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开州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到户调查

朱泽觥

光阴似箭,快30年了!啊,龙眺,你那山,绿了吗?那公路,修通了吗?学校,办起来了吗?那单身汉,成家了吗?……龙眺龙眺,龙灵之照啊,你变的更妖娆了?更富态了?人们远离贫穷……一切的一切,让我魂牵梦绕,每每在我的惦念之中,期盼之中……

1984年7月10日至8月11日,在四川省委“秀山会议”召开前,开(今开州区)县县委指示县政府农贸办公室进行了一次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到户的调查。我自始至终参加了五合乡龙眺村的调查工作,现忆述于后。

7月7日上午,在县政府农贸办公室副主任陈宋的主持下,山区农业结构调整调查准备会召开了。参加会议的是从有关涉农单位抽调出来的人员。他们是陈兴泽、谭怀远、唐开(以上3人均系县畜牧局技术干部),谢宝华、向天森(以上2人系县林业局技术干部),赵永言(县农业局技术干部,只参加了此次会议),张世俊(县农贸办干部),朱泽觥(县农贸办干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县农贸办公室副主任廖家启参加了会议。

会上,陈宋传达了县委对这项工作的指示,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用商品生产观点对山区农业结构进行调查和因地制宜地调整规划,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加速山区开发,推进山区经济发展,改变山区贫困面貌。被调查对像分别确定为五合乡和满月乡的一个村。所选定的村,五合乡要求在海拔800~1000米,满月乡在1000米以上。要一户一户地规划安排,从中总结经验指导全县开展此项工作。会议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步骤和进村前的史料收集、表册设计与制作等事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准备。确定分成两个组,谭怀远、谢宝华、陈兴泽为一个组,去满月乡;朱泽觥、向天森、任登学(县中药材公司技术干部)、唐开、蒲秉中(县农业局技术干部)、李明春(温泉区财会辅导员)为另一个组,由陈宋带队去五合乡龙眺村。

7月10日,陈宋这一组人员去到了五合乡政府。乡党委、政府在了解了来意之后向他们介绍了龙眺村情况。次日,调查组去到龙眺村,住进大队会计赖学海家。

调查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入村入队摸情况,进行优势劣势分析,从而理清调整和发展思路,增添相应措施。第二步是入户调查,逐户调整和规划安排。第三步是实施。

进村后,首先听取了村干部的情况介绍,然后用一周时间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中央两个一号文件,宣传党的政策,查阅十多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多次座谈访问,并逐山逐地实地察看,从而对该村自然、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龙眺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逐渐明晰起来,为辩证施治调结构、趋利避害处好“方”摸到了底细,找到了方向和门路。

龙眺村的优势主要:一是幅员宽广,非耕地多。这个村位于县境北部老鹰岩下,海拔610~1497米,高差887米,立体气候明显。幅员16498亩,村内沟壑纵横,土地结构大致为“九山一地少许水”。全村19个队,286户,1226人,耕地1077亩,人平土地13.5亩,人平耕地0.88亩。非耕地占幅员面积的83.4%,人平11.22亩。其中林地13217亩,占幅员面积的80.12%,还有部分草坡和难利用地。非耕地与农耕地之比为13:1。二是雨量充沛,水源较好。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全村的73条溪沟有23条长年不断流。这不仅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还能发展一批小型水电。三是动植物资源丰富,对农业结构调整十分有利。全村有松、杉、漆、竹、棕树、杜仲、桔梗、魔芋、黄花菜、茶、牛、羊、兔、猪、蜂,以及水稻、玉米、洋芋、红苕、油菜等农作物。四是靠近国营开县煤矿,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销售。

可是,该村的劣势亦是十分突出而严峻的。这就是山高坡陡,土质瘦薄,气候冷凉,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落后,贫困面大。一是坡陡水冷,低产田土面积大。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647亩,占旱地面积的87.7%,其中45度以上的极陡坡地289亩,占39.2%。土层厚度在5寸以下的坡土有426亩,占旱地的57.8%,冷浸田140亩,占稻田的41.1%。。二是低温阴雨,洪涝灾害频繁。龙眺村地处开县地方性多雨中心,暴雨、山洪、低温阴雨多有发生,水土流失重,海拔1200米的121亩稻田往往五年三不收。三是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全村仅有高中生3人,初中生22人,在校初中生18人,小学生172人,能工巧匠极少,全村没有商业网点,没有加工业,没有专业户,没有科研小组,种田多靠“撞”。由于没有公路,出售农副产品和称盐打油要到20里以外的双河口乡政府所在地去才能办到。四是经济基础差,贫困面大。1983年,粮食总产65万斤,扣除种子、饲料、征购后,人平口粮398斤;总收入87500元,减去生产投资后,人平纯收入52.67元。1984年“春荒”时,全村借、买粮食152582斤(其中返销粮47000斤),人平124斤,欠信用社贷款15513元,户平54.24元,人平12.65元。此外,私人在村外借款据调查推算户平83.4元。全村有五保户5户5人,较大困难户43户161人,有17名30岁以上的人因贫困尚未娶上媳妇,有文盲150人。3队王业丰等3家把油菜苗割来吃了,没收一粒油菜籽,在全队的10户人中,春节没有一家推汤圆。该队1974年以来,只放过两场电影。因无钱,已有8年没放电影了……

