該行省只是曇花一現, 但“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一旦屬於同一政治單位, 那種南部斯拉夫人的共同的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顯然, 在追求建立統一民族共同體的“南斯拉夫主義”運動中, 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南斯拉夫各族體的各自民族認同和大民族主義的頑強存在。

南斯拉夫人這一民族認同的重要特徵在南斯拉夫統一國家出現後表現得更加鮮明。 顯然, 在南斯拉夫的歷史上, 雖然出現了以建立多民族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共同體為目標的“南斯拉夫主義”思潮與運動, 並且一度建立了南斯拉夫多民族統一的國家, 但在南斯拉夫各族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和沙文主義力量和影響, 遠遠超過他們對這種“南斯拉夫主義”的認同和忠誠的情勢下, 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生存和維繫無疑是釜底抽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