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導十一:無機鹽產品種類實現翻番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報道十一:無機鹽產品種類實現翻番

□ 本報記者 唐可

“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在這40年中,無機鹽行業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產業結構日新月異。在改革開放初期,無機鹽行業整體年產能僅幾百萬噸,產品品種不過700個。而40年後的今天,我國無機鹽行業年產能已經超過1億噸,約有1500個品種。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無機鹽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在談到改革開放40年行業的變化時,中國無機鹽協會會長王孝峰這樣對記者說。

早年間,我國無機鹽行業產量低、產品少,多數技術都受制於人。比如在改革開放前,磷酸鹽系列產品主要是以溼法磷酸為原料,上海、遼寧、河北等地可以生產磷酸二氫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三鈉等幾個品種,採用的設備只是板框過濾機、敞口蒸發鍋、夾套結晶器這些簡易裝置。在上世紀60年代,熱法磷酸工藝開始盛行,磷酸鹽質量有很大提高,但品種也僅有20餘種。“不僅磷化工產品,其他產品也如是。如碳酸鈣當時的年產能僅有幾十萬噸,雙氧水年產能也只有幾萬噸,保險粉等領域技術還受到外國企業的壓制。”王孝峰說。

“40年來,行業發展實現了飛躍,這可以體現在每一個產品上。首先是各產品產能都有極大提升,有的甚至成百上千倍增長,如雙氧水年產能達到1000多萬噸,碳酸鈣年產能為3000多萬噸。其次是產品種類不斷豐富,一些在改革開放初期空白的產品,如今我們也有了。比如白炭黑,目前我國年產能已經超過200萬噸,成全球最大生產國。”王孝峰說。

記者瞭解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機鹽工業產品質量標準不斷與國際接軌,品牌培育不斷深入,產品檔次也不斷提高。如今,國內納米、晶須、高純、表面處理改性精細無機產品發展突出;國產電子級磷酸、氫氟酸、過氧化氫、氫溴酸等被國內外用戶普遍接受;阻燃滅火劑、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醫藥級、高純試劑級等無機化工產品發展勢頭良好;核用級硼酸、高端氧化鎂、氫氧化鎂等產品的產能和產量普遍增長;附加值高的各種功能性專用碳酸鈣產品,在醫藥、牙膏、油墨、膠黏劑、塑料、橡膠等行業得到快速發展;高分散性白炭黑逐步替代部分炭黑應用於綠色輪胎,用於塗料、牙膏、硅橡膠、塑料和保溫隔熱材料等方面的超細二氧化硅也得到了較好發展;無機功能化材料,如鋰離子電池所需的六氟磷酸鋰、磷酸鐵鋰、錳酸鋰及三元材料等高技術新產品,隨著新興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成為行業發展重點;電子級無機化學品中,超淨高純級電子級產品,如電子級H2O2、H3PO4、磷酸鹽、HF、PH3等為國家電子工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對提升我國集成電路製造業的競爭力產生了積極影響。

無機鹽產業佈局不斷優化。水電磷礦資源豐富的雲、貴、川、顎四省開展了“礦—電—磷—化”優化組合;碳酸鋇、硫酸鋇生產遷移到貴州、陝西等原料資源產地;貴州開陽成為我國的“磷都”;青海和新疆建成了鉀肥鹽大型化工基地,區域產業群、帶初步形成。

產業集聚能力持續提升。無機硅化物集中於資源豐富的山東青島、萊州、濰坊和福建等地;無機氟化物主要集中於河南、浙江、河北;氰化物產業集中於西南、西北地區;磷酸鹽產業進一步向雲、貴、川、鄂資源優勢地區集中;輕質碳酸鈣產業形成了河北井陘、江西永豐、浙江建德、廣西賀州、廣東連州五大生產基地;無機硅化物、無機氟化物、磷化工、鉀鹽鉀肥、氯酸鹽、氰化物、過氧化物等行業與上下游偶聯,延伸了產業鏈,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鉻鹽年產能大於5萬噸的企業43家,佔國內總產能的51%;白炭黑年產能大於5萬噸的企業7家,佔全國總產能的59%;氰化鈉產能前3的企業佔全國總產能的83%以上;二硫化碳產能前2家企業佔國內總產能的80.9%。

不僅如此,王孝峰指出,40年來無機鹽行業還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對重汙染產品如黃磷、鉻鹽、氰化物二硫化碳等提高准入門檻,同時全行業致力於加強高溫尾氣、循環水、固廢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淘汰高耗能高汙染的工藝技術和設備,積極應用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目前,有的企業黃磷尾氣已經可以100%綜合利用,實現了熄滅“天燈”,鉻鹽含鉻廢渣解毒處置利用率達到100%,全行業減量化、資源化、規範化方面的水平逐步提升。

(更多內容請訂閱《中國化工報》,郵發代號1-44,或下載中國化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