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之殤——離偉大漸行漸遠

滴滴之殤——離偉大漸行漸遠

滴滴之殤——離偉大漸行漸遠

滴滴的程維和柳青終於道歉了,但卻引來了更大的爭議。對滴滴的不利,可能剛剛開始。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滴滴以及它的同行們很偉大,因為他們改變了國人的出行方式。

正因為如此,在一些專欄文章裡,我一直將滴滴視作過去數年中改變了國人生活的公司之一。事實上,它也的確能夠擔得起這個稱號。

但是,當一例又一例悲劇發生時,我有些狐疑:假以時日,滴滴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嗎?我感覺,至少在目前,滴滴,正在離“偉大”二字漸行漸遠!甚至,如果不及早改變,它會走向另外一個方向。

這裡,我並沒有摻雜個人情感進行宣洩,儘管我已經年過不惑,二十來歲的青年已經是我的子侄輩。

悲劇的發生是偶然嗎?不是。絕大部分的偶然,其實都不是偶然,如果探其根由,那就是必然。滴滴之所以有今天之窘境,絕非偶然,其中有著必然的原因。

首先,共享經濟與“社交”融合,並非好的方向。

社交的魅力,讓絕大多數企業神往。

而從本質上講,滴滴應該就是一家以共享為目的的企業,與社交等元素並無關係。

但是,按照滴滴的思維,共享經濟卻有與社交融合的趨勢。而順風車,則是這一理念的排頭兵。

已經被免職的滴滴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黃潔莉曾經有這樣的高論:“過去你每天在路上兩個小時,對於你的人生來說是消耗,但現在通過順風車你可以認識比較靠譜的人,獲得好的社交體驗,它就變成了一種收益。這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一個場景,就像咖啡館、酒吧一樣,私家車也能成為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社交空間”;“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性感)的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

“非常sexy(性感)的場景”,我不相信這僅僅是代表個人立場的言論。這,應該是滴滴對順風車的一個發展定位。這種定位,也能體現出滴滴的社交野心。

但恰恰是這種定位,給心有歹意的司機提供了可乘之機。

不可否認,每一個社交工具在其誕生之初都有讓人非議的地方。但將共享經濟與社交融合,使方便、省錢、互助與社交聯繫在一起,我怎麼越發感覺這有些像“中介”呢?很多人都會有這種“誤會”。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中,“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為順風車、順風車,按城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的規定,則讓這種“誤會”更加強烈。

而當黃潔莉被免職後,這種社交理念會隨之而去嗎?

第二,漠視法律如果成為習慣,會讓自己走向不好的路徑。

事實上,這一次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拖沓延誤了太多的時間。

這一次,我們沒有理由指責警方,因為確實沒有理由指責。而該指責的,是滴滴對待警方的態度。

如果警方能夠得到滴滴的積極配合,事情的結局可能會比現在的局面要好許多。

我並不想說滴滴凌駕於法律之上,但從之前以及最新的一些信息看,他們卻有漠視法律之嫌。長此以往成為習慣的話,很有可能會讓自己走向一個不好的方向。

這種漠視,不僅限於報案其間警方通過受害者朋友的手機與滴滴平臺溝通要求獲得司機具體信息無果,更包括假車牌等在滴滴的多次出現。

這種態度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我們不敢妄斷。但如果這種無意識行為成為習慣,讓悲劇愈演愈烈的話,那麼誰還敢用滴滴?雖然滴滴目前是一家獨大,但出行平臺又不是隻有你滴滴一家。

第三,滴滴對司機的監管,看不到現代科技的作用。

此次悲劇之後,有意見稱滴滴應該學習Uber的一鍵報警。這固然有可取之處,可是,如果不讓有劣跡的司機進入這個行業,豈不是更好?那個報警裝置也就聊勝於無了。

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而滴滴,又向來以大數據優勢著稱。

記得在2016年,滴滴的程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把滴滴定義成一個交通領域的人工智能平臺,一個智慧交通的引擎,過去三年我們連接了這麼多的人和車,未來滴滴需要靠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領域持續的投入才有可能繼續發展。”

兩年過去了,滴滴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領域收穫了什麼?

