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醫院護士帶病工作,卻收到一封「警告信」!

近日,中山六院麻醉科給那些身體不適仍堅持工作的員工發出了一封“警告信”。

這家醫院護士帶病工作,卻收到一封“警告信”!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故事要從8月初說起。

某個週三早上,麻醉科護士宋雪梅像往常一樣,準時到醫院交班。在交班的半小時裡,大家會吃早餐,把肚子填飽,“因為下一餐不知何時才能吃上。”

交完班後,宋雪梅就投入了忙碌的工作,進入18房準備手術。抽藥、檢查機器、連接管道、整理物品,宋雪梅有條不紊地準備著,這些工作是手術順利的基本保障。

前腳還沒踏出18房手術室,宋雪梅聽到科室裡傳來的廣播:13A有急診危重症病人正在搶救,請前往支持。

又是一輪配藥、填寫記錄單、和醫生共同核對。這會,宋雪梅明顯感覺自己喘不過氣來,由平時的站著配藥改成了坐著配藥,心想:“自己身體素質不錯,應該問題不大”,就這樣,宋雪梅繼續咬咬牙堅持著。

正當這邊的手術進入正軌後,隔壁15房也需要人員支援,“雪梅,快來15房幫忙”。宋雪梅答應了一聲,卻感覺到心悸明顯加重,像壓了塊石頭似的喘不過氣來,深呼吸後,她還是像沒事兒一樣趕了過去。

手術結束後,宋雪梅還要負責整理房間、擦拭機器、仔細核對麻醉輔助器械消耗情況,並補齊相關的一次性物品,放置於手術室的櫥櫃統一的位置等。

“這是我的工作。”她說。

轉眼間,已經到了下午6點許,大汗淋漓的宋雪梅終於熬不住了,只能停下手頭工作,和同事說先去吃飯。飯後,她還是異常不舒服,只能把真實情況告訴麻醉科副主任馮紅斌,並讓其他麻醉護士接她下班回家休息。

第二天,麻醉科主任靳三慶知道了情況,就在公告欄上,寫下了文章開頭的“警告”。

這家醫院護士帶病工作,卻收到一封“警告信”!

靳三慶表示,網絡上不乏醫生一邊輸液一邊出門診的照片,或者是打著石膏拄著柺杖為患者治病的照片,部分媒體會做節目來宣揚社會正能量,有時會被冠以“最美醫生”、“感動XX”等煽情詞彙。

但靳三慶認為,醫護人員帶病工作並不可取,“可以慰問,但不能表揚”。因為這樣不僅不利於病人的治療,而且不利於醫護人員的健康。

一方面,患病後,醫護人員的反應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是下降的,有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診療過程受到影響,而一旦發生失誤,損失可大可小。

另一方面,如果是心肌梗死和腦血管意外的疾病,醫護人員就有可能延誤自己的治療,甚至危及生命,這樣的結局,對於自己和家庭來說,都是不幸的。

網絡上有人認為,宣傳醫護人員帶病工作能傳播社會正能量,是能改善醫患關係的妙藥。但靳三慶認為,宣傳這種正能量,是讓病人理解醫護人員。但除了帶來暫時的感動,對緩解醫患關係沒有太大作用,因為這種感動畢竟是少數。若患者下次遇到治療效果不滿意的醫生時,他還是覺得醫護人員是魔鬼。

【新聞加點料】

麻醉護士到底每天都在做什麼?

1、各類麻醉術間配合:負責麻醉前藥品、物品與儀器設備等的準備;落實麻醉前宣教;與手術醫生、手術室護士一起確認患者信息,核查手術部位;遵麻醉醫師的醫囑正確抽藥並協助完成麻醉誘導;做好誘導期間病情監測與記錄,必要時配合醫師搶救等。

2、麻醉恢復室:在麻醉醫師指導下負責麻醉甦醒期患者病情監測、管理與記錄,確保患者順利度過恢復期並安全護送至病房。

3、麻醉準備間:從事麻醉準備室工作,負責麻醉器械、物品、藥品的管理工作,協助麻醉前物品和藥品準備,並做好麻醉後物品清潔與消毒工作。

4、麻醉藥品間的管理工作:每日整理和補充麻醉準備室、復甦室及搶救箱的物品、藥品。每天發放毒麻藥及貴重藥品、特殊用具等。

5、患者自控鎮痛泵配置與術後鎮痛隨訪。

6、手術室外麻醉護理:配合麻醉醫師實施消化內鏡、纖維支氣管鏡等無痛檢查,無痛人流以及介入治療麻醉等的配合與麻醉恢復期患者管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