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文武兼備,粗獷豪放,潑辣火爆——「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是山東省的一種舞蹈藝術,屬民間鼓子秧歌,以獨特的挎鼓方法,有情節、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獨樹一幟,受到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

表演文武兼備,粗獷豪放,潑辣火爆——“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

(淵源)

“柳林花鼓”大約起源於清朝初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冠縣柳林鎮一帶,相傳起源於梁山好漢為搭救盧俊義,化妝成民間藝人攻打大名府的傳說,後人將這一故事化妝扮演,最終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在當地流傳。

“柳林花鼓”為娛神的表演活動,活動地點是每年四月臨清的碧霞宮廟會。這個廟會是臨清周邊數百里規模最大的廟會,每年自農曆三月三十日開始,到四月底結束。廟會頭一天,臨近九座大廟的舞隊抬著本廟的神像同時出動,舉行“接駕”儀式,然後進行遊街表演,稱之為“泰山奶奶出行”;自四月初三連續表演三晝夜,謂之“奶奶進駕”;最後一天的表演則叫做“送駕”。

在這一連串的表演中,既為感謝神靈,又為祈求豐年。表演時,舞隊前有“插路燈”,後有本廟供奉的神像,而後跟隨舞隊。舞隊的“頭行”是“扛箱子”,抬著“奶奶”的“嫁妝”,“二行”是“架鼓隊”,“三行”便是“柳林花鼓”,隨後才是高蹺、龍燈、獅子、花船、漁家樂等各種民間舞蹈。

(形式)

“柳林花鼓”以花鼓為主要道具,在傘、鑼、鞭的配合下,載歌載舞,展示技巧。全隊為固定的14人,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傘頭1人:吳用,為全隊指揮;頭鼓2人:劉唐、李俊;二鼓2人:柴進、花榮;頭鑼2人:孫二孃、扈三娘;二鑼2人:顧大嫂、樂大娘子;和尚2人:武松、魯智深;老韃子1人:宋江;憨小1人:燕青;京媽媽1人:金小姐(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所救之女,特來幫忙)。其中頭鑼、二鑼、京媽媽5人為男扮女裝。另外,這14個人物還分為“內角”和“外角”,以傘頭為先鋒,頭鼓、二鼓、頭鑼、二鑼為內角,兩個和尚、老韃子、憨小、京媽媽為外角。表演時,傘頭持傘,頭鼓、二鼓挎長帶腰鼓,頭鑼、二鑼提小鑼,和尚拿棒槌,其餘三人持鞭。

“柳林花鼓”的鼓最具特色,鼓帶特別長,舞者掛於右肩,鼓則垂在左膝下,無論舞者如何翻、跳、打、撲、轉,鼓總是緊貼於小腿部,而舞者就在這些劇烈的動作中有節奏的擊鼓,堪稱絕技。“柳林花鼓”的舞蹈動作帶有很濃的武術風格,整個表演由“武場”的舞蹈和“文場”的演唱組成,稱為“文武秧歌”。武場只舞不唱,文場只唱不舞。柳林花鼓的演唱基本上和《大名府救盧俊義》無關,曲調也比較龐雜,其演唱的曲調有《繡帳幔》《好一朵奴女花》《喜歌》《爺爺兒出來吱呀呀》(爺爺兒為當地對太陽的俗稱)《河南有個王員外》等。人數固定,角色固定,每個人的表演套路也非常嚴格,演出時缺一人不可,少一人不行。舞蹈具有濃厚的武術色彩,演員需具有一定的武術功底。演唱則屬於樸拙的原生態唱法。

(特色)

表演文武兼備,粗獷豪放,潑辣火爆——“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表演

“柳林花鼓”風格獨特,在形形色色的“鼓子秧歌”中獨樹一幟,藝術價值重大。它以花鼓為主要道具,在傘、鑼、鞭的配合下,載歌載舞,展示技巧。它具有以下特徵:一是“長帶鼓”長至膝間,跳起來快如疾風,在劇烈的撲打轉跳中,鼓不離腿,且敲擊有節奏,堪稱絕技,實屬罕見。二是表演文武兼備,粗獷豪放,潑辣火爆,分文、武場,武場只舞不唱,文場只唱不舞,演唱曲調龐雜。三是人數固定,為14人,每人都有固定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動作技巧,表演套路非常嚴格,演出時缺一人不可。四是舞蹈具有濃厚的武術色彩,是舞蹈和武術的融合。五是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唱詞中充滿了當地百姓的俗詞俚語,對於研究當地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生存發展之路對於研究傳統藝術的保存和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傳承)

新中國成立後,“柳林花鼓”曾一度興盛。1953年,“柳林花鼓”隊代表當時的堂邑縣(當時柳林屬堂邑縣建制)參加“華東民間藝術會演”獲一等獎,被授予“文藝嚮導”錦旗一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親自設宴款待全體隊員。隨後,又參加“祖國親人慰問團”赴抗美援朝前線進行慰問演出,從此名聲大噪。

此後,“柳林花鼓”一直活躍在民間文藝舞臺上。1992年,“柳林花鼓”隊在聊城“海峽杯”表演賽中獲大獎。目前,“柳林花鼓”僅存於柳林鎮柳林村,其他地方至今未發現有掌握此項技藝者。

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