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雖高,做不到以下三點,請不要自稱「俠客」

武術雖高,做不到以下三點,請不要自稱“俠客”

俠客一詞指舊時武藝高強、替天行道的人。多受道家影響忠義等思想為其精神原動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武術雖高,做不到以下三點,請不要自稱“俠客”

俠客的道德標準:

“信”與“俠”同時出現於春秋時期,並有機的加以結合。俠之所以為俠,首先是因為它具有自由的人格特徵。自由的人,才能在契約中表現出責任和義務,所以,司馬遷論俠時也讚賞“信”。“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俠客們為實踐自己的諾言,不失信於人,不畏艱難險阻甚至甘願犧牲生命,慷慨赴死的事蹟,歷代多有所聞。今人在評價武俠時,仍強調“誠信”和“信賴”的意義,即:“公正;助人為樂;自由;忠於知己;勇敢;誠實;足以信賴;愛惜名譽;慷慨輕財”。時至今日,守信重諾仍然是武德的重要內容。

武術雖高,做不到以下三點,請不要自稱“俠客”

俠客的行為準則;

李德裕在《豪俠論》中稱:“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義俠,俠義,俠必稱義,俠前必冠以義,義與俠密不可分,便是這個原因。具體說來,義包含有捨己為人、施恩不圖報的精神,“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稱,”“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俠客行義,還包括劫富濟貧、鋤暴安良、扶危濟弱、抑惡揚善、打抱不平等豪舉,包括為國家、民族獻身的精神和為正義與真理奮鬥的崇高思想境界。有違於此,則為義俠不容。一如司馬遷所言:“至如朋黨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為人要“仗義”,對朋友要“義氣”,一個“義”字,包含了與朋友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的內容。

武術雖高,做不到以下三點,請不要自稱“俠客”

春秋時期的專諸,以義勇聞名,魚腹藏劍而刺殺吳王僚,換來了吳王光的時代。“義”還是聯繫俠客之間或整個豪俠集團的紐帶。梁山豪俠們結義就具有這樣的特點。當然,從今天來看,“義”字的含義更加豐富,運用時應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武術雖高,做不到以下三點,請不要自稱“俠客”

俠客的實踐基礎:

孔子云:“仁者必有勇。”正義在胸,具有崇高犧牲精神的人,必然輕生死,敢赴難。清代賀貽孫也這樣說過:“古今俠烈之士,所以大過人者,則存乎膽與氣矣。膽恃氣而後克,義氣所鼓,膽即赴之。”“義氣所鼓,膽即赴之”,實際上就是武德中所讚許的“見義勇為”。勇來自俠客自己的信念與信仰,但勇氣又可以通過武功的練習培養,同武功的深淺成正比。“練膽”是歷來拳家公認的第一要務

武術雖高,做不到以下三點,請不要自稱“俠客”

戚繼光《拳經》第一勢,開宗明義便是“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他在《拳經·捷要篇》裡提出這樣的練膽法:“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之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古云:‘藝高人膽大’,信不誣矣!”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則講:“或問曰:‘人當臨敵之時,每每失其故步,何也?’餘曰:藝高人膽大。苟平日識見未廣,工夫未純,若一遇敵,則心志亂,手足亂,不能自主矣。故弓馬嫻熟,良有以也。”在《耕餘剩技》中,程宗猷練膽生勇法為:“手足整則膽練,而欲騁於敵。意氣清則心練,而知忠於上。心練則智自出,膽練則勇自生,心膽俱練則兵與時俱無不合。而練心膽,則又在練器藝為要耳。”這些都肯定了“藝高人膽大”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