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常樂百姓 追尋「百姓常樂」

中國近代狀元實業家張謇故里、“全國文明鎮”常樂鎮位於長三角北翼,總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7.6萬,轄26個行政村(社區)。近年來,常樂鎮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作為基層黨建的核心任務,將黨建優勢深度融入富民產業發展中,帶領黨員群眾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富民”新路子,讓“百姓常樂”成為美滋滋的現實模樣。

舞“龍頭”,推動產業富民

常樂是著名的建築之鄉、紅木之鄉,這幾年綜合實力迅速提升、鎮村面貌顯著改善,而農民收入與蘇南先進鄉鎮比差距較大。鎮黨委一班人感到,常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重點在農民,必須把黨建力量“沉下去”,把產業富民“活起來”。民以富家為樂,而民富離不開堅實的物質基礎,說到底,離不開富有特色、富有實力、持續強勁的產業支撐。鎮黨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建設發展載體,優化配套服務,培育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富民”的新路子。

現代農業是富民的優勢產業,為最大程度釋放富民效應,常樂鎮黨委充分發揮“龍頭”作用,把“黨建引領、產業富民”列為黨委書記抓黨建項目,定期召開黨委會議、黨政聯席會議、現場辦公會議和觀摩推進會,研究解決產業發展方向、力量配備、投入保障、督查考核等重點難點問題。同時,每月舉辦一次“小書記大作為”工作講壇,組織村黨組織書記緊扣富民增收主題,結合崗位與工作實際,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相互學習。在鎮黨委“龍頭”的牽引下,全鎮各村黨組織和廣大農村黨員幹部活力迸發,在富民增收中展現了新作為、收穫了新成果。

截至目前,常樂鎮高效農業面積達4.8萬畝,佔了總耕地面積的67.6%。 通過把黨支部建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上,黨員聚在特色農業鏈上,積極推進“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抱團發展模式,串起黨建富民產業鏈,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也促進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發展。目前,全鎮建有56個合作社黨支部,形成草莓、西甜瓜、甘蔗、葡萄、蔬菜五個產業板塊,種植規模達3.5萬畝,畝均效益突破8000元,受益農戶達2萬多戶。建成千畝以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2個,其中官公島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入選國家首批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培育發展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海創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年銷售突破3億元,帶動全鎮3000多戶農戶實現種植訂單化,為產業富民揚起了一面旗幟。

積極探索推行“黨建+旅遊”新模式,把黨建與旅遊“嫁接”起來,做到景區延伸到哪裡、黨的活動就開展到哪裡,促進了黨建與旅遊產業的有機結合、同頻共振。“國家3A級景區”張謇文化旅遊景區入選南通地區最美文化旅遊目的地,以張謇紀念館、頤生文博園、麒麟紅木城、官公島農業園區、常樂灣生態園為主打的“張謇故里兩日遊”已成為南通著名旅遊品牌,每年接待遊客逾20萬人,帶動旅遊線路周邊農戶每年戶均增收1.2萬元。

大力推進企業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精心打造企業黨建示範點,在企業黨組織和黨員中紮實開展“黨旗領航、服務企業”,“創業我先行、發展當先鋒”主題活動,全面唱響抓黨建與興產業“二重奏”。目前,全鎮擁有年創總產值超100億元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家、年創總產值超500億元的骨幹建築企業7家、年創應稅銷售收入24.7億元的重點服務業企業26家,共吸納本鎮勞動力29447人,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

育“頭雁”,增強帶富本領

選優配強帶頭人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這幾年,常樂鎮堅持從年輕化、多元化、經濟型、創業型、敢作為、能作為等方面入手,先後推選5名大學生村官、3名致富能人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8名機關黨員幹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全鎮23名村書記和161名支部委員中,“雙強”型致富帶頭人分別佔了91.3%和72.9%。

實施村幹部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常樂鎮把村幹部教育培訓納入全鎮教育培訓計劃,每季度集中培訓1次,增強了村幹部的帶動群眾致富的能力。目前全鎮80%以上的村幹部都有個人的致富示範項目。同時,加強村黨組織書記梯級培養,建立起“致富帶頭人、黨員、村幹部、村黨組織書記”培養鏈,已選撥培養後備人才33名。

創新“黨組織+致富帶頭人”服務模式,著力培養更多新型農民。常樂鎮堅持把課堂置在田間地頭,以“田間微黨課”形式,聘請產業帶頭人、“土專家”“田秀才”、黨員致富能手現場授課,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科技致富本領。

