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農業部用預測報告影響農產品期貨定價權|CHS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美國以首屈一指的農業生產大國的身份,控制了農產品生產的源頭,並通過農業部報告這個支點,以“供需關係”為槓桿,撬動了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從而實現了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權”。美國在大宗農產品上這種“我生產、我控制”的戰略,其根基可說是非常穩固;任何想要通過金融市場上的“搏殺”,來奪取美國根植於生產和儲存的“定價權”的企圖,都是非常危險的想法。

“定價權”只是一個定價體系的外在表現。美國農業部報告攪動市場,也只是定價體系的一個環節。土地、灌溉、種子、化肥、儲存、運輸、乃至農業金融等等,都是定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國農業部報告失真,其影響對市場參與者是一視同仁的。有準備的從中獲利,如豪格拉德女士;無準備的則遭受損失,如中糧糧油。中國在國家層面上缺少對全球戰略性資源的生產、儲存、運輸、以及定價的研究。如何避免或至少減少農產品期貨市場波動對中國可能造成的損失,從治標到治本,自有廟堂之上的肉食者謀之,筆者就不在此贅言了。

紐約對沖基金經理質疑美國農業部數據而獲利[1]

2012年夏,美國中西部大旱,災情直逼曾造成780億美元損失的80年代大旱[1]。同年5月,坐落在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對沖基金Galter的創辦人和首席投資官蕾妮·豪格拉德(Renee Haugerud)女士,也度過了令她煎熬的三週。

豪格拉德在該年3月替她掌管的基金下了注,賭的是玉米期貨價格會上漲。隨著災情的日益顯現,她理應感到高興才對。但5月10日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卻預測,玉米將因創紀錄的種植面積而獲得大豐收。這份報告使得玉米期貨價格應聲而落,全月下滑12%。

依照慣例,美國農業部會按固定日程發佈大宗農產品的信息[2],包括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農作物和家畜產量,以及大宗商品銷售活動的信息。5月10日的種植面積報告只是其中之一。

面對農業部的“權威”報告和急劇下跌的玉米期貨價格,對沖基金們紛紛平倉止損。但有兩個原因使得豪格拉德決定堅守陣地。第一,美國環保局才在同年4月規定,2001年後製造的汽車所使用的汽油含乙醇量,將從10%上升至15%,這增加了對玉米乙醇的需求量;第二,如果美國農民們真的如農業部報告所說的那樣種植了創紀錄面積的玉米,那他們必然使用了平時不用的貧瘠土地,其新增玉米供應量不會如農業部報告預測的那樣多。

豪格拉德的第一個理由其實是業內常識。作為美國糧食和能源總體戰略的一部分,用作燃料乙醇的玉米數量逐年上升,到2011年已達總產量的約40%[3]。2011年,美國玉米消費的具體分佈為:40%用於燃料乙醇,13%用於出口,36%用於美國的飼養業,剩下的11%用於其它各種用途(見圖1。注:這些數據經常被美國農業部調整,調整的數據不僅涉及到最近一兩年,甚至四五年前的數據也可能會有高達數億蒲式耳的大幅度調整)。換言之,美國2011年作為燃料乙醇燒掉的玉米,是其投放國際糧食市場的玉米的3倍有餘。“玉米乙醇”成為美國農業名符其實的三峽大壩——國際糧食市場的供需關係是緊是松,靠此閥門調節足矣。

美農業部用預測報告影響農產品期貨定價權|CHS

圖1.美國玉米分項消費圖(1987-2017)(單位:十億蒲式耳。十億蒲式耳玉米相當於2540萬噸。

豪格拉德的第二個判斷,則來自於她獨特的家庭背景。她成長於明尼蘇達州菲爾莫爾縣的農場和森林之中,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喂牛。她父親在當警察的正式工作之外,還兼職當農民。豪格拉德5歲時,有一次她父親帶她坐上了一架單引擎飛機,從空中檢查她家的玉米地,同時向她解釋一個投資者如何可以通過期貨交易所,出售他並不實際擁有的玉米。“我被徹底地迷住了”,豪格拉德回憶說。

