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衰落始自中國文化式微——對中醫文化復興的思考

◆文 / 雷原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文化歷經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廢科舉、興新學,以至五四運動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式微之勢已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醫亦隨西醫東漸日強之勢而不斷遭受破壞。1912年,北洋政府公佈《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其中漏列中醫教育,此後,民國時期的中醫教育皆不為國家承認。1929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會議,餘雲岫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主要內容有:現有舊醫實行登記執業審核制度;禁止報刊宣傳中醫;禁止成立中醫學校。後此案雖因中醫界的抗爭被擱置,但已使中醫事業受到嚴重打擊。

新中國成立後,迎來了中醫事業發展的春天。毛澤東曾在衛生部報告中批示:“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整理提高。” 至1958年,全國各省都成立了中醫學院。

中醫衰落始自中國文化式微——對中醫文化復興的思考

“文革”期間,又提倡“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發展的唯一道路”,於是,全國很多中西醫學院合併更名為“新醫學院”,中醫又遭到一次打擊。因為中西醫結合,在中醫式微,西醫強勢之際,只能使中醫西醫化。

今天中西醫結合再次被提出,其實結果是一樣的,要麼西醫中醫拼湊,要麼中醫西醫化。

客觀上,某些立法也阻止了中醫的發展,因為所立之法的標準都是以西醫的理念為依據。譬如《醫師法》,強調沒有行醫執照不能行醫,壓制了通過家傳或自學成才的民間中醫;《藥品法》,採用西藥的標準嚴重限制了中藥的發展;《傳染病法》規定,傳染病只能在傳染病醫院治療,而中醫是沒有傳染病醫院的,從而也限制了中醫介入傳染病的防治。譬如2003年非典疫情,起初由於非典尚未定為傳染病,所以廣州中醫院才得以介入非典治療。2003年4月有關部門將非典定為傳染病後,中醫就無法介入非典治療了。後來在鄧鐵濤等人強烈要求下並上書中央,中醫才得以在後期又介入非典治療。

中醫之所以遭受如此的命運,關鍵在於中醫要西醫化,中藥西藥化。而中醫藥“西”化的根本在於科學化。就科學本身而言,是一種通過假設、科學實驗達到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方法。胡適說:“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大膽設想就是一種假設,小心求證就是要通過無數次的實驗檢驗,最後推出在此假設下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

這裡有三個問題:第一,科學實驗的有限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科學實驗更是有限的,時間之短、空間之狹小,是否可以推論出永遠正確的東西。就西藥實踐而言,一種西藥的適用不超過30年。不超過30年的含義主要是指其毒副作用一般在短期內表現不出來,但在30年內就會暴發得較為充分;其次病菌的耐藥性伴隨藥物的使用而形成,也就是說西藥無法克服它的毒副作用與耐藥性。第二,科學假設是否與事物的本來一致。譬如西醫對人體的研究是以解剖學為前提的,所解剖者是死人,死人與活人應該不完全一樣,研究對象不一樣,得出的研究成果自然不完全適用於活人。第三,科學信仰是以天人二分、心物二分、人為高於自然為前提的,也就是說科學研究的前提是以唯物主義為假設的,並且認為事物是可以分割的。

中醫衰落始自中國文化式微——對中醫文化復興的思考

但是,中國古代聖賢認為天人是合一的、心物是合一的,是不可截然分割的,即使分割也不能完全分割得清清楚楚。中國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說的就是事物本身具有陰陽兩面,但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永遠並存於一體之中,不可截然分開。中國聖賢的這些基本認識已歷經五千年之久,被世界基本認同。如果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物一體、混沌不清等這些基本價值能得到認同,那麼中醫不僅不能西醫化,中醫還要肩負起引導西醫西藥走入健康發展軌道的使命。

