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的渡江人

渡,意即通過水麵由此及彼。

為什麼要渡江?因為江,就在眼前。

長江,被稱為天塹,但卻從未成為中國人的“天塹”。

每一個人中國人,都是渡江人。

海峽兩岸的渡江人

一個80後武漢女孩,她的父輩幾乎都渡過長江。

而她,二十出頭就遠嫁寶島臺灣,甚至還未來得及去渡江。

在臺北,她不忘武漢的渡江。

淡水河、日月潭……她“遊”遍了寶島臺灣,

努力訓練,只為“回家渡江”。

和他一起訓練的,還有一個臺北人。

但他的身份證上的祖籍地,分明寫著:安徽安慶。

小時候,爺爺曾告訴他,“作為長孫,不要忘了大陸的根。”

“我們家就在長江邊”,爺爺多年前的話,仍在耳邊。

橫渡長江,只為感受到同一血脈的流淌。

海峽兩岸的渡江人

而海峽對岸的渡江人,又何止這兩位?

今年還有11位渡江勇士從寶島臺灣而來。

他們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渡長江。

原本只在他們心中的長江,

如今,他們在此“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十幾位在海邊長大的渡江人,

他們說,渡江比渡“有鹽度”的海要難得多。

大江東去,奔流不息。

旋渦、暗流、浪花,

武昌、漢陽、漢口。

海峽兩岸的渡江人

沒有那“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勇氣

絕不可能渡江

因為,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的,是英雄。

就像在52年前,

一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73歲的老人再次橫渡長江

他的壯舉,給予了武漢橫渡長江一個特有的精神符號。

也讓渡江活動超越了體育範疇,超越了地理概念而成為一種情結。

這種情結,每個中國人都有。

遠嫁臺北的80後武漢女孩有,

祖籍安慶的臺北創業者也有,

其實,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有。

天佑中華,

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

80年前,長江這條黃金水道成為了中華命脈通道。

人流、物流都通過長江運往大後方,

沿著長江轟炸的日寇,

卻讓中國人,越炸越強。

就像,漢口的老通城燒掉自己的事業入川頑強堅守。

海峽兩岸的渡江人

70年前,百萬雄師過大江。

要離開武漢的“國民黨”們,

每個人都要帶一份荷葉包的“老通城”豆皮離開江城,

因為他們知道,這一走,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嘗這個味了。

50年前,余光中在臺灣說: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可是,在渡江中凝聚力量的中國人,

一道淺淺的海峽,又豈能阻擋中華復興之夢想。

如今,兩岸的中國人,

相約一起橫渡長江。

我們都相信: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