長大之後,豪格拉德於1980年從蒙大拿大學獲得林業學的學位,並隨後成為農業期貨交易巨人嘉吉公司的一位交易員。1993年,她跳槽到一家對沖基金做自營交易,並在4年後的1997年開設了自己的對沖基金。

豪格拉德的獨特經歷,使得她高度重視實地調研。2012年5月底的時候,她飛到了公司設在明尼蘇達州南部的研究性農場。當她從地裡抓起一把泥土的時候,她對自己在玉米期貨上的賭注愈發自信了——乾裂的泥土在她手中輕輕一捏就支離破碎,地裡的玉米還不到膝蓋高,有些遠低於6英寸(約15釐米)。豪格拉德派往各地(愛荷華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做實地調研的分析師們也反饋說,農民們都在抱怨太熱了——這意味著乾旱迫在眉睫。

豪格拉德的公司在3月份以每蒲式耳5.59美元的價格購進的玉米期貨,在7月30日漲到了8.1775美元。就在這一天,豪格拉德賣空了她的倉位,獲得了5個月46.29%的回報率(見圖2)。

美農業部用預測報告影響農產品期貨定價權|CHS

圖2. 2011年玉米期貨價格圖(來源:彭博社)

中糧糧油:“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是對我們的侮辱!”[4]

其實2012年的這次美國農業部預測失誤,在歷史上並非首次。類似的事件剛好在一年前的2011年同期發生過。該次事件中,依賴美國農業部數據而在期貨市場上進行風險管理的中糧糧油有限公司成為受害者之一。

2011年6月30日,美國農業部發表報告,大幅提高對該年春天美國玉米播種面積的預測,同時還大幅提高對美國玉米庫存量的預測——農業部的預測比市場估計多出了3.7億蒲式耳(即940萬噸)。由於此前美國出口的玉米在國際玉米市場上的份額長期在60%以上(見圖3,注:這一份額在2011年後逐漸下降到三分之一左右),這樣的預測變動引發的市場波動可想而知。同日,美國玉米期貨價格下跌了創紀錄的12%,與6月10日才創造的歷史新高每蒲式耳近8美元相比,下跌幅度為19%。

美農業部用預測報告影響農產品期貨定價權|CHS

圖3.中美兩國出口在世界玉米市場中的比重(Other裡的主要國家是巴西和烏克蘭)

期貨價格的暴漲暴跌不但會使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形同虛設,甚至還能給風險管理者帶來巨大的損失。中糧糧油有限公司的首席風險官費忠海[5]先生,在這次價格暴跌後不久的7月6日發出了公開的抨擊:“最權威的是要看…我們的政府部門、相關的職能部門來完成我們的定期數據公佈。…我們的數據來源是…美國的農業部,…美國的農業部實際上是全球產品一個定價的指揮中心。…我們講美國是一個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擁有世界定價權,就是體現在通過它公佈的數據,就可以知道全球的交割。它的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很遺憾的是在過去的兩年內,美國農業部公佈的農產品的數據,玉米的數據讓所有的交易者感到像過山車一樣,不知道美國的農業部專家的水平很低,還是美國農業部調查的網絡能力有限。…美國農業部玉米數據的公佈,對於我們從事玉米基本數據研究的研究員是一種侮辱。…為什麼在短短的十幾天,或者是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公佈的數據差距是如此大…?這樣的數據太不可思議了,對我們的企業來說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6]

美國農業部則回應說,他們只是根據統計數據盡力而為,並非有意操縱數據。《中國日報》還援引了一位名叫理查德•菲爾特斯(Richard Feltes)的美國分析師的回答:“我也不喜歡美國玉米庫存季度數據的大幅變動,但面對來自國外的侮辱,我會站在農業部世界農業供需估計(World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 簡稱WASDE)和國家農業統計服務(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 Service,簡稱NASS)這些‘家鄉隊’一邊。”