中醫以“道”為指導方針

所謂“道”,可以理解為自然之道、天人合一之道、心物一體之道、仁慈之道等。中醫認為人的身體如同宇宙,是一個完美的體系,任何人為的、人造的都不能與之相比,並且這個完美小宇宙是具有精神的,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此小宇宙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小宇宙與大宇宙之間既有類比的關係,還有對應的關係。“人法地,地法天”說的就是類比關係;天人合一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對應、相互照顧、相互感通的關係。整個宇宙是全息系統,科學所認識的系統遠遠不及天人系統之複雜之神妙,中醫是以順應自然為基本方針的。順應自然就要因人施醫、因時施醫、因症施醫、因地施醫。醫之法不僅有醫藥,還有針、炙、導引、按矯,還有砭石法等等。

中醫以人的健康為研究宗旨

人怎樣才能健康呢?首先在養生。養生就可以防範不健康發生。中醫之要在於預防、養生、治未病。治未病,《內經》稱之為“上醫”。中國古代人的健康主要依靠“耕讀”的生活方式。“耕”順應二十四節氣。春耕夏耘宜於養生、養長、養陽;秋收冬藏則易於養收、養藏、養陰。“讀”重在養心、養氣。今天四億多的亞健康人群如果能回到農耕,過一種耕讀合一、自給自足的生活,估計無須治療,僅依靠人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痊癒的。

中醫衰落始自中國文化式微——對中醫文化復興的思考

西醫宗旨在於治病,所研究重點在疾病,為疾病命名就是其主要工作。老子講“名可名,非常名”,對任何一個事物下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名與實之間永遠存在著不吻合的問題。如果這種名與實不吻合是基本事實,那麼西藥之對病下藥,西醫之對病下刀就基本不成立。或者說就是教條主義,藥不對症、誤傷誤刀者是其常,碰巧治癒是其變。

今日世界疾病日益繁多,醫療開支日益龐雜加大,與西醫以治療疾病為宗旨是分不開的。

中藥“長壽” 西藥“短命”

中藥是以自然之物包括植物、動物、礦石等為基礎,尤其是依靠自然物之天然特性,按照五行原理炮製而成,並且多用複方,講究君臣佐使與歸經。而西藥則以化學分析為原理,提取其中之單體,通過化學合成,一般以單味藥為主。西藥的這種作法既與西方的科學思維有關,還深受西方市場經濟規模化、產業化、利益最大化的影響,一種藥可以不分空間、時間、年齡,甚至病症而給很多人使用。

中醫衰落始自中國文化式微——對中醫文化復興的思考

西醫宗旨在於治病,所研究重點在疾病,為疾病命名就是其主要工作。

中藥副作用小,因其更接近自然物,如同用於農業的土家肥;西藥則不僅副作用大,而且造成體內嚴重的汙染與破壞,併產生耐藥性,也因此一批批被迅速淘汰,不斷產生新藥,而新藥的耐藥性週期越來越短,成本越來越高,形成惡性循環。

西藥如同在農田中使用的化肥、除草劑與農藥,既破壞土壤,又惡化生態環境,還不利於糧食安全,不可持續,成本又高。西藥毒副作用大與耐藥性是其發展的兩大瓶頸,幾乎無法克服。

中藥歷史悠久,是“長壽”藥,西藥是“短命”藥。中藥的“六味地黃丸”“白虎湯”已有千年之久,西藥除了阿司匹林和磺胺之外,壽命難有超過30年者。

中醫衰落始自中國文化式微——對中醫文化復興的思考

中藥是依靠自然物之天然特性,按照五行原理炮製而成

中藥很早就有自己的標準。1078年宋朝的《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中,就詳細列出了出方、劑型、製劑工藝、服法、服量、功能主治,可以說此標準是中國最早的成藥標準。1505年明朝劉文泰的《本草品彙精要》對藥材按名、苗、地、時、收、用、質、色、味、氣、臭等24個方面予以記述,圖文逼真,堪稱早期最全面的藥材標準。這些標準就是中藥之軌,中藥應首先入自己軌,然後再引國際之軌。

