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邁出關鍵一步,美國石油霸權地位很微妙

01

事情發生的時機很巧妙。

今年年初,在《華爾街日報》、彭博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美國正悄然尋求談判機會、解決與中國貿易摩擦的同時,上海發生了一件大事——全球首批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在上海正式掛牌交易,證監會主席“一正兩副”集體亮相上市儀式,路透社評論:“級別之高足見重視程度。”

人民幣邁出關鍵一步,美國石油霸權地位很微妙

人民幣原油期貨光吹風就長達1年,卻突然選擇在貿易戰炮火蔓延的時機推出。首日交易人氣飆升,成交逾2100萬桶石油,價值183億元(約合29億美元),數額不大,卻足以成為中美重回談判桌時中方的小籌碼。

但它的戰略意義遠勝於此。

這是中國邁出石油去美元化的實質性一步,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正在努力躋身石油定價者的行列之中,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技術操作。從長遠來看,這或許將成為人民幣瓦解美元霸權的關鍵一步棋。因為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終結後,美元霸權的根基,就是由石油奠定的。

02

中國不諱言,上海石油期貨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石油定價中心。因為,中國對石油進口已經極度依賴。2016年中國全面超出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石油是工業血液,對於“世界工廠”中國,一方面要忍受油價可能一夜之間大漲3%的動盪,一方面還不得不用美元支付,匯率風險又進一步加劇油價波動。

人民幣邁出關鍵一步,美國石油霸權地位很微妙

而這些都是因為亞洲地區國家沒有原油定價權。即便亞洲新興市場已經超越歐美,成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市場,但基準油價還是得聽反映歐美市場的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和美國WTI。

日本在本世紀初曾嘗試推出原油期貨,但因為進口量實在“無足輕重”,最終還是失敗了;新加坡、印度、俄羅斯也發起過進攻,都沒能破除魔咒。中國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意在抗衡當前全球兩大基準原油期貨。

人民幣邁出關鍵一步,美國石油霸權地位很微妙

期貨不同於現貨,石油期貨是以未來某一特定時期的石油價格作為標的物的交易,它是一種槓桿交易,對於企業最大的作用是套期保值管理風險,中國更大的訴求是建立起一個反映中國及亞太市場供求關係的原油定價基準,爭奪原油定價權。

而且這個體系最重要的支撐是“以人民幣計價”。

03

但現在就說終結石油美元時代,還為時尚早。畢竟,時代已經不同。何況,“石油人民幣”本身還得解決不少問題。

人民幣邁出關鍵一步,美國石油霸權地位很微妙

要想石油人民幣迴流中國,自然得有相應的人民幣資產可投資。2017年,中國已經推出了債券通,以方便在香港開立交易賬戶的全球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彭博上週五也表示,將在2019年把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Bloomberg 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Index)。

但期貨市場的表現最終取決於投資者,目前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還心存疑慮。中國資本市場尚待進一步開放,金融監管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另外,人民幣匯率也還未完全放開市場化,也不具備作為國際貨幣的可兌換性和自由流通性。

04

人民幣邁出關鍵一步,美國石油霸權地位很微妙

“石油人民幣”更重要一環,還得看“石油美元”的啟動者之一:沙特。高頻經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此前在接受CNBC採訪時曾表示:中國將“敦促”沙特阿拉伯以人民幣結算石油,哪怕只是部分,一旦美國沙特鬆口,全球原油市場都會唯馬首是瞻,大踏步邁向去美元化。

與此同時,中、美、沙特之間的關係也變得非常微妙。首先,沙特面臨在中國原油供應市場上的優勢地位已被俄羅斯奪走的局面。去年上半年中國石油進口同比增長13.8%,但沙特供應量同比僅僅增長1%,同期,俄羅斯石油出貨量躍升11%。其次,美元和沙特之間的縫隙正在增大。

美國新能源革命,疊加頁岩油大爆發,中東美國石油貿易大量減少,衝擊沙特經濟。儘管沙特與美國的關係很特殊,但沙特顯然也不可能再承受失去中國市場這個結果。

人民幣邁出關鍵一步,美國石油霸權地位很微妙

去年10月,中資財團還提出向沙特阿美購買5%的股權。這一交易達成的可能性相當高,沙特正值轉型期,需要來自中國的資金。而中國買入阿美,則意味著中國將控制巨大的原油供應來源,有助於推動沙特石油的定價權從單獨倚重美元轉到美元與人民幣並重。

如今中美貿易摩擦增大,中國推出原油期貨交易這一小動作,短期對於美國而言可能無足輕重,對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只是一小步,但是市場形勢並非一成不變。

今天的華爾街日報上有這麼一句話:

經濟學家指出,英鎊主導國際貿易時代的終結表明,市場發展潮流會迅速打壓一種貨幣並捧紅另一種貨幣,尤其是在一場危機期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