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乳太晚會導致孩子有「戀母情結」麼?|談談自然離乳(上)

很多母乳餵養到孩子兩歲以上的媽媽,會面臨很多“性心理”方面的質疑,比如長期母乳會導致孩子有戀母情結,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之類。

有位媽媽還特地給我轉發了某(沒有經過心理學學習和認證的)“心理專家”的文章,說自然離乳時間太晚(3歲以後),會令孩子覺得自己戰勝父親,霸佔了母親,從而產生“亂倫焦慮”。

隨手一搜,網絡上流果然傳著各種戀母戀父的說法,也難怪很多父母會對此非常焦慮。那我們就先來看看什麼是“戀母情結”。

離乳太晚會導致孩子有“戀母情結”麼?|談談自然離乳(上)

“戀母情結”的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兒童發展“性學理論”

戀母情結,也稱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於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所寫的悲劇《俄狄浦斯》,劇中的主人翁俄狄浦斯弒父娶母,並與母親生了幾個孩子。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兒童發展理論中引用了這個悲劇人物的經歷,認為3-5歲的孩子都會經歷“對母親有愛戀和佔有慾,忌恨並敵視父親”的階段。

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3-6歲的孩子處於“性器階段”,所以對母親的戀母情結是以性器官為基礎的,如男孩對自己的陰莖感到自豪,同時擔心父親知道自己對母親的慾望而割掉自己的陰莖,所以會產生“閹割焦慮”。

除了戀母情結,弗洛伊德還提出了戀父情結,也因借用了希臘神話中厄勒克特拉的故事而被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故事中,厄勒克特拉的母親有了情人,並與情人合謀殺死自己的丈夫,於是厄勒克特拉為父報仇,殺死了母親和其情人。這樣的故事被引申為女孩有“陰莖崇拜”,愛戀父親而嫉妒母親,簡稱為“戀父情結”。

看到這裡,大家的感覺如何?

離乳太晚會導致孩子有“戀母情結”麼?|談談自然離乳(上)

呵呵,弗洛伊德這個理論其實不太靠譜

誠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領域的鼻祖地位確實是公認的,他所提出的童年經歷對成年後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意識和潛意識理論都已得到研究驗證,也一直被廣泛應用。

然而,他的兒童發展“性學理論”在歐美受到了精神病學家、人類學教授、心理學家,以及生物學家的一致質疑,後續的各方面研究和觀察也都不支持他的這些理論。所以,目前主流精神分析和治療領域,這些理論的應用非常少見。(奇怪的是,這些理論在咱們國內倒是非常火熱。)

首先,俄狄浦斯故事的套用十分牽強。俄狄浦斯雖然真的弒父娶母,但是他從小流落在外,殺死父親時並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的父親,娶了母親的時候也並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母親。這個故事與我們家庭生活中孩子想要霸佔母親、殺死父親,完全不是一碼事。

其次,“戀母情結”的理論並沒有實際臨床或者科研的證據支撐。

弗洛伊德並未直接治療和研究過兒童,在《夢的解析》一書開始處他也承認了這點,並舉了一個個案的例子來印證該觀點,即“小漢斯怕馬”的例子。

然而即便是這個例子,也只是通過孩子父親的描述及其與弗洛伊德的交流而得出的結論:因為孩子喜歡玩生殖器,說要和母親結婚永遠在一起,害怕父親,就認為孩子所害怕的“馬”是父親,孩子害怕馬咬掉自己的陰莖,其實是害怕父親知道自己對母親的佔有慾和不倫念想後,會割掉自己的陰莖……

最後,孩子所謂一些“戀母情結”表現的真正原因已為大家所瞭解。比如,孩子玩生殖器既有身體探索的原因,也有焦慮的原因;孩子說“媽媽做我的妻子”或是“永遠和媽媽在一起”,其實並不涉及性的佔有,而是因為孩子對於婚姻性質不理解,以及和媽媽之間的情感依戀。

此“戀母”非彼“戀母”

讀到這裡,大家是否發現,我們口中經常說的對母親或父親的依戀和愛慕,與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戀母”、“戀父”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我相信更多的人說到戀母和戀父是指孩子和父母中的某一方更為親近。

比如,如果媽媽是主要照料孩子的人,無論男孩女孩都會和媽媽更為親近,希望和媽媽一直在一起。如果家庭中是父親主要參與育兒,情況就可能相反。但事實上,很多孩子即使是父親養大,受到各種文化作品(兒童故事、兒歌、繪本等)的影響,也還是會對媽媽產生依戀和孺慕之情。

而二胎家庭中很常見的是,因為媽媽更多照顧一個孩子,爸爸搭手更多照顧另一個孩子,就可能出現每個孩子和父母中的特定一方更為親近的情況。

從親子依戀的角度來說,這種對父母的親密感情是非常正常的表現,並沒有任何弗洛伊德所說的“不倫”色彩。

那麼,愛戀母親的不倫之戀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種不倫之戀往往發生於畸形的家庭結構和創傷性的童年經歷中,並沒有研究證實,母乳時間長短是導致不倫之戀的原因。

所以,堅持母乳餵養的媽媽們大可不必擔心,母乳時間太長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戀母”的問題。

同樣,不要因為某個“個案”就擔心母乳餵養的時間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和對媽媽的情感依賴。任何個案,無論聽起來多麼離奇古怪,都不能作為群體的代表,因為個案無法排除其它因素的混雜作用。

比如,一個孩子對母親在青春期還對母親有異乎尋常的身體依戀,更大的可能原因並不是母乳時間長短,而是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的異常。

我們希望給任何育兒建議時都能有科學的證據支撐,而不是某個專家所接觸的某個個案情況。所以,如果某個專家通過某個個案或者某幾個個案就引申出結論,大家大可一笑而過。

隨機對照雙盲的評估和實驗可以控制很多混雜因素的影響,比如父母婚姻模式、教育水平、種族文化等等;大樣本的薈萃研究加上敏感性分析也能說明問題。

目前的研究並沒有發現延長的母乳餵養時間(超過2歲)和孩子的安全感差獨立性差之間有因果關聯。所以,如果大家擔心心這個問題,可以放心了。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離乳太晚會導致孩子有“戀母情結”麼?|談談自然離乳(上)

作者簡介 | 徐桂鳳,發育行為心理醫生,發展心理學碩士、兒少心理碩士、醫學學士,愛荷華大學在讀博士。曾任職於廣州某三甲兒童醫院、美國華盛頓嬰幼兒家庭中心。現兼職工作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發展與障礙中心。

育兒交流微信:Bamia2 (因時間有限主要用於媽媽們進行相互交流和支持,群主和管理員也會盡力為大家提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