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烧纸钱与鬼习俗中的逻辑混乱

在传统文化中,有强大的祖先崇拜内容,追思祭祀祖先需要有节日作为载体。在我的家乡,清明节扫墓,中元节烧纸钱,是两大重要的习俗。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每到这天,或是前一天的七月十四,家家户户都要给逝去的上追三代的父、祖、曾祖烧钱,村庄空气中往往弥漫着烧纸的气息。

如果说,清明节扫墓,只是追思祖先,那么中元节带有更多的鬼文化内容,如果要说中国的鬼节,只能是中元节。

中元节烧纸钱与鬼习俗中的逻辑混乱

人死为鬼的观念,肯定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期,对鬼的畏惧与祖先崇拜两者结合,构成了中元节习俗最为最要的社会文化元素。需要注意的是,从东汉开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步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到两宋时期,形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局面,对中元节的习俗,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其兼收并蓄的一面,也就是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但在融合外来文化时,又具有其粗糙的一面,因此吸收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融合之中,常常以大杂烩的形态存在,用柏杨的话来说,就是具有“酱缸文化”特征。文化大杂烩,即使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也能安然并存。

中国的祖宗崇拜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特点。基于祖宗崇拜,中国人认为逝去的祖先,能够保佑子孙后代。清明扫墓,除了追思逝去的先人之外,当然还包含有祖先保佑后世子孙的内容,甚至中国的风水学说中,认为先祖的坟墓位置朝向等,关系到子孙能否兴旺发达。

可是,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也逐步融入到中国文化中。佛教的生死观是“六道轮回”,也就是说,人死后是要投胎再世的。你想,按照佛教的“轮回”观念,我们的祖先,早就投胎再世了,或成为人,或成为猪狗等动物,那么祖先怎么还能够再来佑他的子孙后代呢?再者,祖先早就投胎再世了,那么再保留坟墓祭扫,还有什么意义呢?又怎么会影响到后世子孙的兴衰呢?然后,中国人对这样明显的逻辑矛盾,且不管去管它,既信祖先保佑,又信生死轮回。不加思索分辨地一股脑儿给信了。

说起给逝去先人烧纸钱,当然是孝道的延续。对于父母祖先,在世时要孝敬奉养,死后还要给他们烧纸钱,让他们在阴间生活无忧。当然,这要是用“生死轮回”的思想观念来看待,先人早就轮回投胎不在阴间了,再给他们烧纸钱还有什么意义?对此,中国人且不去管它,依旧年年烧纸不误。

中元节烧纸钱与鬼习俗中的逻辑混乱

中元节给逝去先人烧纸钱的习俗,到底起源于何时,又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东汉。这恐怕很不靠谱。因为,东汉才发明造纸,那个时候,纸张应该是稀有之物,哪能烧掉?另一说法,是起源于魏晋时期。再有说法,是起源于唐朝。总之,时间晚的说法,会更靠谱。

因为,人们选择烧纸钱,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舍不得将真钱送给已经逝去的先人。烧纸钱,既能表达孝敬的意思,又不会浪费钱财。这种用纸钱代替真钱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式的精明,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苟且。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哄鬼的把戏而已。

在中元节习俗中,传说从七月十三开始,阎王会开鬼门关,放出阴间的鬼来到阳间人世。以便让这些鬼回到后代子孙的家中,享受供奉,并在后代子孙烧纸之后,领取这些纸钱,在七月十五日半夜子时关鬼门关之前,再回到阴间。

中元节烧纸钱与鬼习俗中的逻辑混乱

阎王,也叫阎罗王,是阴间的最高统治者。需要注意的是,阎王这个概念,就来源于印度文化,而不是产自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许多关于生死的习俗传说,都会与阎罗王产生联系。

尽管,按照佛教生死轮回思想,中元节开鬼门关让祖先回到阳世间来领纸钱,是不合逻辑的,但并不妨碍人们相信,开鬼门关之后,鬼会在中元节期间在世间出没。甚至,还有人信誓旦旦向人们诉说,自己确实看到过鬼。于是乎,中元节会让人们产生神秘的畏惧感,有些爷爷奶奶会告诫孩子们,在中元节期间,晚上不能随意到户外玩耍,以防不测。这样的恐怖气氛,是中元节特有的文化气息,显得与众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