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贫困户比你会算账

我帮扶了几个贫困户,其中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有因病或因学致贫的。我帮扶他们方式各不相同。有两户男主人,年纪不大,腿脚还行,我帮他们争取到护林员的工作。让人意外的是,其中一位接受了帮助,另一位竟不接受。

问他为什么不接受,他说自己是文盲,不会填表。后来我动员他,可以让家里人或村干部帮着填,但他一直拒绝。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琢磨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春节后,我去村里调研,路过他家门口发现房门紧锁。村干部说,这家都跑到城里去打工了,打工收入多。

这次意外让我想起刚挂职时,一位领导说过的话:要把老百姓当聪明人。我当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与贫困户打交道多了,渐渐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贫困户爱算经济账。就像我帮扶的这户,护林员工作性价比很高,但绝对收入却比不上进城打工。贫困户早就算好了账,但他不告诉拒绝你的真正原因。贫困户有其局限,他们爱算账,更爱算眼前的账。

和外地帮扶干部交流,听到过两个故事——某个贫困村养鸡,但没养多久,帮扶干部就发现不对劲儿。规定好的饲料养殖,鸡还没长大,养殖户就停了饲料,导致鸡不怎么下蛋,下了蛋也不够大。帮扶干部找到养殖户,养殖户说想控制成本,毕竟饲料太贵了。

还有一个贫困村也养鸡,养的是野山鸡。鸡非常漂亮,尤其是公鸡,色彩斑斓,骄傲地竖着羽毛,走起路来就像一个盛装王子。但很不幸,这群“王子”还没来得及成年,就变成了锅中肉、盘中餐。后来得知,养殖户认为公鸡不下蛋,浪费饲料,看到有人买,顺势就处理掉了。但他们不清楚,原本雌雄比例是农科专家搭配好的,公鸡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帮扶干部没有办法,只好又买了一批公鸡放进养殖场。

贫困户的这种“精明”,让帮扶干部又恨又爱。有时候帮扶干部坐在一起,会互相交流一些与贫困户“交流”的经验——明明是捐给村集体的资金,但不能告诉贫困户是捐助,反而要经常提醒他们这是借款,迟早要还——给点压力,让他们善用这笔钱。当然,最后并不会真让他们还钱。

去年,我所在的帮扶地区产业转型,流转20万亩土地新植茶园,政府免费提供茶苗和肥料,等时机成熟还要建茶厂。茶园未来收益分成有两种方式:如果农民收流转费,收益按照四六比例分成,政府占六成;如果农民不收流转费,收益按照五五分成。结果很有戏剧性,喜欢算账的贫困户,75%选择不要流转费。

不管“斗智斗勇”,还是“爱恨交加”,帮扶干部的初衷只有一个:帮助贫困户脱贫。所以,要把贫困户当聪明人,贫困户更了解长期生活的故土,我们对他们进行帮扶,要避免先入为主,要多听他们的意见,要尊重他们的实际需求。拒当护林员的这个贫困户就是很好的例子,最初我是一番好意,但回头看还是有点先入为主。

先了解需求再帮扶,做到因地帮扶、因人帮扶、因时帮扶,精准帮扶也就不难实现。

后来我们在定点帮扶村开展工作,就是遵循这个原则。扶贫队一次次到村里调研、座谈,后来还派了第一书记长期驻村,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需求有了充分了解,然后再制订帮扶方案,并迅速实施。现在村子一天天在变化,大家干劲十足,帮扶项目推进迅速,我们的驻村书记也连续获得省市嘉奖。

「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

田朝晖 摄

第二篇

看在眼里才能信你

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役,是对贫困地区的全方位立体再造。随着战役的深入,贫困地区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去年,扶贫队争取到一个资助贫困孩子读职业中学的慈善项目。为核实孩子家庭真实情况,我到一些地方入户走访,有个贫困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家只有两口人,父亲70多岁,儿子15岁,父子务农为生,属于比较典型的贫困家庭。我问老人:“想不想让儿子去上职业中学?有补助。”老人回答得很干脆:“不去。”我问:“免费读职中,毕业后还能推荐工作,你们不就有稳定收入了吗?”老人听后反倒伤心起来。

