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爲何如此悽慘

李清照《声声慢》为何如此凄惨​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詞的創作時間,至少有如下四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作於趙明誠居住、任職青州(1107—1121)後期或萊州(1121—1124)初期,一說作於建炎三年(1129),一說作於紹興十七年(1147)。對這首詞寫作時間的認定,關係到對詞意的理解:詞中的悽慘悲慼,究竟是因為愛情——夫妻感情出現問題,還是因為家國——國破家亡。可見,事關重大。主張作於建炎三年者的理由是,趙明誠卒於當年八月十六日,李清照作此詞以為悼亡。主張作於紹興十七年者的理由有:一、李清照另有悼亡之作《孤雁兒》,表現了新寡之痛;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說的是室內無一物(趙明誠收藏的文物和李清照的財物全部失去),必在紹興十六年前後;三、曾慥於紹興十六年編成《樂府雅詞》,沒有收入這首詞的原因是,此詞尚未寫出或寫出不久流播未廣。(見徐培均《李清照集箋註》)主張作於趙明誠居住、任職青州、萊州期間者的主要理由有:一、“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詞人等待尋覓的人是趙明誠;二、嚴格主張詞“別是一家”的李清照這首詞中“一無鄉國之意、惟有兒女情事”,丈夫的“武陵”之行(趙明誠有青樓冶遊之事)和自己的“被疏無嗣”;三、悲苦基調是由於愛情,李清照悼亡用“梧桐落”,“梧桐更兼細雨”指愛情處於困境中;四、李清照多首詞涉及“被疏無嗣”、“莊姜之悲”。(見陳祖美《李清照詞評註》)詞作於哪一年不容易確定,但是,季節是確定的:秋季。證據是,各種版本的詞題不一樣,但都有個“秋”字,《秋情》、《秋閨》、《秋詞》。2 這首詞的文字,有一些版本上的差異,有必要略作討論。最難,一作“正難”。最字有比較意思,正字指出事情發生時間。前者更有利於把情感往強烈深沉方向渲染。兩盞,一作“兩杯”。“三杯兩杯”,用字重複,且“杯”字平仄不合。《聲聲慢》仄韻體,這一句的格律應該是“平平仄仄仄仄”。晚來,一作曉來。自從梁啟超提出這首詞是“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見其《中國韻文裡所表現的情感》一文),現當代學者多主張是“曉來”。例如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雲‘晚來風急’,則反而重複。”唐圭璋《讀李清照詞札記》:“此詞上片既言‘晚來’,下片如何可言‘到黃昏’雨滴梧桐,前後言語重複,殊不可解。若作‘曉來’,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從字順,豁然貫通。”我倒覺得,“曉來”固然講得通,“晚來”也並非不可解。首先,如果是一整天的事,從早上調到傍晚,詞意節奏太快,不如只寫傍晚,更適合表現悲情。其次,晚來、黑、到黃昏,從詞彙到詞義都並非簡單的重複;再者,即使重複,也跟詞中的疊字運用相呼應。再次,近義詞的重複使用,可以收到迴環纏綿、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此外,俞平伯先生引李清照《念奴嬌》(蕭條庭院)作參照,稱“三杯兩盞淡酒”即《念奴嬌》詞中的“扶頭酒醒”,以此證明是早酒,“雁過也”即《念奴嬌》詞中的“徵鴻過盡”。可惜,俞平伯先生遺漏了一個重要的情況:《念奴嬌》詞並非寫一整天的事,而是隻寫早上的事。《念奴嬌》、《聲聲慢》,正好湊成一早一晚。風急,一作風力。風力是強度,風急是速度;在表現心情愁苦煩亂時,強度不如速度。正傷心,一作縱傷心。縱傷心,語法生硬。忺摘,一作堪摘。堪摘,誰當指菊花,句法彆扭;而忺摘(願意採摘)則指人,句法自然。楊雄《方言》:忺,齊魯呼意所欲為忺。守著,一作守定。守著、守定,難分軒輊。3詞的開頭幾句,十四個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歷代讚歎之聲不絕於耳。例如: 宋張端義《貴耳集》:詞乃公孫大娘舞劍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明茅映《詞的》:連用十四疊字,後又四疊字,情景婉絕,真是絕唱!後人效顰,便覺不妥。清徐[金九]《詞苑叢談》:……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也!