中醫理論是發展的

中醫既有不變,又有變化發展,體現了大道至簡的精要。正如《周易》中之不易、變易、簡易。

中醫的哲學思想或者說中醫之道是不變的。中醫之道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陰陽五行,此道不易。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健康因素在變化,因此中醫的理論也隨之在發展。眾所周知,中醫的基礎理論是《黃帝內經》,確立了防重於治、以治未病為主的中醫宗旨以及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之說。東漢建安年間,傷寒爆發,死亡率高,張仲景的族人10年間死了2/3。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摸索出了傷寒病的辯證方法和治療方劑,徹底解決了治療傷寒病的難題。

中醫衰落始自中國文化式微——對中醫文化復興的思考

中醫之要在於預防、養生、治未病。

到了明代永樂至崇禎年間,又發生了大的疫情,用《傷寒論》六經辯證治療,收效甚微。吳又可在大量臨床實踐基礎上提出了溫病說,他認為古方不治今病是因為今病不是傷寒引起的,而是一種戾氣由人的鼻口進入體內,引起人體發病。後來葉天士進一步提出了“衛氣營血”辯證,完善了溫病學說。

1956年,石家莊流行乙型腦炎,師法仲景法用“白虎湯”,療效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1957年北京乙腦流行,“白虎湯”效果不明顯。蒲輔周先生分析年代不同氣候有異,在原處方上又加了一味蒼朮,療效達至90%。

2003年廣州中醫學院介入治療非典,效果舉世矚目。

中醫藥復興大計

一、推進四個統一:將中醫藥復興納入復興中華文化統一戰略之中,商業文化轉向農耕文化,向外求轉變為向內求;將中醫之治未病與治已病納入統一體系,包括心態、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治理與文學藝術納入一個體系,從而減輕人的壓力,調整順應四季變化的作息時間、保護生態平衡、促進糧食安全、不時不食;與“一帶一路”建設相統一,推進中醫藥發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診所、中醫院、藥店、藥廠;與促進海峽兩岸統一相統一,充分利用兩岸中醫藥文化資源,攜手共進,從中醫教育、中藥研製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推進中醫藥復興,在復興中醫藥事業過程中推進統一。

二、構建中醫藥教育及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指國學院、中醫藥大學、中專教育與資格培訓體系,要按照中醫藥教育特點進行,建立師傅帶徒弟與導師制合而為一的教育模式。這種承繼中國傳統以人物為中心的師徒模式,雜以西方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課程方面注重以經典為主要內容的通識課,又輔以專業基礎課、實踐課,先求通識,次求專長,理論聯繫實際;而在專業方面,先求通其一家,再求博採眾長。同時著手從少年中選拔、培養人才,從小抓起,練就童子功。學制可設為十年,出來後能開辦診所、開藥店,或者能炮製、生產中藥。

另外,將中醫藥大學的招生納入首批招生計劃,鼓勵興辦中醫藥大學、大專、中專等多層次的教育機構,逐步構建由中醫哲學、中醫藥歷史及臨床案例、中醫流派、中醫藥經典論文集粹以及五大技法為基本內容的中醫藥教學體系。

三、清除開辦診所、藥店及炮製藥材的政策障礙,推進中醫診所建設,建立以中醫師為中心的小而全、網絡化、多層次的診所體系,使中醫診所廣泛散佈於農村與城市社區。

中醫炮製坊按古法炮製的,無須審批;在中醫藥店買傳統藥方只須備案,打造好全國中藥材市場與網上服務體系。

四、認真落實、不斷完善《中醫藥法》各項規定,以消除《醫師法》《西藥法》與《傳染病法》給中醫藥發展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建設中醫藥先行示範區,作為範本指引中醫藥的發展。

五、設立岐伯醫藥獎或岐黃獎,作為中醫界最高獎項。

六、打造中醫藥文化小鎮,建設中醫藥永久性論壇會址;鼓勵成立各類中醫藥研究會、基金會;建設中藥材市場、鼓勵建設中草藥炮製工廠;推進中醫藥古籍整理及中醫藥博物館的建設。

七、確立岐伯、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故里,推進中醫藥先祖的祭祀活動,掀起中醫藥文化的新高潮。

(作者系渭南師範學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