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臥薪嘗膽」越王靠什麼滅吳稱霸?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七輯整理報告揭開未知歷史細

除了“臥薪嚐膽”越王靠什麼滅吳稱霸?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供圖)

《算表》是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被認定為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已獲吉尼斯世界紀錄授牌。圖為《算表》局部。除了“臥薪嚐膽”,兵敗的越王靠什麼奮起滅吳?早年流亡秦國的晉文公君臣,以何種姿態回應秦穆公的詰難?

先秦時期的人們竟然可以快速算出任意兩位數相乘等於多少,他們擁有什麼“神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交付上海中西書局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第七輯整理報告新鮮出爐,它以傳世文獻未見的4篇佚籍,揭開了前所未知的諸多歷史細節。

“五政”之舉讓越國重新崛起

清華簡第七輯整理報告共包含《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 《越公其事》4篇竹簡。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其中分量最重的當屬 《越公其事》。它共包含75支簡,全篇分為11個章節,內容完具,書寫整飭。

關於吳越之爭的歷史故事,傳世文本多見於《國語·吳語》《國語·越語上》《國語·越語下》。此次新整理出來的《越公其事》同它們一樣,都是以敘述故事為主的語類文獻,敘述又都是從勾踐兵敗開始,經過委曲求全,勵精圖治,最終滅吳。可見,戰國時期,勾踐滅吳的歷史已經故事化,在各地普遍流傳。在流傳過程中,“臥薪嚐膽”這一戲劇性情節被局部放大,而關於吳國重新崛起的具體原因和過程則語焉不詳,退為歷史的混沌底色。

除了“卧薪尝胆”越王靠什么灭吴称霸?

《越公其事》的最大價值恰在於揭示了在“臥薪嚐膽”的表象背後,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五政”。它用第三章起的8章篇幅,詳細記載了勾踐勵精圖治的全部過程:先是無為而治,讓越國休養生息,以此“安民”;隨後,“五政”推行,以此“用民”。“五政”即“好農”,發展經濟;“好信”,文化育人;“徵人”,徵四方之民,增長人口;“好兵”,擴張軍力;“飭民”,修命令,明法度,嚴刑罰。“五政”把民眾調教成可供驅使的戰爭工具,成為越國取勝的資本。《越公其事》言辭縝密、音節響亮,對取勝原因條分縷析,閃耀著理性的政論色彩。

“五政”之說,在之後的傳世文獻中並不陌生,比如東漢政論家荀悅《申鑑》 中的“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與 《越公其事》 中的“五政”相類卻並不盡同。兩者到底有沒有關聯? 可惜散落在歷史星河中的殘片還未將它們連綴起來。

除了揭秘“五政”,《越公其事》另有一處與 《國語·吳語》 《國語·越語上》 《國語·越語下》 截然不同:《越公其事》 將夫椒之戰中獲勝的夫差描寫得謙卑之至,彷彿是個失敗者,這顛覆了傳世文獻張貼給夫差的標籤。夫差究竟是謙卑還是驕傲? 通過“五政”讓歷史漸趨清晰的 《越公其事》,卻又在對夫差的描寫中讓歷史撲朔迷離。而歷史,恰恰通過對清華簡等原始遺珍的釋讀,越鑑越明。

“儉奢”之論在今天仍可借鑑

此次公佈的另外三篇竹簡,即《子犯子餘》 《晉文公入於晉》 《趙簡子》,篇幅分別為15支、8支、11支,篇幅雖短,均與晉國的歷史大事相關。

《子犯子餘》 記述的是晉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國時,隨臣子犯、子餘與秦穆公的問對。他倆不卑不亢,全心護主,讚美重耳的品行。秦穆公質疑重耳“良無左右”,子餘馬上以“守志共利”來反駁,意思是重耳並非獨有其志,還有良臣合志同方。《子犯子餘》 中另有秦大夫蹇叔分別與秦穆公、晉文公的對話。秦穆公問的是民心,蹇叔以賢王湯和昏王紂為例,論述民心易成或難成取決於居上位者是否合度。晉文公問的是邦土,蹇叔指出,興邦或亡邦,在於心中是以興邦的王還是亡邦的王為效法對象。