耐人尋味的是,自2008年的糧食危機以來,G20國家常以“提高糧食商品市場透明度、降低糧食價格變動性”為理由,要求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數據在內的全球穀物數據庫,將各國的穀物生產、消費、和儲備每月公佈。一位法國市場分析師對此評論說:“中國非常清楚,當他們的庫存量被每月公佈時,他們會被人用放大鏡仔細審視,這會使得市場的反應更為劇烈。…就現在而言,中國人從公佈庫存量中失去的,將遠超他們從中得到的。” [7]

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的蒐集與發佈[8]

截止至2011年,世界金融市場在玉米期貨上的投資為156億美元,在大豆期貨上的投資為135億美元,在小麥期貨上的投資約為100億美元。由於管理期貨基金和對沖基金大量湧入農產品期貨市場,該市場無論就總量還是波動性而言,都較以前有了大幅增加。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玉米、棉花、大豆、和小麥出口國,其國內農作物數據對世界市場有顯著影響。美國農業部報告作為農產品定價體系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也就越發突出了。根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林頓分校的經濟學教授Olga Isengildin-Massa及其合作者的一篇學術文章,在美國農業部農作物產量報告發布的當天,玉米和大豆期貨的價格變動性會是平常的7倍。[9]

美國農業部每月發佈的農作物產量和世界供需報告,主要通過其下屬的國家農業統計服務(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 Service,簡稱NASS)完成公佈。該部門有1050名僱員,年度預算約為1億5千6百80萬美元,每年產出約500份報告。NASS進行預測的困難之處,在於每個種植季節的農作物多寡會隨天氣變化而變化。同時,在一個種植季節的開始階段,對農作物產量的預測往往是根據過去20年的趨勢,而非實地調研的結果。

以2011年6月30日遭到中糧糧油抨擊的報告為例,美國農業部為該報告調研了1萬1千個田塊,並同超過7萬名的農民進行了溝通。考慮到美國的農業種植者人數超過兩百萬,調研的樣本數實際上很小。報告在發表的同時,也警告說主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誤差在1%至6%之間。農業部還向農民和商人們調研了農作物庫存量,以試圖弄清農場和商業的糧倉裡到底有多少糧食。從歷史記錄看,自從1863年美國農業部首次發佈農作物產量報告以來,對它的批評意見就一直沒有斷過。

美國農業部“出產”報告的流程,可以用兩幅圖來展示。[10]圖4顯示了“短期預測報告”的生產流程:“原料”有國內外數據(Data)和信息(Information),其中信息又分為實地調研(Attaché reports)、新聞報道(Wire service stories)、衛星圖片(Satellite imagery)、和外國政府報告(Foreign government reports)四類。這些“原料”進入生產車間——美國農業部跨部門大宗商品預測委員會(USDA interagency commodity estimates committee),經過專家的生產後,成品以“大宗商品預測”(Commodity forecasts)的形式,通過三個渠道進行分銷:世界農業供需估計(WASDE)、新聞信(News letters)、及傳閱文件(Circulars)。生產過程還會產生一些副產品,如農業收入(Farm income)、糧食價格(Food prices)、貿易(Trade)等等。作為智庫進行“生產”的最終目的,這些產品為短期和長期的決策(Policy decisions)提供依據和建議。

美農業部用預測報告影響農產品期貨定價權|CHS

圖4.短期預測的生產流程

圖5則顯示了美國農業部各部門間的分工合作。預測部門(Forecasting)負責短期的年度預測、長期的基準線、以及分析的體系。專項研究部門(Special studies)負責起草僅供農業部內部決策者使用的分析報告,以及向國會提交的報告。研究部門(Research)則處理來自前面兩個部門的問題,並將研究結果反饋給它們。用一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來形容:預測部門(Forecasting)是一線作戰部隊,專項研究部門(Special studies)是決策者身邊的小型智囊,研究部門(Research)則是整個部隊的參謀部和後勤部。

