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袁鈞瑛課題組首次揭示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分子關聯

幾十年來,無數科學家奮鬥在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第一線,想要找到背後的生物學機理,為全世界的患者帶來治療的希望。

那麼多年過去了,人類在這一領域的進展依然不容樂觀。目前,針對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我們依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而對於其中最為常見的阿茲海默病,我們甚至開始懷疑,幾十年來的假說是不是錯了……

在領域進展緩慢的當下,哈佛醫學院袁鈞瑛課題組在今日帶來了一項重磅研究,有望解釋為何衰老會增加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了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Cell:袁鈞瑛課題組首次揭示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分子關聯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兩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ALS)與額顳葉失智症(FTD)。先前人們發現,在患有這兩種疾病的患者裡頭,大約有十分之一會出現相同的基因突變,影響一個叫做TBK1的蛋白質的功能。它與程序性細胞死亡和神經炎症有關,而這些都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標誌。

這個蛋白究竟是怎樣影響了疾病的發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在小鼠體內敲除TBK1基因,想要觀察其帶來的後果。但實驗結果一度難以解讀:只缺少一條TBK1基因的小鼠和普通小鼠看起來一樣正常,而缺少兩條TBK1基因的小鼠,則會在出生前死亡。看起來,這條研究方法似乎是一個死衚衕。

但研究人員們沒有就此停下探索的腳步。他們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過去的研究發現,RIPK1同樣在程序性細胞死亡和神經炎症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並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這個蛋白會不會和TBK1發生關聯呢?果不其然,當RIPK1的活性得到抑制後,哪怕TBK1基因都失去了功能,這些小鼠也能存活,並健康發育。這表明TBK1的功能與RIPK1息息相關,而後續的研究也證實,TBK1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會抑制RIPK1的活性。

Cell:袁鈞瑛課題組首次揭示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分子關聯

▲本研究的圖示(圖片來源:《細胞》)

這一下子讓研究人員們想到了另一個能抑制RIPK1的蛋白——TAK1。有趣的是,隨著衰老,TAK1的表達量會不斷下降。在ALS患者中,這一下降趨勢更為明顯。研究表明,一旦TBK1與TAK1的活性同時下降,小鼠就會表現出ALS與FTD的典型症狀,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也會明顯減少。而當RIPK1的活性被抑制後,這些症狀能得到逆轉。

基於這些發現,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模型。他們指出,TBK1與TAK1就好像是RIPK1的雙重剎車,抑制這個蛋白的功能。如果一個剎車壞了(比如TBK1發生突變),另一個剎車(TAK1)還能繼續起作用。然而,隨著年齡增大,TAK1的表達量也會下降。這就好像另一個剎車也發生了鬆動,最終導致RIPK1活性的失控,帶來細胞死亡和神經炎症。這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TBK1發生突變的患者直到老年才會發病。

我們的研究描述了首個將衰老與神經退行聯繫起來的分子事件。這些洞見非常重要,能幫助我們瞭解為何衰老個體容易患上神經退行性疾病。”本研究的通訊作者袁鈞瑛教授說道。

Cell:袁鈞瑛課題組首次揭示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分子關聯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袁鈞瑛教授(圖片來源:袁鈞瑛教授實驗室官方網站)

袁教授同時指出,這一發現對於目前的基礎科研來說,也有實際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們的許多疾病模型都沒有考慮衰老的影響。今日發表的這篇論文,將讓我們從全局思考疾病,帶來更好的臨床試驗,增加我們找到潛在療法的幾率。

我們再次祝賀袁教授的團隊能在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做出重要突破,也期待這一發現能順利轉化,為患者早日帶來創新療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