晉文公結束流亡、返回故土之後做了什麼呢? 《晉文公入於晉》 描述了他的一系列奮發圖強之舉:整頓內政、董理刑獄、豐潔祭祀、務稼修洫、增設武備,城濮一戰而霸。《晉文公入於晉》 可與 《左傳》 《國語》 互為印證,論說兵制尤為詳盡,可補史籍之闕。

晉國自昭公以後,國政落入六卿之手。《趙簡子》 即與此有關。全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範獻子對趙簡子的規誡。從史料可知,範獻子、趙簡子此二卿一貫不合,是著名的政壇冤家。李學勤由此揣測:“範獻子的規誡是何居心,就很值得玩味了。”第二部分為趙簡子與大夫成鱄的問對。趙簡子問到“齊君失政,陳氏得之”的原因,成鱄論及晉國三位先君,即獻公、襄公和平公,講述了國君以儉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以史資政,古為今用,歷史故事中的儉奢之論在今天仍可借鑑。

自2010年起,中西書局以差不多一年一輯的速度,出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對清華簡的整理報告。李學勤估算,全部整理報告應該在15至17輯之間,目前的進度是“一小半”,接下來的工作,“是越來越難了”。他回顧道:“清華簡開始整理的時候,我們請專家來開鑑定會,一致認為簡的性質是‘經史一類典籍’。現在看來確實如此,第六、七輯的內容,如依 《漢書·藝文志》,可歸‘六藝’中的 《春秋》 類,如按後世的四部分法,則可歸於史部,總之都是重要的佚籍。”開頭的幾輯,大多歸於經部,公佈了與 《尚書》 相關的一些篇目。

據李學勤透露,從第八、九輯開始,可能將“回”到 《尚書》 這類文獻方面來。他拋出“誘餌”:“有一篇保存相當完好,暫時名之為 《四告》,包括四段祭祀告神之辭。告神的分別是周公、伯禽、周穆王和召穆公虎,涉及西周重要史事。尤其是周公的告辭,可與傳世 《尚書》 的 《立政》 對讀,極有價值。”

《算表》被認定為人類最早十進制計算器

以經史為“主打”的清華簡,在2013年7月完成的第四輯整理報告中,推出了一個“異類”———《算表》。該輯整理報告中有言:“《算表》 為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尚屬首見,是一次驚人的重大發現。”經吉尼斯世界紀錄獨立核實,《算表》被認定為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當天,借清華簡第七輯整理報告公佈之機,《算表》獲吉尼斯世界紀錄授牌。

《算表》 的特殊形制讓它非常顯眼。在2500枚清華簡中,有21支略寬,竹簡上端鑿有圓孔,孔內有絲帶殘留,字跡為數字,數字間畫有紅色格線,即所謂“朱絲欄”。經“朱絲欄”和三道編繩相隔,此21支簡可建成一個20行、21列的表格。2010年7月12日,數學史專家鑑定認為,此表格有運算功能,故命其為 《算表》。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向大家詳述了 《算表》“怎麼算”:其核心是九九乘法表,但為了計算更為複雜的兩位數相乘,《算表》在其擴展部分,將被乘數和乘數分別擴大十倍。例如計算“57×86”,那麼先轉換為“(50+7)×(80+6)”,再分解為“50×80+50×6+7×80+7×6”四個乘法相加,而這四個乘法的乘積,可在算表上找到4個縱橫交匯的點,把點上的數字一一相加,就是最終的結果。我們聰明的祖先,發明了這種由難化簡的好辦法。

(本報北京4月23日專電)

除了“卧薪尝胆”越王靠什么灭吴称霸?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進入圈子、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無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