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亲情遭遇权力,会发生什么惊天大事?

整理:紫翘书桌(ID:jxylsy3377)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亲情遭遇权力,会发生什么惊天大事?

距今1385年前的公元626年,即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在大唐帝国中心的中心——宫城的玄武门,发生了一场政变:秦王李世民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这是一场非常血腥的因权力而引发的杀戮。说其血腥,并不是因为其死人有多少,死状有多惨烈,而是因为其彼此杀戳的双方是同胞的兄弟!

在我们这个向来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国度里,此次兄弟自相残杀事件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之余,就显得尤为血腥,其等级至少增加N倍。这不禁让我思考,到底是亲情重要还是权力重要?

亲情与权力孰轻孰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常人大概都会选择亲情,但李世民他不是常人,他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他是让有唐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朝代的开拓者,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政治家。

政治斗争向来是你死我活,政治家都是贪嗜权力的动物。而他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政治家要实现政治抱负就必须追逐权力,不择手段的获得权力。对他来说,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规则不值一提,亲情黯然失色,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所以,当寻常手段已经无法解决权力纷争的时候,就只有诉诸暴力,甚至杀戮,哪怕杀掉的是自己的同胞兄弟,也在所不惜。

可是,唐太宗他首先还是一个人,是人就会顾及到骨肉亲情。虽然结果是他最终选择了杀戮,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兄长,并且斩草除根,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书中看到他的隐忍,他的彷徨,甚至是他的无奈。

这些应该也不全是为了反衬唐太宗被逼无奈的开脱之辞。其实,政治家即使把权力当作生存的第一要义,他也仍然是一个人,有人的感情需求。当他面对亲情与权力的抉择之时,不可避免的会有这些自然而然的、非常正常的情感反应。然而,即便如此,哪怕是再押上他后来所有的那些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无法掩盖他是一个僭越者、杀戮者的事实,这是他身上抹不去的遭人诟病的污点。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亲情遭遇权力,会发生什么惊天大事?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在亲情与权力之间的不同选择,对自己的声誉,对自己的政治生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是区分其是否合格,是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崇尚权力和武功的传统文化中,珍惜生命的政治家会被贴上“妇人之仁”的标签,而选择权力、选择杀戮则几乎是有道名君的必备条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汉高祖刘邦会在项羽要烹杀自己父亲的时候可以坦然对答要分一杯羹,隋炀帝会弑父夺权,唐太宗李世民会在玄武门诛杀自己的亲兄弟……当然,作为政治人物,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对历史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玄武门政变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正是唐太宗这样的有道名君,使我们历史上有了贞观盛世,打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伟大,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可是,对于唐太宗他自己呢?

明的,他也由此上位,荣登大宝,成为一代明君,使人千古敬仰。但是,暗的,也就是他的内心深处呢?在他踏上权力的巅峰之时,一定有过那种千年欲望一朝得偿的欣喜,但是,欣喜之后呢?他会不会想起兄长李建成在丧命前那眼中的恐惧?

他又会如何看自己射出的那致命一箭?他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策?

还有,他的一生为什么要征伐不已,开疆拓土?难道真的就只是天纵英姿,本性使然?

恐怕也不尽然。是不是他想要拼命的证明一个事实——他作为李渊的继承者来掌舵大唐帝国这艘航船,会比李建成干得更好,他的僭越就是自己忧国忧民赤子情怀的体现?

这场政变就能够成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是不是他想要通过这种连绵不断的征战来麻痹自己,使自己忘却那个血腥的早晨,忘却内心深处道德感的遣责?

其人已逝,我们已经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一窥究竟,这一切都成为一个永久的谜,自然也就只能够猜测一二了。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亲情遭遇权力,会发生什么惊天大事?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政变,或者玄武门政变是另外一种结果,让李建成当上了皇帝,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另外一种走向?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即便它有千百种可能,但结果却只能有一个。事实上,唐太宗在亲情与权力之间作出抉择之时,中国的历史已经基本定格,定格在玄武门那个血色的晨曦里。

可是,天道往还,当唐太宗的年老力衰之际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重演他自己当年的一幕之时,他会不会频频回望那个血色晨曦里射向李建成那致命的一箭?会不会怀疑自己当初在亲情与权力之间作出的选择的正确性?然后,喟然长叹——假如时光能够倒流,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会……

当然,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了1385年,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段中,仍不断的有人在亲情与权力之间作出自己的抉择。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已全面上市,欢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