经过调查摸底和优劣势分析,调查组对趋利避害地调整农业结构心中有数了。找到了龙眺村的穷根: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外,囿于自给自足经济而缺乏商品生产观点,重视抓粮食生产而放松了非耕地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原因。龙眺要翻梢,必须换“汤头”转弯子,把自给自足经济转移到商品生产上来,把从单一经营耕地转移到以经营非耕地为主的轨道上来。坚持以林为主导,农、牧、药、特结合,多种经营,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相应地发展交通、教育、科学技术、加工业,走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

基于对全村优劣势的分析,规划安排中,引导农民处理好“吹糠见米”与“放长线钓大鱼”的关系,实行长、中、短线产品结合,“远抓松、杉、杜仲、漆,近抓桔(桔梗)、粮、羊、猪、魔(魔芋),竹、茶、牛、花(金银花)是中期,长中短线一齐上,因户制宜奔富裕” 。在土地利用上,实行“山上林牧茶,四旁药竹花(金银花、黄花菜),坡土还桔(桔梗)芋(魔芋),好地种庄稼”。这样安排布局,短线品种成了“起跑线”,中线品种则是“加油站”,长中短结合就能登上“幸福山”。

7月19日,调查组将这些分析和安排在五合乡政府向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安名珊作了回报,得到了首肯,他要求加强宣传把下一步调整到户工作做好。7月24日下午,两个组的人员集中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陈宋对前段工作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向县委书记张元铸、副书记安名珊等人作了回报。张元铸要求两个村各搞一份书面材料。对于调整中涉及的钱、粮、肥等具体问题要仔细研究,拿出意见来,不然,结构调整就难落实。他还考虑召开一次山区工作会议,把点上的经验推而广之。

7月25日,两个组的人员又聚在一起进行研究。陈宋具体地讲了意见,强调要因户制宜,长短结合,自力更生,注重效益,不搞一刀切。要把现状与历史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要与每个农户见面,绝不能闭门造车。要妥善处理退耕、资金、种子种苗口粮等具体问题,一户建一张卡片。

7月27日,调查组回到了五合乡龙眺村,28日下午召开队长会进行动员和部署。会上,村党支部提出“两年见初效,五年换新貌,十五年大翻梢”的奋斗目标。7月29日集中队长在11队现场培训,掌握入户操作要领。俟后,全村铺开了入户工作,工作队员分赴各队,每到一户,宣传中央的两个文件,引导大家摆现状,挖穷根,找潜力,添措施,从认识上来个大转变大提高。针对有的人“想转弯子但又怕饿肚子”的思想,以及“山旮旯飞不出金凤凰”、“生就是个砂罐料做不出细料碗”以及“有钱是男子汉,无钱是汉子难”、“山大无财”等畏难情绪,向群众大讲资源优势,引导大家看到前景,“坐山吃山”,增强必胜信心;大讲村里队里的典型事例,吸引大家安下心来搞调整;大讲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宣传发动对干部群众的启发很大。有的说:“长期抓粮食,越抓越‘下滩’”。有的说:“早下决心早得实,不下决心光‘背时’”。一些人对种药材的“五怕”思想(即怕饿肚子、怕产量低不划算、怕卖不脱、怕政策变、怕被偷)也消除了。一些对“一家养羊、十家骂娘”而不敢养羊的人表示把敞放改为圈养,也打消了顾虑。对于实际存在的资金、口粮、肥料、种子种苗、栽培技术等问题,在鼓励自力更生的同时,调查组也不回避,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遵循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原则,入户调整工作顺利开展。每到一户,就和户主座谈讨论,找出该户的优势项目,确定其发展方向,确定停耕的地块和改造山林的面积,定出实现调整的五年规划,确定相应的落实规划的措施。因户制宜,承认差别,对基础较好的户,鼓励加快发展成为专业户;对有技术特长的人,则鼓励发挥一技之长开辟致富门路;对困难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精打细算,发挥特长,并采取一些帮扶措施。群众欢迎这样的调整,感谢调查组“一脚踢醒梦中人”。表示要尽快掉头转向,调整结构栽富根。4组李殿富表示要大干一场,“我穷就穷到这里为止”。

认真而细致的入户调整工作结束了,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那种只抓粮食而忽视非耕地开发利用的“坐山不识山”的思想得到了扭转,逐步走上了以林为主、综合经营的道路,全村迈出了调整步伐。到1984年年底,全村播种中药材种子465斤,育苗85亩,栽杜仲300株,金银花3万丛;增种秋洋芋85亩,恢复水毁田地8亩,坡改梯、薄改厚12亩,放干冬水田改造低产田182亩,推行茶粮、药粮间作,采权“收工一背草,雨天人人搞,稿杆切成节,堆沤成肥料”等办法广辟肥源来增产粮食,弥补差口。

从此,龙眺村迈上了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