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国迁都之谜,或为形势所逼,又一个楚国北进的受害者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徐)偃王处黄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骤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因这一段记载有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不少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穆王处于西周早期偏晚时,当时,楚国还没有兴起;而楚文王则处于春秋前期庄王称霸之前,两者之间相差数百年。

从楚、徐两国的历史发展看,楚攻徐应该是在春秋时期。春秋前期,楚国开始兴起,当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楚国也开始强大起来。楚国为了与齐国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向北推进,先后灭掉了许多诸侯小国。徐国正处于齐楚之间,楚国与齐国争霸,徐国就成为重要障碍。

古徐国迁都之谜,或为形势所逼,又一个楚国北进的受害者

这一时期,徐国的立场是联齐抗楚,徐王嫁女于齐,称徐姬。但齐国仅仅是把徐国当作减缓楚国兵锋的屏障,这样,徐国成为齐楚争霸的牺牲品也就不可避免。

“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春正月,楚人伐徐。三月,诸侯大夫救徐。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以救徐。冬,楚人败徐于娄林。”楚人的这次行动很可能就是《韩非子》、《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所记载的“伐徐”。

弱小的徐国自然不是强大楚国的对手,受到了沉重打击,徐国北迁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娄林之役后楚、齐、徐等国家的表现也反映出徐国已经北迁。

首先是楚国,在娄林之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徐楚之间再未发生战争;

其次是齐国,娄林之役后的第二年冬天,齐会同鲁、卫、郑、许、曹等诸侯国会于淮,奇怪的是,诸侯在淮河会盟却没有“居于淮上”的徐国参加;

再从徐国的表现看,娄林之役后在史籍中一直不见徐的踪迹,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又有了“徐伐莒”的记载。而此时,楚国在徐国东南频繁用兵,不断逼近徐都后来又攻占了靠近徐且与徐国有着同宗之源的群舒小国。徐国不仅对楚国的攻势毫无反应,却长途跋涉向北去攻打遥远的莒国。如果徐仍在“淮上”,这切自然不好解释,但如果徐已经北迁,距淮河已很遥远,淮河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就已经与徐无关。同时,徐北迁以后距莒国很近,因此会发生纠纷。

徐国北迁的事实从吴灭徐的军事行动中也可以看得出。公元前515年,吴王僚命公子掩余、烛庸率师伐楚,公子光趁机发动政变,杀吴王僚。在前线作战的掩余、烛庸听到消息后分别逃到了徐国和钟吾国。

公子光即位后称吴王阖阊,他令徐执掩余、钟吾执烛庸交给吴王,而徐和钟吾却将二人放走到了楚国。楚国将二人封在舒地。阖闾大怒,遂于公元前512年攻克舒,杀死掩余和烛庸,接着又挥师北上。是年冬天,先是灭掉了钟吾国,接着又围攻徐国,徐王章羽投降,徐国灭亡。

从吴国的进攻路线看,是先攻钟吾后攻徐。钟吾即汉代的司吾县,其位置是在江苏新沂南15公里的沭河东岸。如果徐都仍然在淮河下游的话,钟吾正好在徐以北,而吴又在徐东南。按照当时三国的位置,吴只能先攻徐,而不能先攻钟吾后攻徐。如果吴先攻钟吾,徐是其必经之地。按照昊王阖闾的个性及当时的战略形势,他都不可能绕过徐先攻钟吾。吴国之所以先攻钟吾后攻徐,这只能说明徐国已经不在淮河下游带,而已到钟吾以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