原来他还有一个女儿,现在已经出嫁,多年前女儿到外地读职中,后来被骗,人差点回不了家。同行人员跟老人解释:“如果县里统一组织免费去读,去不去?”老人突然打起精神:“政府组织的,要去。”

我突然觉得责任很大,也第一次感受到贫困户对政府的信任,强烈、直观。

去年我所在的帮扶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全县大力发展茶产业,一年新植茶园3.6万亩,乡镇村热情高涨,推进迅速,后来本地茶苗竟然卖到断货。我到一些乡镇调研,感觉不到一年时间,前后变化巨大——所到之处,漫山遍野的茶园以及套种作物,看了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一位县领导跟我感慨:以前县乡也大力发展茶产业,投入不小,但为什么不如这两年成规模、见效果?她分析有几点原因:一是现在产业转型思路清晰,大家思想更统一;二是统一流转土地,统一栽种茶苗,方法得当;三是老百姓更信任政府。她觉得第三点最关键。

老百姓比较关注近期效益,而茶树要种3年才能采摘茶青有收益,从这个强烈反差可以看出老百姓的取舍。有个乡镇新植茶园几千亩,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前村干部要动员村民参加,现在只要用大喇叭一喊,马上能召集四五十人,据说连村里号称“最懒贫困户”的,都主动跑去务工。每天务工有七八十元收入,茶园建起来后,每年还有分红,贫困户对政府、对合作社有信心,对生活和未来也就有了信心。2018年,当地计划再新植茶园17万亩,地方干部对完成任务很有信心。

不过回头看,这种信任来之不易。老百姓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只靠说服是不行的——你必须干出个样子,我认可了,才会信任你。

有一次我到一个村子调研,村里组织贫困户入股办砖厂,厂子能运转起来,全是靠3个村干部支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会主任,一个负责制砖,一个负责运输,一个负责找市场。同行的人开玩笑:这3个人内心越强大,战斗力越强。等把厂子运转起来,贫困户慢慢也就参与进来了。

有村干部比喻,带动贫困户做产业脱贫,就像动员小孩子第一次坐火车。车没启动,他们不会相信车子比他们跑得快。必须有人先让火车跑起来,他们看到了,才会相信。

人们常说“扶贫先扶志”,换个角度看,扶的不只是志,也是贫困户对政府的信任。

「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

田朝晖 摄

第三篇

参与度提升满意度

到了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我下乡调研时常问乡镇干部一个问题:脱贫最大困难是什么?很多干部给我的答案是一样的:满意度。

我很好奇。现在县乡村各级干部如弓满弦,干劲十足,大片的荒山变成产业带,贫困户也有了稳定收入,一切都在变好,怎么还担心满意度?

说到满意度,乡镇和驻村干部的确有很多难处。大家夜以继日地干,贫困户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有的农户受益多,有的受益少,受益少的不满意;贫困户受益多,非贫困户受益少,非贫困户不满意;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受益一样多,贫困户不满意;落实扶贫和惠农政策,一家受益,另一家不受益,不受益的不满意;两个贫困户都受益,两户可能都不满意。

很多人在感慨,驻村干部需要学点心理学,不能只会干活,不关心农户心理。帮扶要真帮真扶,但如何确保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真满意,这其中有很多学问。

要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满意,必然要在细节上雕琢,要提升工作技巧,要确保帮扶效果“入眼”,也要“入心”。

入心,最好的办法是让农户参与进来,让他们参与决策和实施,让他们成为参与者、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

帮扶干部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村子修路,找了高标准施工队,路修得很好,但入户一问,贫困户不满意。后来继续修路,继续做其他工程,还是请施工队,做完再问,还是不满意。后来有人提醒,不如让贫困户参与进来一起做,于是等工程做完再问,都满意。

