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但是在谈“祥符调”之前,笔者想和大家“说地理、侃历史”。今儿先来谈谈——开封。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开封 图源网络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开封地图

开封古来有汴京、汴梁、汴州、东京及祥符等名称,是历史悠久的七朝古都。

一千多年前,出生在洛阳东关夹马营的赵匡胤,在开封周围一个叫陈桥的地方,带领士兵搞了一场政变(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得政权后,看中了开封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建立起宋朝。

自明清以来,在豫剧成长的二三百年里,开封仍是官绅商贾娱乐休闲之地,仍有文人骚客吟诗弄墨的场所。城内布满书场、茶馆和戏楼,处处一派歌舞升平。在这块历史积淀如此厚重,娱乐氛围如此浓郁的土地上,自然孕育出一方戏曲文化,开封成为豫剧的发祥地也就不足为奇。(此处参考自 新浪博客 好望角的文章)

开封是豫剧的发祥地,而开封文人又根据《中原音韵》制定了豫剧的曲韵与曲谱,并以“祥符”二字显示地域特征,给她起了个高雅的名字,名之曰“祥符调”。(元代人周德清以中原语音为基础,编纂了《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一部供戏曲作家作曲押韵、审音辨字的书,是我国最早的北方曲韵韵书,写成于元代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全书共分19个韵部,原本现存北京图书馆。此处参考自 新浪博客 好望角的文章)

于是,祥符调诞生了。在经过历史发展,祥符调向东发展形成了豫东调,向南发展形成了沙河调,从而又衍生出了两个豫剧流派。可见,将祥符调称作是豫剧之母,一点也不为过。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这个时候,不了解豫剧的朋友可能要发问了:祥符调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

我们需要知道,豫剧主要有四个流派,分别是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也就是说,祥符调是豫剧的一个流派。

其次,

祥符调又称为“中路调”。板路及唱腔、唱法,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宗“许门”。以封丘县清河集和开封朱仙镇为中心。习惯上则视中牟以西也即祥符、杞县一带为其基本势力范围。

最后,

关于祥符调的形成历史,在这里也不再做过多赘述。接下来,想和大家聊聊祥符调的艺术特色,领略祥符调之美。


艺术特色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婉约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可谓是“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唱与念俱用标准的汴梁音韵,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在演员行当中,生、旦、净、丑俱全,各有千秋。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祥符调重视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

祥符调调式明亮清纯,较多运用“1”、“5”两音,这两个音之间相距一个慢板区间,用歌曲说,就是一个全音节。人在欣赏时会感觉心情平静,浑身都很舒服,而且这种音域使演唱者对于音准的把握能力加大。

祥符调的音乐色彩饱满丰富,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其唱功为独特的板式结构,有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通常分慢板类、流水类、二八板类、飞板类等。各个板路中又有许多变化,比如慢板中分“金钩挂、反金钩挂、迎风板”等板式。


剧目一览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中州正韵——豫剧之母祥符调

祥符调的传统剧目有 360 多出,其中整理的传统剧目很多,大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演义,还有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传说。比如《抬花轿》、《桃花庵》、《蝴蝶杯》、《玉虎坠》、《打金枝》、《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秦雪梅》、《藏舟》、《花打朝》、《碧玉簪》、《何巧娘》等。

祥符调的众多剧目,上演帝王将相,下演平民百姓。虽然其中的戏词文静高雅,但那却是一种通俗易懂的高雅,加之辅以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真假声混合的唱腔,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并且在新世纪的今天,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铁杆粉丝”。近几年许多文人志士、高校师生青睐祥符调,学唱祥符调,甚至在各种类似梨园春的舞台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男旦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祥符调的喜爱,也可见祥符调的魅力无限。

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婉约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可谓是“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注:文章资料参考来源于 《新乡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全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