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出奇制勝,匪夷所思。清陸以湉《冷齋雜識》:千古創格,絕世奇文。 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認同清人陳廷焯的意見。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對《聲聲慢》評價不低,但他認為:“十四疊字,不過造語奇雋耳。詞境深淺,殊不在此。”我認同的理由主要有兩點:其一,疊字不是李清照首創。羅大經《鶴林玉露》列舉了前人各種疊字使用情況,有一句疊三字、一句連三字、兩句連三字、三聯疊字、七聯疊字等。李清照的過人之處是,一開篇即連續使用疊字。其二,這樣的疊字法終究只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小聰明,不是大智慧,只可使用一次,無法效仿。4關於詞意的解讀,無論是因為夫妻情感出了問題還是因為丈夫病死、王朝敗落,有一點認識是相同的:悽慘悲慼之情都是真實、深沉的。但是,從詞的語言運用上看,實在有些可疑。同為宋朝詞人、比李清照晚生半個世紀的辛棄疾有一首著名的《醜奴兒》詞,是這樣的寫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首詞講了一個道理:為了創作新詞,會很努力地表現憂愁,那是未經人世滄桑的少年人的特點;而上了年紀、飽經滄桑之後之人,已經連話也懶得說了。眾所周知,寫作上,年輕人喜歡運用華麗的辭藻,喜歡在詞語運用上別出心裁,花樣翻新;而上了年紀飽經憂患之人,語言趨於簡潔,平淡,樸素。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語言上的花樣實在不少。大量使用疊字只是一點,除此之外,還有:一、多用俗語方言。唐宋俗語有將息(保養身體)、怎生(怎樣,如何),方言有忺摘(忺,齊魯方言,心裡想)、了得(章丘方言,了結)。二、語音上花了不少心裡。夏承燾《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指出了李清照《聲聲慢》用字聲母上的講究:“……用舌聲的共十五字,用齒聲的四十二字,全詞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佔半數以上。”(古代舌音、齒音聲母,對應今天北京話d、t、z、c、s、zh、ch、sh、j、q、x等聲母)清人賙濟《宋四家詞選·序論》:“……三疊韻,六雙聲,是鍛煉出來,非偶然拈得也。”所言甚是。清彭孫遹《金粟詞話》也指出:“……‘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皆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詞意並工,閨情絕調。”很難想象,一個內心處於悲慘悽戚狀態的詞人,作詞的時候,會在語言的形式上花這麼多心思,用這麼多花樣!因此,我甚至懷疑,這是李清照年輕時帶有一定撒嬌玩笑成分的作品——她這是借一點點由頭,比如說趙明誠為了子嗣問題欲意納妾時,逗趙明誠玩,拿趙明誠開涮。李清照的悼亡詞《孤雁兒》,就不是這樣的路數。請看:“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抒情、寫景直截了當,不耍任何花樣。有一個宋朝的故事,可以作為佐證。宋陳世榮《隨隱漫錄》記載: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八月,太子邀請皇帝到東宮觀賞芙蓉花和桂花。一個名叫陳盼兒的頭牌歌女手捧牙板唱起了“尋尋覓覓”,理宗皇帝說:“愁悶之詞,非所宜聽。”回頭命太子讓一個叫陳藏一的人作一首應景的快活版《聲聲慢》。五輪進酒後,詞作成;再兩輪進酒,數十位歌女已經能合唱了。理宗聽後,龍顏大悅,賞賜了不少絹帛銀兩。可見《聲聲慢》詞牌,是可以表現快樂內容、供人娛樂消遣的。 5 對李清照這首詞,歷代詞人、學者大多讚賞有加。但是,也有人持不同意見。例如,清許昂霄《詞綜偶評》:“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殊不可解。”清周之琦《晚香室詞錄》贊同許昂霄的意見,稱其為“知言”。以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歌審美標準衡量,許昂霄、周之琦對李清照的《聲聲慢》的意見,不能說全無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