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之後 青年畫家應該從「長安畫派」學習什麼?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導語:“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57年前,長安畫派的天才性理論主張在今日仍如戰之能勝的武林秘籍般傲立江湖,受畫壇膜拜。

1961年春天,以趙望雲、石魯、何海霞、方濟眾、康師堯、李梓盛等畫家為代表的西安美術團體,從中國美術館出發開啟全國巡展之旅。當年展覽規格之高、規模之大、輻射範圍之廣轟動全國美術界,成為當時的“網紅”,世人稱之為“長安畫派”,更有評論家言此畫派的不世出成績“佔據了當時中國畫界的半壁江山”,成為長安畫壇近千年來的“一座高峰”。

“江山代有人才出”,半個世紀過去,“長安畫派”的繼任者們在傳承“長安畫派”文脈中付出大量心血探索與實踐,呈現出長安畫壇中堅力量及新生代的集體實力。

2018年8月26日,在西安打造絲路文化新高地的時代背景下,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西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陝西省美術家協會、西安美術學院、西北大學藝術學院、長安畫派藝術研究院協辦、西安中國畫院實施的“絲路起點.回望長安”長安畫派與長安畫壇國畫作品晉京展二度進京,80餘幅年代跨越半個多世紀的作品陣容亮相中國美術館,三代畫家在京再次吹起西北風。

這是一場梳理與回望展,從中看出“長安畫派”先賢們的先鋒創作與當下長安畫壇的風貌。致敬昔日網紅之時,如何認識“長安畫派”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青年畫家們可以從中學習哪些理論和實踐密碼?依然是值得探討和關注的命題。

相關鏈接:【雅昌快訊】京城又吹西北風 “長安畫派”三代畫家中國美術館展時代風華

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s://m-news.artron.net/20180827/n1019354.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直播回放】“絲路起點 回望長安-長安畫派與長安畫壇國畫作品晉京展”研討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絲路起點.回望長安”長安畫派與長安畫壇國畫作品晉京展開幕現場與研討現場

回望 長安畫派的形成

本次展覽一部分展出了57年前晉京參展的“長安畫派”6位先賢的代表作及文獻資料,旨在以客觀、公允、多角度的方式展現“長安畫派”的歷史風貌與開拓之功;另一部分為生活創作在絲路起點、古城西安的當代長安畫壇代表性畫家的作品,希望呈現出在“長安畫派”藝術精神感召下,三秦大地國畫領域的新探索與新面貌。這樣既是對“長安畫派”文脈的一次梳理、致敬與回望,也是對“長安畫派”在新時代發展的一次整理、弘揚與展望。

此次展覽上,趙望雲、石魯、何海霞、方濟眾、康師堯、李梓盛長安畫派六位先賢的20幅代表作再度走進中國美術館,其中有趙望雲《北國風光》、石魯《東方欲曉》、何海霞《黃河禹門口》等名作,這些畫作題材以山水、人物為主,兼及花鳥;作品多描繪西北,特別是陝西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充滿對質樸民眾的關照情懷,將藝術與國家、社會的命運相連,在傳統文脈中探索水墨的當代特性。

這是一個重視文脈、重視歷史的時代,自覺回頭研究“長安畫派”文脈、研究中國文化的傳統和中國文化歷史之間的關係,不光是筆墨之間的關係,它和人文修養、人格氣質,和黃土高原大地上的乳汁交匯成新的營養的時候,血脈很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曦林在畫展研討會上重申了回望“長安畫派”的積極意義。而西安理論家程徵則詳細闡釋了“長安畫派”的成因。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1956年趙望雲(右一)與石魯(左二)等在埃及寫生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20世紀80年代方濟眾和黃胄等人看望石魯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1979年,何海霞(左一)與石魯(左二)等人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長安畫派形成於20世紀50到60年代,但是它的奠基活動要追溯到1942年,因為1942年來了一位創新派畫家,趙望雲先生,他是河北人,後來到西安定居,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位是1945年來到西安的康師堯先生,河南人。第三位是1946年到西安的方濟眾先生,拜趙望雲為師,他是漢中人。1949年,石魯隨著解放大軍到了西安。最晚一位是1950年,何海霞,北京人。

六位先生不是長安人,但是聚到一個城市,後來他們怎麼成為一個藝術群體的?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個新的美術家平臺,美術家協會跟此有直接關係。這六位畫家來自兩個方面,一部分來自於國統區,兩位來自解放區。1949年1月,趙望雲和石魯這兩位代表性人物到北京出席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且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協會執行委員,地方分支機構也成立,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安分會成立。當時不叫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開始是西北分會,後來變成西安分會,後來變成陝西美協。從此以後趙望雲和石魯分別以主席和副主席的身份,在50年代負責領導組織陝西美協的工作,當時他們在學術上也有不少的影響。

1960年,他們成立了國畫研究室,這是醞釀和創作探索最火熱的時期,之後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理論主張,當時是長安畫派創新性的口號,針對性非常強。當時石魯有寫就文章闡釋此主張:“我室成員的創作成員活動,堅持現實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原則,深入反映我國偉大的時代,並在延續歷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國畫” 。