也許有所成績,但是,對司機的監管,卻絲毫看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優勢。而監管司機,在目前看恰恰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試想,如果滴滴在自己大數據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其他行業的大數據進行監控分析,像此次兇案兇手這樣不良記錄壓身的人,還能輕鬆成為滴滴順風車的司機去接單嗎?

我想,正是因為這三個甚至更多的因素,讓此次悲劇的發生成為必然。

反思是必需的,但反思之後更需要有所改變。除了反思滴滴的內在因素,我認為,因為悲劇,未來,滴滴還有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其他的影響。

第一,獨角獸的隊伍可能會因此而更加精簡。

再讓滴滴待在獨角獸的隊伍裡,我認為並不合適。這已經不單單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案例,它引起的影響太大。

第二,滴滴會以一個反面典型的身份推動法律的完善。

對共享經濟的法律約束,目前很不完善。比如執法權,比如信息的共享等等,都應該從長計議。

另外,懲罰制度的力度還嫌不夠。

有時候我就想,如果讓滴滴在此類事件中付出很重的代價,那麼,未來它的整改還會是改完再犯的結果嗎?

第三,我們還需要滴滴這樣的創業型企業嗎?

在實體經濟融資困難的環境下,這些燒錢的企業,究竟對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我甚至認為,一個是地產,一個是燒錢的互聯網創業企業,讓我們的實體經濟舉步維艱。未來,我們還需要滴滴這樣的創業型企業嗎?

這三個問題,需要我們深思。

另外,我有一個疑問,滴滴是被資本綁架還是與資本攜手前行呢?

有人說,因為被資本綁架,才讓滴滴如此瘋狂。而這種說法,實在是有為滴滴開脫之意。對此,我不敢苟同。滴滴是被資本綁架還是與資本攜手前行,這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在自己的領域,滴滴,目前雖然還不算是“一統天下”,但已經是絕對的“巨頭”。

經過數輪的融資,滴滴融資規模已經在200億美元以上;而經過不停地收購兼併,滴滴的股權結構、經營範圍已經非常複雜。早在2016年,就已經有媒體開始質疑滴滴的股權結構中究竟誰才是主導者;從當時的質疑中我們可以看到,滴滴在當時就已經不是一家單純的出行企業。而去年軟銀從某互聯網巨頭手中收購滴滴的股權,除了讓股權結構更加複雜以外,還更能說明滴滴的“受青睞程度”。這樣的話,滴滴受資本控制的深度可能會遠小於外界的猜測。因為,滴滴已經太吸引人。

而看滴滴的股權結構,管理層佔的股權雖然在逐漸下降,但隨著滴滴估值的大漲,管理層的股權價值也“水漲船高”。此時,上市已經不單純是資本的需求,同樣是管理層的需求。甚至,管理層的上市慾望絲毫不亞於資本。這種局面下,能說滴滴被資本綁架了嗎?

我看,與其說滴滴被資本綁架,還不如說滴滴與資本正在攜手前行。

資本的綁架,有時候有雙刃劍的作用,即督促企業去上市套現,又會製造一種平衡。滴滴的投資者們,不乏在國內經歷過大世面的巨頭,他們如果真能綁架滴滴的話,那會讓滴滴穩步前行。恰恰相反,在目前滴滴的發展中,我們難以見到這種平衡。

這種失衡,對滴滴的負面作用就是,滴滴很可能會缺乏必要的內在資本約束。

所以,目前滴滴的輿論窘境,與資本的力量關係不大。

滴滴,本有希望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如果它能改變,我依然這樣認為。

目前,從體量和滲透力上講,滴滴已經不遜於任何互聯網大鱷。但是,從被指責的程度和未來的危險程度上看,滴滴又有領頭羊之勢。倘若,滴滴再不改變,那麼未來,就不是離偉大漸行漸遠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