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集团对何进家族有大恩,何进为什么非要诛杀宦官呢?

毛主席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开宗明义就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大局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解决好,才能有更大的胜算。

何进,一个出身屠户的外戚,凭借同父异母的妹妹(何太后)而显贵,可惜他的政治头脑实在有所欠缺,在东汉末年山雨欲来之时,连连犯错,最终成为开启三国乱世的罪人。

宦官集团对何进家族有大恩,何进为什么非要诛杀宦官呢?​​​


宦官集团与何进关系良好,并有大恩于何家

《资治通鉴》记载,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乡,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也亲近信赖何氏家族。

何进的弟弟何苗曾劝谏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难收,应该多加考虑,应该暂且与宦官们和解。”

中常侍张让曾经严厉指责何进,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宦官集团对何氏家族的支持。张让说,“天下大乱,也不单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先帝曾经跟(何)太后生气,几乎废黜(何)太后,我们流着泪进行解救,各人都献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使先帝缓和下来,只是要托身于你的门下罢了。如今你竟想把我们杀死灭族,不也太过分了吗!”

更重要的是,在蹇硕(另一个大太监、禁军统领)想要杀害何进时,十常侍中的赵忠、宋典、郭胜等人商议后,拒绝蹇硕的提议,而把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何进下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从上述这些情况看,宦官集团(蹇硕除外)和何氏家族保持了相当好的关系。而且何太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弟弟何苗,都不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的想法。

宦官集团对何进家族有大恩,何进为什么非要诛杀宦官呢?​​


何进为什么一意孤行诛杀宦官集团?

那么为什么何进非要诛杀宦官集团呢?何进当上了大将军以后,自我感觉迅速膨胀,不管是为了国家政治清明也好,还是为了自己大权独揽也好,他都希望能够清除宦官势力。

汉灵帝在世之时,宠信十常侍,宦官集团也确实干了不少坏事,名声很差。特别是不久之前宦官集团诛杀窦武、陈蕃,造成党锢之祸,大批文官集团蒙冤被贬、被抓入狱。何进上台后,信赖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同时广泛征聘有智谋的人士何颙、荀攸及河南人郑泰等二十人,任命何颙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这些文官集团、士族大家都支持何进诛杀宦官。

特别是袁绍,他是推动何进诛杀宦官的主要力量,多次在何进犹豫不决时劝谏何进下定决心诛杀宦官不改变。引董卓进京的馊主意,也是袁绍最早提出来的。

宦官集团对何进家族有大恩,何进为什么非要诛杀宦官呢?​​


面对左右朝局的四大势力,何进应对失据

何进和袁绍都不是老练的政治家,只看到了诛杀宦官可以树立自己的清名和权威,但却没想到当时他们对朝局的掌握并不稳固,完全需要和宦官集团至少保持一段时间的亲密合作。

何进出身不高,对文官集团、士族大家的影响力相当有限。虽然他重用、提拔了一批文官集团、士族大家的人,但是如果真的拔除宦官势力后,文官集团在多大程度上会听命于何进,这还很难说。袁绍在整个事件中,上蹿下跳地格外积极,究其根源,如果宦官集团被除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的袁氏家族的权力很可能进一步增强。当时,袁绍的叔叔袁隗已经位居太尉,与何进“参录尚书事”。

同时,对董卓、乔瑁、丁原、王匡等地方实力派,何进的使用也大错特错。如果何进对地方实力派的掌控是完全有效的,当然可以用外力压迫何太后的决定,可以改变长安的朝局。但是,何进对地方实力派的控制力并不强,甚至在此之前,董卓的野心其实已经暴露过,汉灵帝想削去董卓兵权,任命他为并州牧(东汉第四个州牧),把兵权交给皇甫嵩,但深谙“枪杆子”价值的董卓找各种理由推脱,就是不交兵权。把这样一个有狼子野心的人召进长安,何进简直是自寻死路。即使他利用董卓消灭了宦官集团,董卓本身也会成为他新的麻烦。

联合宦官集团,保持一段时间朝局稳定,积累自己在文官集团中的威望和势力,同时加强对地方实力派(军队)的控制,通过“掺沙子”的办法,逐渐掌握更多的军事力量。等到自己真正掌握了朝局大权,再来决定是否要消灭宦官集团,或者也可以用软性手段(封爵收权)来解决宦官集团。

当然这一连串的组合拳,对于屠户出身的何进来说,实在太勉为其难了。也许如果时空穿越,让何进早点看看毛主席的文章,他也许能想明白“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历史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本文由三国摸金探秘记出品。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