程徵先生認為他們六位聚首長安形成長安畫派,成因除了在於一些優秀畫家的聚合,還有三種大的文化脈絡造就。第一,根脈。趙望雲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思想,主張藝術走向民間藝術創新思想;第二,延安革命以後,文人藝術兩重文化關鍵因素的疊加體,是石魯為代表的創新派;第三,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是由張大千和何海霞帶來的。這三股力量組合非常好。 但長安畫派正在蓬勃發展的時候中途夭折,這令人惋惜。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1974年秋,李梓盛在佳縣城望

黃河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李梓盛和王朝聞同志1975年9月來延旅行時合影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康師堯1984年在山西與張仃在一起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康師堯1959年與長安畫界同仁慶賀張寒杉先生誕辰八十週年合影

理解長安畫派的價值,應該把它放在20世紀文化中來考察,在長安畫派的形成過程中間至少有三個節點需要我們注意。西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屈健長期研究“長安畫派”,他認為這三個成因很重要:“第一,最後的西安文化運動所倡導的人生和藝術的思考。第二從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最後,建國以後新國畫運動,作為長安畫派最直接的產生的過程中間起作用的節點。長安畫派從1961年10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之後,逐漸得到了社會上的承認,甚至於後來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形成它的影響。我們對它的認識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逐漸循序漸進的過程。”

今天回望長安畫派創作的輝煌同時,正在創造一個新的中國畫的創作主體,中國美術報執行總編王平認為:“絲路起點 回望長安”畫展自覺站在筆墨基礎上的新群體,大膽探索、革新,並且形成了一人一品的地域性特徵。可以從中看到長安畫派的繼承者們,比如像楊曉陽、王西京、王犇等人,有創造中國畫水性的表達,王保安對於肅穆的探索。另外還有一些先生對於中國畫的線性表現的探索。還有追求一些墨色結合的探索如張立柱和陳國勇,還有萬鼎的潑墨;還有對於拙趣跟審醜的作品,也有追求當代水墨的探索,還有像張之光等從文人畫的角度出發探索,這是獨特的一些感受。

西安的中國畫壇對比今天中國畫壇現代探索來說是非常好的樣本,呈現了多樣性,提供非常豐富性的中國畫轉型的探索樣本。

回望“長安畫派”時代,是致敬與緬懷,更是繼承與發揚。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長安畫派文獻資料

梳理 長安畫派的歷史貢獻

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石魯先生用是卓越的理論建樹和長安畫派設計者的形象,引導西安美學研究室的創作,使得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嶄新的面貌在中國畫壇脫穎而出,引入了一個新的層次。當代的中國畫史之中,長安畫派是現代轉型的課題,從實踐和理論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經驗。

這裡包括了幾點,第一是時代特色、民族特色有機融合,在繪畫中間體現出來一種美術只有為人民服務才有前後的一個主導思想,藝術伸向傳統、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以及思路所倡導的有意識、有計劃、有措施,集思廣益、互相影響,個性與共性相結合的創作的實踐方法;第二點,黃土高原繪畫題材的發掘與開拓,是長安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能夠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的原因。對西北畫風和表現絲綢之路人文風情的表現和開拓方面,趙望雲先生從1942年到1962年之間去了四次西部,這是非常重要的題材的開拓;第三點,對傳統創作的創新和對現代筆墨探索,石魯以他非常高超的理論建樹提出了寫神的主張,同時他把筆墨視為藝術思想之靈魂,另外他講到了中國畫筆墨作為造型條件是有別於西方的素描,特別講到國畫的基礎簡單來說是書畫同源,中國畫必須以中國特有的筆法來表現。同時,石魯還講到美術的問題,他說美術不是權術不是魔術,美術家不能搞騙術,這些在當代來看非常有預見性。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趙望雲 《北國風光》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石魯 《東方欲曉》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何海霞黃河禹門口》

屈健認為:長安畫派以描述西北地緣性的人文風貌為特點,將新時代革命浪漫主義思想和陽剛雄偉的美學思想結合在一起,對中國傳統筆墨進行了大膽的革新與嘗試,將革命時代的現實特徵和藝術家的人生理想結合,展現了黃土高原的文化積澱和情懷。

理論家張渝作為“長安畫派”的研究者之一,認為唐宋以後,在“長安畫派”奠基人趙望雲20世紀40年代定居西安之前,西部人文自然,無論是從繪畫題材還是語言表現方面,都幾乎沒有進入藝術家的視域。但在“長安畫派”之後,關於西部人文自然的表現日益增多以致最終形成“西北風”。也是在這個維度上,我們發現“長安畫派”的崛起,不僅僅是在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凸顯或新增加了一個地域畫派,而是以地域畫派的形態標識了中國畫在20世紀中國的崛起。

他表示:當我們回望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格局時,教科書意義上的劃分基本如下:傳統延續型:代表人物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調和中西或引西開中型: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徐悲鴻、蔣兆和等。現代藝術型:代表人物林風眠、趙無極、趙春翔、吳冠中、朱德群等。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方濟眾 三邊塞上風光 1984年 197×68cm 中國美術館藏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康師堯國畫梨花 1976年 44.5×96 中國美術館藏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李梓盛國畫工棚月夜 1964年 112.5×67.6cm 中國美術館藏

