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德善、德信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前文在講“取心”,這句開始講個個分別中的無分別,是講觀照、或者說“察心”的。

所謂的“善”、“不善”,都是指動機,也就是個個分別中,每個人其實都有的那個,怎麼也找不到的“心”,在互動中,他能起的“作用”,無非兩種:“善”、“不善”。

“不善”並非“惡”,在聖人面前,是起不出惡念來的。

之所以起不出惡念,就是聖人的“德”在起作用。
《道德經》德善、德信

所以善者,我以之為善,並以善待之。不善者,我也以之為善,並以善待之。

這個做法,叫做“善解人意”。不是說善於理解別人的意思,而是以善念理解別人的意思,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如果把“善”理解為“善於”時,“解”就要變成化解了。這樣,會變成另一種能力。

體會這種心境,可以從換位思考開始。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什麼叫信?前文說的“善”,是指起心動念,單方面的思維。

而這個“信”,是對對方思維或者可能的行為做正面的預測,即是認為對方會守信用,值得信任。

所以這裡說的“信者”,就是信任我的人,是認為我會起善念、會善待他,這種人叫“信者”。

信者本身也已經會換位思考了,這時候我還得繼續換位,換兩圈兒一點兒也不能暈。

“不信者”,就是不信任我的人,我也可以信任他。《道德經》德善、德信

這個是聖人傻麼?這樣豈不是輕信小人?

首先,起心動念的信任,和最終做事的守信用,是兩件事情。

再者,聖人面前沒有騙子,之所以沒有騙子,是因為聖人的“德”在起作用

這種做法,叫“以誠待人”。以誠待人,人誠以待己。

或說:媽呀這社會還能以誠待人?被人騙死都會的,我剛剛就接了一個詐騙電話,我要是以誠待人,豈不是早上當了?

“騙子”都很誠實的告訴我們他自己是騙子了,如果我們不以騙子待騙子,哪裡談得上以誠待人呢。

以誠待人,首先要有“自信”才行啊。

德善、德信,是一種修養,到了地步,世界都會變個樣子。

聖人常以德善、德信待人,染化周邊,令其民心起善、信。


《道德經》德善、德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