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的賣國電文爲什麼被稱爲「艷電」?

汪精衛的賣國電文為什麼被稱為“豔電”?

  汪精衛的賣國電文為什麼被稱為“豔電”?日本報紙報道汪精衛“豔電”

  1938年年底,大漢奸汪精衛逃離重慶,在越南河內給國民黨中央黨部和蔣介石發出一封賣國“豔電”,公然說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向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及全體中央執行、監察委員勸降。公開打出了乞降的旗幟。至此,汪精衛集團公開投入日寇懷抱。

  “豔電”一出,舉國上下,討逆之聲彼伏此起。此“豔電”也和汪逆一起被永遠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那麼,汪精衛的這封賣國電文為什麼被稱為“豔電”呢?是指汪精衛的電報文字浮豔諂媚日本人,寡廉鮮恥嗎?非也!

  事實上,是因為這封電報的最後署上了一個字:“豔”,故後來被稱為“豔電”。

  那麼,汪精衛為什麼要在電文的最後署上一個“豔”字呢?

  原來這個“豔”字代表的只是一個日期,指的是寫29日。因為在當時發電報時使用的是“韻目代日”方法,汪精衛12月29日發的這封電文,在署日期時用了一個“豔”字,這才產生了“豔電”一說。

  民國時期電報日期代碼

  清政府開通電報之初,因為發送電報非常昂貴,按字論價,“字字是金”,所以節約用字就非常重要。為此發明了一種新的紀日辦法,用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替月份,用韻目代替日期

  韻目代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電報紀日方法。這種方法在電報領域一直延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前後使用了70餘年。在其他領域也有使用,甚至有些人日記都是以韻目代日。

  韻目代日是一種電報的紀日方法,電報以金代編修的《平水韻》的韻目代表日期。從韻目表中挑選出來代替日期的韻目,總共有三十個,分別代表三十天。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接後是韻目上聲的十個,再來是韻目去聲的五個;後來使用公曆,又添上—個“世”,代表三十一日,這樣用三十一個字分別代表三十一天。

汪精衛的賣國電文為什麼被稱為“豔電”?韻目代日表

  照規定“三十日”該用“陷”字來代替,但是由於軍隊中忌諱,便用“卅”字來代替。“三十一日”沒有韻目可代,通常都用“世”或“引”字來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寫,“引”字像阿拉伯數字“31”。

  韻目是中國傳統音韻學中概念,要學寫詩詞,首先要學韻書,知道怎麼押韻。從《韻目表》中挑選出來代替日期的韻目。這種富有詩意的記錄日子的方法在當時非常流行與方便。後來,白話文興起,“韻目代日”才被淘汰。

  民國時期,實際電報中常用表示日期的代用字為:
    一日--東
    二日--冬
    三日--江
    四日--支
    五日--歌(微)
    六日--魚
    七日--虞(陽)
    八日--齊(庚)
    九日--佳
    十日--灰(蒸)
   十一日--真
   十二日--文


   十三日--元
   十四日--寒
   十五日--刪
   十六日--銑
   十七日--筱
   十八日--巧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號
  二十一日--馬
  二十二日--養
  二十三日--漾
  二十四日--敬
  二十五日--有
  二十六日--宥
  二十七日--感
  二十八日--儉(勘)
  二十九日--豔
   三十日--卅
  三十一日--世

  民國期間的電報基本都是用韻目代日來指代具體日期的,比如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電報文為: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實現,舉凡國際國內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蔣中正 未寒

  報文落款中的未指的是8月,寒指的是14日,說明蔣介石發這封電報的時間為8月14日。

  在毛澤東文集中,毛澤東、朱德給紅軍將領的一些電文中,也經常出現“酉馬、午魚”的字樣,也是表示的是相應的日期的意思。

  民國期間還有許多事件也使用韻目代日的方法來命名的。比如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期間的馬日事變(1927年5月21日,“馬”代表21日),長沙陷落前夕“焦土抗戰”的文夕大火(1938年11月12日夜,“文”代表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出的皓電(1940年10月19日,“皓”代表19日)等等。(《非常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