這三種類型或說道路劃分,不能說不正確。但嚴格意義上說,其正確性只適用於20世紀上半期。因為,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到了1961年,“長安畫派”崛起後,20世紀中國繪畫史的發展呈現出了“3+1”的模式:即在已有的傳統延續、引西開中、現代藝術等發展範式上,多了一條以“長安畫派”為標識的“走向民間”、開掘西北人文與自然的藝術道路。這條道路引發20世紀中國繪畫史最重大的變革是藝術家們關於西部人文自然的表現佔據了20世紀後半期中國畫的半壁江山。

“我覺得畫家有三種。第一,在傳統的繪畫作品當中,包括長安畫派這些作品,能感受到筆墨美,有悟性;第二種能力是在生活中能夠發現自然美,通過傳統筆墨美的啟示發現自然美;最後是更重要的直接原因,在前面兩者的基礎上,有筆墨美的感受、自然美的發現,要進入他的胸中,胸中自有丘壑,醞釀出藝術美,在心靈美中脫穎而出,有無窮的創造力。”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徐步認為長安畫派就是三種能力達到統一、達到一種高度的表現,所以,會帶來更大的震撼。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絲路起點 回望長安”展覽現場

啟示 青年畫家應從長安畫派學習什麼?

長安畫派的先生們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使命,成為了歷史。但長安畫派的精神卻用在,並一直在指引和啟發著當下的創作者們。誠如原中國美術館館長楊力州先生所說:此次展覽組織者和主辦方在文脈上是清楚的,主題也很清楚,是要讓西安畫院的年輕畫家沿著長安畫派前輩的開創道路前進,作品選擇得也挺好,看了以後覺得很振奮。但是同時也提出,相比長安畫派老先生們,繼承者們的呈現還是“有些弱”?這更需要後來者從中學習。

青年畫家應該從長安畫派中學習什麼,這是在研究與致敬之後,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西安美院趙農教授剛出版完成方濟眾研究一書,對於新生代如何繼承學習長安畫派很有感觸,他表示研究或者推進長安畫派新生代的成長,是我們要做的工作。我們都是學院派畢業的,學了西方的美學主義等觀念,當然我們可以把它深入生活表現主旋律,但是內裡所產生的內涵修養是不夠的。中國畫的內涵還是要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畫的老生常談筆墨的書法功夫,怎樣提升創作的意境仍然需要深度思考。

安畫派一直處於六七十年代的語境,在這個語境下產生很特殊的歷史現象,同時又是幾百年來長安地區長安畫派的高峰,陝美博收藏研究部主任白林坡博士認為“它和別的畫派作比較的認知,沒有建立起來。希望以後的研究,不應該是泛泛的,有一些東西需要固定。有些需要來打破?做重新梳理和新資料整理挖掘等;另外,需要做一些編年的工作,畫家有很多的個人照片、日記、手稿、作品,書信等等,可以建立一個很大的數據庫。長安畫派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下一步解決。”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長安畫壇展覽現場

西安美術館策展人南陽子則更重視長安畫派的當代意義以及對青年畫家的啟發和影響。他表示:長安畫派沒有誕生之前中國畫經歷了兩條道路,一條道路是古為今用,第二洋為中用。長安畫派讓中國繪畫藝術走向了直面生活的第三條道路,但第三條道路被忽視了,少有人談”。

在第三條道路直面生活之後,當下的藝術家思考什麼?當下受古典和傳統影響的青年畫家很多,可是長安畫派開拓時代的先鋒性卻被忽視,當下守殘缺的創作理念和古典繪畫的情結還是比較重的,無法將繪畫參與到當下的現實生活,表達和表現不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徵和主流思考,要學習長安畫派走出對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束縛。

中國畫本體創作在當代怎麼激活,長安畫派已經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我們現在需要更好地去認識。客觀來講,一旦擺脫了外來造型審美的束縛,我們還能不能回到中國畫的本體創作理論,事實證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都不能完美地表達。我們發現唐宋山水畫的畫法也表現了生活。對於青年藝術家來說,如果通過挖掘傳統筆墨,在傳統的筆墨語言體系,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嘗試介入今天的繪畫。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的綜合修養和審美訓練可能要讓步于思想的銳利,產生強有力的自我變革。

陝西畫壇需要激盪,在中國畫的第三條道路上重建新的繪畫意識和觀念,只有破解舊的藝術神話開闢新的道路,瓦解解散固有的模式,才能有新的思路。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結束語:長安畫派在中國畫從古典向現代轉型中承擔了時代使命,並且通過天才的創作和理論成為畫壇傳奇。今天西北風再次在京城吹起,誠如西安中國畫院王犇院長所言:我們回望先輩的榮光,不應是大師已去的傷感,而是激勵和整裝後的再出發,傳承發揚長安畫派的精神,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行動,需要落實到具體的事、具體的人、具體的畫。當下的陝西畫壇正踐行和擔當著這樣的行動。

半个世纪之后 青年画家应该从“长安画派”学习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