美農業部用預測報告影響農產品期貨定價權|CHS

圖5.美國農業部預測與研究計劃的互相滲透

在生產流程之外,NASS的“生產工藝”更有研究價值。由於其技術性,我們留待以後有需要時再作介紹。

總結及研究資源

總結

本文通過公開的新聞報道,對“農產品期貨定價權”這一抽象概念進行了具體描述:美國以首屈一指的農業生產大國的身份,控制了農產品生產的源頭,並通過農業部報告這個支點,以“供需關係”為槓桿,撬動了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從而實現了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權”。美國在大宗農產品上這種“我生產、我控制”的戰略,其根基可說是非常穩固;任何想要通過金融市場上的“搏殺”,來奪取美國根植於生產和儲存的“定價權”的企圖,都是非常危險的想法。

美國農業部報告失真,其影響對市場參與者是一視同仁的。有準備的人從中獲利,無準備的人則遭受損失。身居美國、出身農家的蕾妮·豪格拉德能夠識破失農業部報告的誤導,一方面在於其對農業生產特性的瞭解,另一方面則得益於其身為美國人、身在美國,能夠在農業生產核心地帶設立自己的研究性農場,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調研。這些條件是中糧糧油所無法複製的。中糧糧油的損失,與其指責具體的某位負責人,不如指責中國在國家層面上缺少對全球戰略性資源,它們的生產、儲存、運輸、以及定價的研究。畢竟,“定價權”只是一個定價體系的外在表現。美國農業部報告攪動市場,也只是定價體系的一個環節。土地、灌溉、種子、化肥、儲存、運輸、乃至農業金融等等,都是定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避免或至少減少農產品期貨市場波動對中國可能造成的損失,從治標到治本,自有廟堂之上的肉食者謀之,筆者就不在此贅言了。

研究資源

對現存農產品定價體系的入門介紹,可參見美國國會附屬智庫,國會研究服務部,為國會議員們寫的科普報告:《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決定機制:入門簡介》(Price Determination in Agricultural Commodity Market: A Primer) (Schnepf, 2006)。

針對美國農業部報告的“糾偏機制”,可參見OlgaIsengildina-Massa及其合作者的一篇學術文獻:《美國農業部預測何時出錯?》(When Do the USDA Forecasters Make Mistakes?) (Isengildina-Massa, Karali, & Irwin, When do the USDA forecasters make mistakes?, 2013)。Isengildian-Massa教授的全部文章可在AgEconSearch上找到。

要了解主要的跨國種子和化肥公司的運作、戰略、及定價,一個入手點是國會研究服務部2001年做的調研:《農業網站列表》(Agriculture: A List of Websites) (Canada, 2001)。

參考文獻:

[1]本節內容根據彭博社2012年9月19日報道 (Foroohar, 2012)編譯。

[2]見彭博社2012年6月27日報道 (Bjerga, 2012)。

[3] http://www.usda.gov/wps/portal/usda/usdahome?navid=AGENCY_REPORTS。

[4]見《金融時報》2011年2月10日報道 (Blas, 2011)及7月12日報道 (Meyer, US ethanol refiners use more corn than farmers, 2011)。

[5]本節內容根據《中國日報》美國版2011年7月9日報道 (Niu & Nelson, 2011)編譯。

[6]費忠海先生,國研斯坦福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現任中糧糧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風險官、中谷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法人代表)。資料來源: (大連商品交易所)。

[7]見和訊網2011年7月6日報道 (李昭琛, 2011)。

[8]見路透社2011年6月28日報道 (Trompiz, 2011)。

[9]本節內容據《金融時報》2011年7月12日報道 (Meyer, Reliability of UScrop reports questioned, 2011)編譯。

