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让我回到鄙陋的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让我回到鄙陋的小偷家族

让我回到鄙陋的小偷家族


书翻多了,对周遭世界便有点睨视不语。典型的完美主义选择控,不知晓如此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明明期冀永远不会抵达,仍要粗糙感谢遇见,那些彼此的选择还有意义吗?

看外片几乎很少去电影院,怕是兴致盎然,到头来人人攒动无所谓,电影是个阉割版就乏味至极。成长的路上,逐渐看清风景后面的萧索,电影带给我们悲欣交集的触碰,也算是人间世乐此不疲的游戏。

《小偷家族》惯常为是枝裕和的家庭剧套路,即便家庭的式微,依旧改变不了其中小人物生存抱团取暖的本质。星夜漫长寂寥,抵御黑暗之后的告别。与我们自己,以及那些似乎还在意的人。

是枝裕和:让我回到鄙陋的小偷家族

故事并不复杂,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三代六人,因缘际会,在东京的破旧小巷的老屋,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实际上,这种组合远不是几个人温饱小憩那么简单。《小偷家族》可能暗示了那些底层边缘的人们,一样需要谋生,但是因果循环,没有未来,永远苟活在底层。

这大概就是是枝裕和温润残酷,小偷家族的六人创伤大同小异,伤心人却使暂居之所变得龌龊闪着微光。贫富各有活法,聚敛的多寡看起来与此没有多大关系。世事流转,不如意之七八九,有时候,泡碗方便面,吃份鲍翅饭,孰更快乐,也说不定。

现实总是圣母婊似的戳破贫穷薄薄难以遮挡的尊严,老少六人于拼凑的家庭里,刻意使自己相信这就是自己真正的家,自己并没有被社会家人抛弃。有时候,不理解贫穷不可怕,悲哀的是诸多居高临下,何不食肉糜,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

可怜的一点一点真心,汗流浃背之际,恍然多年,也只能自言自语,比起默不作声的吞咽,算是疗伤的手法之一。电影至此,观众恍然,小偷家族不仅仅指的是为了苟延残喘窃取小店货架上的食物聊以为生,而且把短暂视为恒远,偷盗彼此的亲情虚幻取暖续命。

是枝裕和:让我回到鄙陋的小偷家族

大概在少年时,适逢夏季多雨,老屋里面便淅沥不已。邻人以为阻漏简单,听着雨水滴答在桐油木盆里的节奏,常常回忆起父亲的辛苦,他想给妻儿的蜗居改变,岂是阻漏那么简单。

憧憬看得见烟火看得清大海的房间,像电影里把孩子乳牙抛向屋顶的惬意,以及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恍惚,生活慵懒,冬夏悠长。是枝裕和非常偏爱表现季节的轮转,时间的流逝和大自然不经意的力量,是否能消弭了一些卑微的感伤?

好在是枝裕和及时闪烁地隐藏了六个人的过往,又几乎毫无芥蒂地袒露了隐隐疼痛的伤口。若是就此把电影当做疗伤的创可贴,五味杂陈免不了,因为是枝裕和抛弃了传统家庭的构造,每一个人都来自原来传统的家庭,忧伤地把萍水相逢臆想成一生一世。

所以电影里的小男孩在“父亲”指导下偷窃,表面是与社会的和谐法律传统道德相违背的。小男孩肆意偷盗后反而轻灵般地收获另一种情愫,焦灼恐惧,乃至逃离小偷家族,向恶而善,本身便是个是枝裕和设置的人性悬疑之局。

是枝裕和:让我回到鄙陋的小偷家族

小男孩的剥离带来了小偷家族的土崩瓦解,看似光明正大的解救,似乎是偷窃所致,实际上还是何不食肉糜之类的道德叱呵。一团充满利用互惠的非血缘群体的逐渐散去,返回循规蹈矩伦理道德的社会,其实并没有感到任何温暖。

家庭的意义,可能那些貌似卑微,为糊口留存于世的男女老少,热切愈加炽烈些。奶奶明知道所谓的收养其实是啃老,有前科的夫妇照顾孩子也因为自己无法收养...生活的真相意味着什么,是那个被家暴、被抛弃的小女孩?

是枝裕和的故事剥茧抽丝,底层爬虫似的人物秘密,一层一层逐渐接近体无完肤的残酷。他们六个人是如何亦步亦趋地聚集到东京的鄙陋小巷,又如何大限将至似的散去?在莫名的心绪里,我们依然落寞空虚。

或许奶奶最后一句“谢谢你们”,以及小男孩默念的一声“爸爸”,总算给充满“这个世界会好吗”疑问的蝼蚁,一丝望梅止渴般的向往。

是枝裕和:让我回到鄙陋的小偷家族

【 剧照:小偷家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