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雲」直上奔小康

用大數據助力精準扶貧,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大數據突圍戰,是踐行新時代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的貴州省通過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臺,將原來分別存儲於各部門的小數據變成大數據,“死”數據變成“活”數據,探索實現精準識別、精準畫像,解決了大數據精準扶貧中的一系列瓶頸性問題,促進大數據與扶貧脫貧工作的深度融合。

扶貧信息更透明

隨手拿起一袋真空包裝的“大數據優米”,用微信掃碼,大米的產地、規格、保質期、加工日期、儲藏條件、單價等一覽無餘。點擊“開始幫扶”,幫扶對象姓名、可銷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額、當前增收額等指標一清二楚。

這是貴州省貴定縣將大數據、電子商務和精準扶貧有機結合,運用“扶貧雲”推動精準扶貧、拓寬貧困群眾增收路子的生動縮影。

2015年,貴州“扶貧雲”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信息化手段,用大數據促進農村扶貧工作的改革創新,平臺的創建上線運行,實現大數據對貴州扶貧開發工作的精準管理、動態管理、科學管理,讓扶貧信息公開透明。

“在系統中,大到全省的貧困現狀,小到一個村的地形地貌、產業分佈,乃至每個貧困戶的住房、人口、收入等情況,圖文並茂,一目瞭然,實現貧困人口識別的量化、貧困程度深淺的可視化。”貴州省扶貧辦主任李建說。

“扶貧雲”以全省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為基礎,關聯其他扶貧相關行業部門數據,以減貧計劃為依據,以分類幫扶尤其是產業幫扶為措施,以到村到戶扶貧項目和資金為支撐,以大數據分析為依託,著力拓展脫貧動態管理指揮職能,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強化產業扶貧,提高扶貧開發科學化水平。

扶貧經絡清晰化

“你說東家貧,他說西家窮,誰是貧困戶,有嘴說不清。”在貴州,這曾經是一首出名的順口溜,貴州目前仍有280多萬貧困人口,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一直困擾著當地的領導幹部。

李建介紹,通過對數據的提取分析,“扶貧雲”還能展示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包括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缺土地、缺水、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交通條件落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通過致貧原因分析,協助制定精準的扶貧措施。

“扶貧雲”為貧困人口就醫、就學、住房等方面生產生活問題提供基礎支撐,成為脫貧攻堅檔案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打牢了精準脫貧的信息基礎。據統計,“扶貧雲”已對全省31.7萬貧困學生進行貧困信息核實,協助發放“兩助三免(補)”補助政策資助金10.1億元;協助認定11類人群376萬人,佔全省貧困人口的76.27%;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87萬餘人進行了信息核實,協助對貧困人口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受益貧困人口達113.67萬人次,補償金額15.02億元。

同時,“扶貧雲”圍繞內部監督、垂直監督、橫向監督、公眾監督等“四個監督”,建設扶貧資金日常監管應用、扶貧資金異常分析應用、扶貧資金監測預警應用、扶貧資金績效評估應用、扶貧資金外部監管應用等“六大系統”,按照精準扶貧的整體思路,構建扶貧項目資金“數據鐵籠”,實現扶貧項目資金流程全覆蓋、數據全記錄、過程全規範、效能全提升、權力全監管。目前,統計監管全省155412個扶貧相關項目,監管資金364餘億元。

扶貧幹部少做無用功

提起表格、檢查,基層幹部曾經抱怨很多,大量時間用在填表上,一些基層幹部自稱“表哥”。但是,填來填去,一些幹部對負責區域內的貧困底數還是不清楚。

負責“扶貧雲”運行的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公司負責人介紹,以前,幹部需要填寫各類報表報送有關部門,有的涉及多個部門數據,且各部門數據更新時間不一、部門間數據不通,一些數據反覆填報、多次填報,致使基層幹部幫扶時間被大幅壓縮。

“一人更新填報、多人調用共享。只需在大數據精準扶貧手機APP上填寫、更新有關信息,相關部門通過平臺就能查詢和使用,不再重複勞動。”李建說,平臺能進行多維度扶貧數據統計、報表自動生成等,只需點一點按鈕,就能自動生成相應報表。

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馬寧宇認為,平臺功能的發揮源於打通了部門之間的數據,將原來分別存儲於各部門的小數據變成了大數據,“死”數據變成“活”數據。

目前,“扶貧雲”與貴州省國土廳完成了全省746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詳細數據,採集其中110萬條貧困戶GPS數據和同等數量的照片,為國土雲建設提供了貧困人口數據保障;與教育、人社部門完成了近30萬高中、中高職、大專以上貧困生的信息核對;與民政部門完成了158萬政策性保障兜底人口的銜接,與人社部門完成了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就業登記的比對,與衛計部門完成了404.5萬全省新農合系統救助保障對象的認定,與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初步交換了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的詳細數據。

“數據維度越多越精準。通過數據動態更新、自動比對,確保貧困戶識別精準、退出精準;通過數據互通共享,動態分析致貧原因,幫扶措施能夠‘精確滴灌’、進村入戶;通過自流程化快速準確查詢、掌握有關數據,基層幹部文案工作量減少。”馬寧宇說,立足於該平臺,一些地方還運用大數據監管幹部工作、評估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探索“人員‘雲上管’、工作‘雲上曬’、資金‘留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