[10] (Isengildina-Massa, Irwin, Good, & Gomez, 2008)。

[11]圖片來源:美國農業部網站 (USDA, 2012)。

Bjerga Alan. (2012年6月27日). Drought May Rival 1980s U.S. Scorcher That Cost $78 Billion. 檢索日期: 2013年11月3日,來源: Bloomberg: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06-27/drought-seen-rivaling-1980s-u-s-scorcher-that-cost-78-billion.html

Blas Javier. (2011年2月10日). Fuelling corn’s relentless rise back toward record levels. 檢索日期: 2013年11月3日,來源: Financial Times: http://www.ft.com/intl/cms/s/0/05602c08-34f0-11e0-9810-00144feabdc0.html?siteedition=uk#axzz2jdT26CFT

Canada Carol. (2001年2月8日). Agriculture: A List of Websites . 檢索來源: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http://www.cnie.org/NLE/CRSreports/agriculture/ag-80.cfm#_1_2

Foroohar Kambiz. (2012年9月19日). Farmer's Daughter Haugerud Reaps Riches on Drought-Struck Corn. 檢索日期: 2013年11月3日,來源: Bloomberg: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09-19/farmer-s-daughter-haugerud-reaps-riches-on-drought-struck-corn.html

Isengildina-Massa Olga, IrwinH.Scott, GoodL.Darrel, & GomezK.Jennifer. (2008年4月). The Impact of Situation and Outlook Information in Corn and Soybean Futures Markets: Evidence from WASDE Report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40(1), 89-103. 檢索來源: 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45048/2/jaae-40-01-89.pdf‎

Isengildina-MassaOlga, KaraliBerna, & IrwinH.Scott. (2013). When do the USDA forecasters make mistakes? Applied Economics, 45(36), 5086-5103.

Meyer Gregory. (2011年7月12日). Reliability of UScrop reports questioned. 檢索來源: Financial Times: http://www.ft.com/intl/cms/s/0/89f65144-ac8d-11e0-bac9-00144feabdc0.html#axzz1S2i6pst0

Meyer Gregory. (2011年7月12日). US ethanol refiners use more corn than farmers. 檢索來源: Financial Times: http://www.ft.com/intl/cms/s/0/77dfcd98-ac9f-11e0-a2f3-00144feabdc0.html?ftcamp=rss&ftcamp=crm/email/2011714/nbe/CommodsDaily/product#axzz1SZBKQcb9

Niu Shuping, & Nelson Sam. (2011年7月9日). COFCO hits out at data changes. 檢索來源: China Daily: http://usa.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1-07/09/content_12868821.htm

Schnepf Randy. (2006年1月6日).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s. 檢索來源: National Law Center: nationalaglawcenter.org/wp-content/uploads/assets/crs/RL33204.pdf

Trompiz Gus. (2011年6月28日). China among headaches for G20 grain database. 檢索來源: Reuters: 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11/06/28/uk-agriculture-g20-database-idUKLNE75R02V20110628

USDA. (2012年10月24日). USDA ERS. 檢索來源: USDA: http://www.ers.usda.gov/topics/farm-economy/commodity-outlook/usda-outlook-process.aspx#.UnfbMRAliRM

Wolfe Adam. (2011年5月2日). How China's Inflation and Imports Will Reshape the World. 檢索來源: Roubini Global Economics: http://www.roubini.com/analysis/154325.php

大連商品交易所. (無日期). 費忠海. 檢索來源: 大連商品交易所期貨學院專家團隊: http://www.dce.com.cn/portal/info?cid=1325830119100&iid=1325845166100&type=CMS.STD

李昭琛. (2011年7月6日). 費忠海:要敢於質疑美國農業部離譜的玉米數據. 檢索來源: 和訊網期貨頻道: http://futures.hexun.com/2011-07-06/131216305.html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CHS為理科博士,科技從業者,專長為計算機技術,有多年海外生活經歷,對國外社會有獨特的觀察。作者授權風雲之聲首發。

美農業部用預測報告影響農產品期貨定價權|CHS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