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拳养生之——养心要法

静坐并非要在炼丹修道,或者坐禅入定,就儒门而言,大可补学收放心一段功夫。人心放失则天理泯绝,存天理,杜人欲,静坐以收放心为第一入门捷径。

古圣先贤有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红尘时间此等人如恒河沙数不可计数!在静坐中如能狂心顿歇,则心即菩提,故《妙法莲华经》说:“若人静坐以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两仪拳养生之——养心要法

《大学》讲诚意,此为孔门入圣之头脑功夫,阳明谓此谓圣人教人用功第一义。整部书更认为诚为圣人之本。何谓诚意?心未起念谓之诚,心一起念谓之意,故当一心不动,一念不生之时,即是诚意。

静坐,其实就是在诚意上下手的功夫,本次静坐,如能于日用常行中省察此心,检点此心,收敛此心,验其动否?如有所动,查其所动为善为恶,为是为非,为道为欲,当制则制之,当止则止之,使其复归于静,寂寂然如如不动,做仙做佛做圣人全在此一招,养生之大要也全在此一招。

《大学》言正心,儒门视为无上圣功,何谓正?或曰“止心不动”之妙,所言制心,不着意即着力,尚有勉强之意,言止心,则有不加外力,自然而然之境,心本不动,其动者或动于物,或动于欲,或动于情,无论内外之动,皆非其本心。复其寂然不动之本心,何用外力加持期间?本来如是,即便自然如是,不加人力修饰自高一招。

不动心实乃收心,即制欲止念之不二法门。心一有念,心即是动,心到无念即是诚。喜怒哀乐之未发,念在何处?心在何处?在此未发时也。圣人功夫下手之处也在这未发之时。一发则不可收拾。禅宗重在观念头未起之处即是在此处耳。

两仪拳养生之——养心要法

在名利中可以制心,在福祸中可以炼心,当无事时可以省心,在静坐中可以养心,心为生命之主宰,为善为恶,为圣贤为小人,全在此心之一动。能养得此心寂然不动,如止水般平静无波,自由一番感悟。

养生之要首在养心,徒事形骸之养,存的躯壳又有何益?养心之要先求安心,心安则气和,气和则神怡,神怡则性见,见性则明心,之后自然与道相合。故林鉴堂有安心诗一首:“我有灵丹一小锭,能医四海心迷病。些儿吞下体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安心心法有谁知,却把无形妙药医。医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虚时……”

千古来儒释道百家万派,对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与最后归处无不以心为全始全终下手法门。

冲虚以养心,恬淡以养性,清明以养神,浑然以养气,宽裕以养量,中正以养德,静定以养精,无欲以养生,便可直达真元。

慎饮食,节房帏,行导引是从色身上祛病,戒嗔怒,省烦恼,寡嗜欲是从信心性上祛病。金兰生谓:“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静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肾水自足。”此为养心肝脾肺肾正法。

阳生于静,阴生于动,此千古不传之秘,世人皆误以为阳生于动而阴生于静,故欲要养阳元以壮肾气,须从静坐入手,静坐之功夫可使元气充沛,元阳日长。阳生则精生,精足则气充,气足则神全,神全则自可长生久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