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民抱團增收的加速器。常樂鎮通過把黨支部建在合作社,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提升了發展富民的創造力。目前,全鎮建有專業合作社黨支部56個,通過黨員示範帶、百姓跟著幹,給農民每戶帶來平均3至5萬元的年收入,為富民增收畫出了一個“同心圓”。

在具體操作中,常樂鎮將黨員3個以上、集中活動方便、規模較大、運行規範的專業合作社,單獨建立黨支部,隸屬村黨組織管理,同時實行村、社黨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實現黨組織政治優勢與合作社技術、市場、資金等優勢的“強強聯合”。為最大化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優勢,推動合作社整合資源,提升創新能級,常樂鎮探索推行了“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了全鎮1.5畝耕地實現產業化經營,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每戶可增加年收入3萬多元。

把搭建服務平臺作為推行“黨建引領、產業富民”發展模式的有效載體。近年來,常樂鎮堅持“美觀實用、適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則,著力推進村級服務陣地建設。近三年中,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村村建成有黨建領航服務站、有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農民學校、有農資銷售服務中心等多功能的服務陣地,讓老百姓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與此同時,常樂鎮還選派黨員技術人員掛靠到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擔任“一村一品”發展顧問,有針對性地為富民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

抓治理,促進農村穩定

以黨建為龍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強百姓安全感的根本選擇。常樂鎮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形成了多元融合、同向發力的社會治理良好局面。

創新信訪維穩工作機制。適應新形勢下信訪工作新特點,建立集“人民調解、信訪接待、公共法律服務”和“法治服務”一體的人民來訪接待室,安排鎮領導班子成員、政法戰線工作人員、鎮村骨幹黨員輪流值班接訪,實行“首問負責制”,記錄訴求、分流問題、反饋結果“三及時”,暢通了幹群溝通渠道,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創新“大調解”工作機制,針對徵地拆遷、非法集資、勞資、交通、婚姻家庭、鄰里、債務等容易引發“民轉刑”案件的糾紛,集體組織黨員開展大排查大調處活動,3人一組,每人負責6至8個村民小組,逐家農戶進行大走訪,瞭解情況、化解矛盾,把大量社會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維護了社會穩定。

創新“三微訪”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新時期鄉村有效治理新路徑,建立實體與虛擬平臺並行,以“古鎮常樂”QQ群、微信群,常樂鎮官公微博為載體的微信訪機制,設立集接待、調解、法律諮詢等功能為一體、以“人民來訪接待處”、“揚立娟工作室”和以退休老支書輪班的“支書達理”以理說理工作室為載體的“微距訪”工作機制,以領導“領訪”、幹部“駐訪”、民情夜訪為載體的“微信訪”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了信訪的辦結率和矛盾糾紛的化解率,進一步拉近了黨群距離,增強了群眾的歸屬感,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強文化,建設建精神家園

讓百姓常樂,不能光看百姓口袋裡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百姓的精神風貌。常樂鎮立足文化視角,注重思想引領,以建設“張謇故里小鎮”為契機,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思路,通過打造“文化黨建”品牌,催生文化惠民效應,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

強文化,做優活動平臺。結合黨組織活動場所規範化建設工程和張謇文化開發建設,不斷加大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搭建“舞臺”。在鎮區建成張謇文化廣場、黨建服務中心、百姓大舞臺、市民文化公園、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及門球場、藍球場、羽毛球場等硬件設施,在各村居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有黨建領航服務站、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點、婦女兒童之家、社區文化廣場、藍球場、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棋牌室、舞蹈排練房等活動場所,並通過最大化發揮這些陣地的作用,使之成為幹部群眾交流的場所、宣傳教育的平臺、黨群共建的樂園。

種文化,建設精神家園。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和黨員的帶頭作用,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全力打造永不停擺的文化舞臺,增強了文化的凝聚力和精神引導力。堅持每年舉辦送春聯、元宵燈會、濃情端午、農民運動會、“歡樂社區行”文藝巡演、百姓大舞臺歌舞比賽、張謇文化藝術周、草莓節、稻田音樂會、紅木文化節、冬捕節等一系列文化活動,並將黨的方針政策、傳統文化、文明創建、環境整治、孝親敬老、移風易俗等內容融入活動內容,滿足了群眾的文化新期待,成為群眾離不開的正能量之源。

送文化,構建幸福鄉村。以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重點,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濟社會發展、黨建成果、先進典型事蹟和常樂故事,組織發動黨員群眾文藝骨幹創作、編排了上百個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小品、說唱、歌舞、歌曲,深入到各村居社區巡迴演出,通過黨建搭臺、文化唱戲的方式,為群眾獻上了一場場具有常樂特質的文化大餐,實現了黨建與文化的互動互融,文化服務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演繹出鄉村百姓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