还有一个村子也要修路,但要占用几户人家的地。修路是大家都受益,但被占用土地的农户,虽然也能拿到补偿,但如果按常规流程,很可能那几户担心自家吃亏,不同意修路。那怎么办?干部把村民召集起来,告诉大家:要为村里修路,如果全体村民都同意,那就开始修;如果有一位村民不同意,那就修不成。大部分村民已渴望修路很多年,于是大家主动去做被占地村民的思想工作,最后所有村民都签字同意,路很快就修起来,没有村民不满意。

扶贫干部经常交流:如何才能把实打实的帮扶工作,转化成实打实的帮扶效果?实打实帮扶工作和实打实的帮扶效果,看似不矛盾,但有时很矛盾。

大家也在想办法,比如很多地区在培训贫困户时,会设计感恩教育课。帮扶干部需要感恩,带着感情去扶贫,贫困群众也要学习感恩,不把被帮扶视为理所应当,甚至要挟扶贫干部:“我不脱贫你不能走”。

但是感恩教育不是关键,关键还是工作方法。扶贫干部要避免一厢情愿大包大揽,要尊重贫困户的内心需求,要让贫困户参与到帮扶过程中来,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既扶了贫,也扶了勤,还提升了满意度。

第四篇

直面善与恶

一线扶贫是对各级干部的全方位历练。除了推动产业脱贫,帮扶干部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考验。我曾听到过一个帮扶干部“营救”贫困户的故事——

一家有兄弟3人,弟弟身体健康,两个哥哥是残疾人。弟弟在城里做生意,两个哥哥住在一起,都是贫困户。去年冬天一个深夜,帮扶干部到残疾人哥哥家走访,看到大哥身上只穿着单衣和破烂开口的裤子,灶头放着一盆发霉的猪油,锅里装着喂猪的稀饭,床上破烂不堪,屋里没一样东西是干净的……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之前乡镇干部想把两兄弟送到福利院,但被弟媳拦住不让去。弟媳在冰箱放了肉,在柜子里放了新衣服,想假装平时很关心哥哥。

但了解实情的人都知道,这些事儿都是做给帮扶干部看的。他们平时根本不会让哥哥吃,也不让穿。弟媳之所以不让哥哥去福利院,是因为她让两个残疾人哥哥养了9头牛2头猪,每年能给她产出几万元。两个哥哥一旦走掉,这笔收入就没了。

帮扶干部越听越愤怒,决定要把两个哥哥“救”出来。考虑到弟媳阻拦的目的是养牛和猪,而两个哥哥中的大哥行动比较迟缓,所以帮扶干部先想办法带走大哥,留下行动相对利落、可以干活的二哥。然后通过多方努力,慢慢让弟媳认识到错误,不敢继续“挽留”二哥,最终帮助两兄弟在福利院团聚。

到福利院洗澡、换上新衣服新鞋,村支书跟哥俩开玩笑:“还回去吗?”哥俩回答:“不回了。”“不回你的房子怎么办?”“房子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

到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一年多,走进贫困户家里几百次,我从没看到过故事中两个哥哥的生活场景。如今绝大多数贫困户的生活环境已大幅改善,所以我能理解帮扶干部的愤怒,弟弟弟媳的“恶”,更让人气愤。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定点帮扶村的一个贫困户。

这家就一口人,中年,智力低下,没有劳动能力。我去走访时,看到院子和房间内都很整洁,村干部解释说,都是他弟媳收拾的。弟媳原本和弟弟在外打工,但后来为了照顾他,弟媳放弃打工,长期在家照顾他,顺便照顾小孩。乡里和村里的干部都认识弟媳,对她赞不绝口。

扶贫扶的不只是贫困。现在回想一下,一线扶贫总是会面对人性的矛盾和冲突,直面善与恶,直面勤奋与懒惰,帮扶工作的复杂性也正体现于此。

各级干部到一线扶贫,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牺牲和奉献的另一面,是接受全方位的国情教育。没有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决战,很多干部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俯下身子接触农村,无法了解乡村的复杂性。

「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

学习贯彻《监察法》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
「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聚焦脱贫攻坚」田朝晖扶贫日记|驻村扶贫干部要学点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