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走日本人的不是租金,而是接受挑战的勇气

吓走日本人的不是租金,而是接受挑战的勇气

在日本,如果一个上班族有五件衬衫,那么其中三件都可能是镰仓的。作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衬衫品牌,它一直以“物美价廉”定义着自己的发展之路。

虽然价格低,但是由镰仓制造的衬衫,其原料却丝毫不“苟且”。比如,全球棉花产量中只占0.003%的“黄金棉”,即使一年只能采摘一次且必须人工采摘,也被镰仓果断“收入囊中”,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

不过,品质如此之好的衬衫,目前在中国并不能买到。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初,镰仓曾表示有意在中国开设实体店,并落户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同时开发特许加盟权。不过,前段时日,由于镰仓品牌人员来上海高端商场考察,被传出有关“因租金成本太高而打起了退堂鼓”的消息,使不少消费者表示惋惜。

由此一来,国内租金高,被诟病为实体商业发展最大的阻力的呼声再次响起。

可事实当真如此么?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然为品牌的培育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在消费升级的环境下,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品牌纷纷涌入。不论是百货大楼,还是便利商超,所到之处,品牌皆是。它们不仅没有被高价租金“吓退”,反而“来势汹汹”。

吓走日本人的不是租金,而是接受挑战的勇气

作为同样来自日本的快销品牌,优衣库比镰仓衬衫涉足中国市场早了十年。那时,即使中国的房价、租金还未发展到今日“飙升”的地步,可优衣库却并未占尽先机。

由于起步于日本经济萧条时期,优衣库其“以市场最低价格持续提供高品质的商品”的理念非常适合当时的日本消费者。于是,进入中国之初,优衣库的定位仍然是大众化的低价服装。

然而,此低价非彼低价。

据悉,由于第一任中国上海区经理照搬日本模式,将优衣库开在上海租金非常便宜的地段,并为了保持在日本的低价定位和迎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将中国市场的服装面料全部都进行调整,导致与日本市场的产品差距明显,使其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加上高关税的压力和中国众多服装品牌的竞争,优衣库一度陷入亏损泥潭。

吓走日本人的不是租金,而是接受挑战的勇气

如今,重新调整品牌布局后的优衣库,在北京三里屯、上海南京路等“黄金商业圈”的地标处,少不了它的身影。彼时,同样来自日本的无印良品在上海开出一家全球最大的店铺;去年年末,星巴克以烘焙工坊的形式在中国开设了一家规模空前的咖啡店。而早在这之前,优衣库也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相应规模的大面积旗舰店。

显然,拥有优质产品做支撑的品牌,即使在竞争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却依然能够稳定主业,且发展的“游刃有余”。

这一点,对于实体商业冲击最强的线上电商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免去租金,抛去地域限制,电商凭借着传统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度发展迅猛。但是,伴随着消费升级,网上购物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单凭图片和文字介绍,看不到实物,消费者容易在购买商品时产生与预期相违背的偏差。除此外,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仅仅是为了购买产品而花钱,注重线下门店的服务,倾向于“体验式”消费,成为电商难以满足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快闪店”不断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看似已经“萎缩”了几年的实业,却被过去一年里接连不断的消息暗示着它开始恢复生机的命运。

据美国统计局报告显示,如今94%的零售业销售依然是在实体店内产生的,仅6%是来自网购。此外,78%的消费者更喜欢在实体店内购物,而且他们花在实体店的时间是网上购物时间的6倍。

吓走日本人的不是租金,而是接受挑战的勇气

比如,本就在一直在互联网行业“风生水起”的阿里、京东,如今也开始不断布局线下门店,尤其是在人流量密集地。此外,被称为美国电商巨头的亚马逊(Amazon)如今已开设第七家实体店,这家曾将许多实体书店推向倒闭的公司,却在美国房价也一度飙涨的环境下开设实体店,似乎正在验证着商业街永远不会消失的道理。

说到底,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工具,当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不明所以甚至有些固执的传统实体商业,因反应慢了半拍,似乎被甩在了后面。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线上线下的界限逐渐模糊,一切又要回归实体门店的本质。在这样的环境中,唯有合理利用好这个工具才可以实现真正的“互联网+”,而不是将互联网当成一种模式,甚至唯一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实体商业已不再简单扮演着“商品搬运工”的角色,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线下的零售业态是一种经营形式和存在方式,拥有自己特定的消费群体和发展空间,不存在“被替代”的谬论。

事实上,不论何时,百货大楼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小商小贩在市场内的作用;连锁经营不仅没有导致百货、超市走向没落,反而促使它们以连锁形式发展;购物中心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百货退出,而是更加科学促进百货的区域、商品定位。当下,租金高涨、电商围攻,并不是实业退出市场的理由,其他风口的兴起更不是品牌转型的推手。相反,品牌更应该着眼“内因”而非“外因”,专注营造被市场认可和尊重的产品,切勿一味掉进自身受舆论影响的深渊里。

吓走日本人的不是租金,而是中国市场日益增大的竞争强度与经营难度。但今天如果不能够在这块最热的东方土地上证明自己,所有号称世界品牌的光辉,定将黯淡许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