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不可突破的生態底線

長江經濟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河產業帶和製造業基地,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打造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綠色經濟示範帶。

绿色发展,不可突破的生态底线

2017年1月。四川宜賓與雲南水富交界處,向家壩水電站庫區支撐起巨大的溼地生態系統;江西省鄱陽湖黃金嘴水域的湖光山色中,一群群白鶴、大雁、天鵝在朝陽下自由飛翔;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來自北極、西伯利亞的候鳥在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

金沙江、岷江一路奔騰而下,在四川宜賓匯流成長江。三江交匯處,長江第一城宜賓既擁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也肩負著守護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這樣的歷史重擔,也同樣擔在長江經濟帶沿線的其他省、市、自治區肩上。奔流不息的長江水,如同千百年來一樣,涵養著沿江生態,將沿線數億百姓生活緊密相聯。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破解生態環境瓶頸制約的必由之路

長江經濟帶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雄厚的經濟基礎、完善的城市體系、強大的創新能力、優異的資源稟賦,是我國“T”形生產力佈局主軸線的核心組成部分,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長江經濟帶的粗放發展導致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區域性、累積性、複合性環境問題愈加突出。

目前,長江經濟帶面臨著越來越重的資源環境壓力,生態形勢非常嚴峻。長江全流域開發已總體上接近或超出資源環境承載上限,環境容量降低,營養鹽和汙染物長期隨泥沙淤積,水庫淤泥將逐步成為流域生態的安全隱患;開發區和城市新區沿江大規模低效率無序蔓延,導致岸線資源過度利用,溼地加速萎縮,沿江沼澤加快消失,生態空間被大量擠佔。工業化、城鎮化粗放推進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長江經濟帶生態功能整體退化,嚴重威脅生態安全格局。

大力推進綠色發展,適時修復治理長江生態環境,維護長江生態功能和格局穩定,確保全流域生態安全,是實施整體性保護、壓倒性保護的根本和核心,是不能突破的底線。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

今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武漢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這是繼2016年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後,習近平再一次考察調研長江經濟帶發展,並召開專門座談會。

兩年多時間,兩次調研座談。回顧習近平在長江沿岸的考察調研,“環保”是他最大的關切之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被多次強調。習近平闡述得十分透徹:“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給發展樹立了一個前提,給產業樹立了一個標杆。”“要設立生態這個禁區,也是為如何發展指明路子。我們搞的開發建設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的。”

绿色发展,不可突破的生态底线

以創新驅動促進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新灘鎮鯰魚村位於長江邊的大山上。站在鯰魚村安置點放眼望去,腳下是奔騰的江水,大片鬱鬱蔥蔥的果樹和竹林覆蓋了兩岸。

過去村民在山坡上種玉米,山坡上的荒地就像一塊塊補丁,雨季時泥石流災害多發。2016年,當地政府在半山腰建成了集中安置點,村民們從更高更遠的山裡陸續搬遷下來。當地引進了一種叫做半邊紅的李子樹,慢慢變成了鯰魚村乃至綏江縣的特色農業。當地村民戶均種植十來畝李子樹,一年收入能達三四萬元。

“一個地方,如果光搞保護,老百姓吃什麼?但不保護生態,任由破壞,更不行。這就要求選好產業,既實現生態保護,又實現農民增收。老百姓搬遷後,做到留山、留水、留綠、留白,讓出生態空間、留出發展空間。”綏江縣委書記楊淞說。

其實,無論是發展與環保任務尤為艱鉅的欠發達地區,還是發展基礎較好的其他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各地的行動自覺和生動實踐。

長江經濟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河產業帶和製造業基地,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打造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綠色經濟示範帶。2010年10月10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這些產業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特點,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成為我國新的增長點,也必將成為長江經濟帶新的經濟增長領域。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表示,長江流域在中國生態安全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長江流域的生態承載力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前置約束條件,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各項建設的全過程。“長江有限的生態承載力,決定其發展要以高生態效率的產業和生產方式去替代傳統的低生態效率的產業和生產方式。”

以生態理念促進高質量發展

在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同時,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並未因生態優先而降低了發展的速度,反而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數據顯示,2017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到44.5%,比2016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5835元,比全國人均水平高出10.4%。

今年上半年,已公佈數據的29個省份中,有7個省份經濟增速超過8%,長江經濟帶沿線省份佔到5席,分別是貴州、雲南、江西、四川和安徽。貴州省上半年更是成為增速唯一達到兩位數的省份,以10.0%的成績暫居全國第一。雲南省以9.2%的增速位居第二,江西省以9%的成績位居第三。近兩年來,長江經濟帶總體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增長引擎作用明顯。

不僅如此,上海社會科學院於7月份發佈的長江經濟帶城市綠色發展指數(2018)顯示,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汙水處理廠綜合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處理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81.6%、86.0%、94.1%、84.6%、40.4%,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在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指數雙雙保持較快增速的同時,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也成效明顯。

整體上看,重慶、武漢、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武漢光谷在光電子產業領域發展成果明顯。

這也體現在產業結構上。長江經濟帶2015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實現了“三二一”型產業結構轉變,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為8.10:42.88:49.02,與2012年比較,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第二產業比重下降6.2%,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7.2%,新興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長江經濟帶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绿色发展,不可突破的生态底线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