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一個展覽,如何激活傳統工藝美術「活力」?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首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開幕式合影

中國陶瓷、絲綢是千年東方文明的代名詞。新中國成立以後,手工藝和工匠得到了極大重視,傳統工藝板塊被系統地納入到高等教育體系中。如今每年多類別的工藝美術展覽,也反映出了當下社會對傳統工藝的關注程度。

但傳統工藝與信息工業時代結合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了新的問題,“目前工藝美術停留在低水平的複製上,尚未在工藝多樣性、高質量作品設計、有序傳承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提到。同時他認為,需要儲備培養中國新型知識型、創新型人才,來激活傳統工藝美術的活力。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首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開幕式現場

該如何反思和提高傳統工藝美術“活力”?在此基礎上,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術委員會發起的,以“傳統工藝的活力”為主題的“首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於8月20日在上海龍現代藝術中心啟幕。

展品徵集之初以高校手工藝創作群體為主要對象,共收到有效稿件2191件。經初評、複評後最終呈現8個板塊260件(套)作品,其中玻璃39件,金屬39件,纖維30件,漆器42件,首飾38件,織繡5件,編織12件,雕刻55件。

【如何激活傳統工藝?】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展廳現場

過去工藝被誤解為“雕蟲小技”,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工藝美術都與百姓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委會主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認為,所謂現代工藝,是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和衍生,它需要堅持手工的溫度與情感,也需要積極探索融入新材料、融合新技藝、發掘新題材,從工藝設計的視角,拓展了傳統工藝的傳承價值,更好的服務於當前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國歷史上曾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工藝,但當代社會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中,象徵自己文化符號的傳統工藝被逐漸丟失。“所以展覽的發起,意在倡導現代工藝設計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傳統匠人精神,積極面向當代生活開展工藝設計,強調創作者要深入體驗生活,讓工藝美術作品反映生活、迴歸生活、引領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也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潘魯生介紹向雅昌藝術網介紹本次展覽時說道。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展廳現場

激活工藝美術“活力”的最大因素,毋庸置疑是作品。馮遠表示:“中國傳統工藝的發展,不是破壞自然,而是恢復自然循環,利用資源。”本次展出的作品均符合材料、工藝、應用三個要素,大部分作品綠色環保的應用廢舊材料輪胎、線路板、廢鐵皮等,將傳統工藝恰當地融合現代設計,化腐朽為神奇,為未來工藝美術開拓了思路。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展廳現場

從展覽整體藝術家分佈上,參展人群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部分為院校學生、教師,另一部分是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從業人員。而經初步統計,最終入選展覽的作品中有208件(套)來自70餘所高校,佔作品總量的80%。在這組數據下,可以看出手工業傳承方式和表達正發生著的變化。

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均成立了手工藝(設計)學院,也有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這樣的專業特色院校,傳統工藝的傳承從代代相傳到學院式教育傳承。在課程教育中,很多年輕設計師開始介入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利用當代創作手法,甚至後現代街頭藝術的創新,激活傳統工藝與生活當代社會結合的活力,讓傳統工藝美術的表現方式發生了改變。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參展作品

在本次展覽中的作品,除了實用性的玻璃、金屬、纖維、漆器作品,也能看到結合了傳統工藝材料,而反映社會現象的一批作品。如馮遠所言,展覽是對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手工藝創作研究成果的一次檢閱。

作為本次東道主,上海美術學院有21件(套)作品入圍。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認為,208件(套)作品以70所院校的比例進行分佈,分攤到各個院校的數量鳳毛麟角,這樣的展覽契機可以成為推進教學的動力。也“希望上海能夠引進一些真正對傳統工藝有理解、有挖掘、有原創的作品,去影響和推進上海的文創產業。”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參展作品

另外,展覽開幕當天也舉行了主題為“傳統工藝振興與創造活力”的學術研討會。以“傳統工藝與文創產業”和“鄉村振興與傳統工藝”兩個部分,探討傳統工藝在當代繼承與創新,研究傳統造物與新興產業形態、當前文化生態、社會生活的融匯關係,試圖激活和喚醒工藝美術的新發展點。

“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術委員會品牌展覽,計劃每兩年舉辦一次。展覽在關注鄉村手工藝、城市手工藝、行業手工藝、高校手工藝以及現在互聯網手工藝變化的同時,也注重流動性、跨界性、時尚性等時代新要素。

潘魯生透露,“未來以高校為動力,再引進更多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家,擴大工藝美術創作領域。另外,還將策劃專題展,展示推動單個門類。”

【傳統工藝該如何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參展作品

“鄉村振興”、“傳統工藝振興”已納入國家文化大發展規劃之中。面對兩者之間振興的關係,潘魯生提出:“我們骨子裡的文化種子本身和鄉村分不開,傳統工藝振興是鄉村振興落地實施的重要內容載體,鄉村振興為傳統工藝振興拓展了發展空間。十年前,我們通過‘手藝農村’的課題調研已經證明,發展以手藝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產業,在保護鄉村自然生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就業和改善鄉村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貧困地區往往是傳統工藝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並且工藝與人們生活緊密結合。呱呱墜地時母親或外婆親手縫製的虎頭鞋、滿月時親友鄰里的“百家衣”、年節窗欞上紅火靈透的窗花、出嫁成家時的“十里紅妝”,小到營造氣氛而貼的財神、灶王爺等,都是工藝創造的產物。

而馮遠也認為,在鄉村振興中,傳統工藝是一個基礎,通過激活傳統工藝,將“邊緣區域變身為文化遺產的核心區域”。

在傳承和重視傳統工藝時,最重要的問題是教育普及。潘魯生提出,近期組織編撰的中學有關工藝與設計的教材中,工藝美術第一課便介紹中國的歷史和工藝的同步發展歷程,以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石器、陶器、青銅在千年前如何被製造。他認為,傳承工藝美術最重要的是教育,從這個基礎上再談傳統工藝振興的價值和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現在工業信息時代給傳統工藝帶來的影響,在潘魯生看來,手工匠作和信息時代的發展,應該是互補的,“手工的價值不在於量有多少,而在於質有多好,通過現代工藝設計與信息媒介將文化品牌塑造起來、傳播出去。”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參展作品

潘魯生強調,“引領生活不是一句空話”。引領大眾審美和生活品質,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結合的重要表現,“通過這樣一個展覽創造一種生活態度和美學體驗,把引領生活的價值導向通過這個展覽傳播出去。”

以奢侈品為例,在購買產品時你也許忽視了其背後文化價值,僅瞭解產品表面價格。但諸多奢侈品大牌的背後都蘊含手工文化價值,傳統的編制、陶瓷、首飾等工藝融入現代設計中成為消費品。

所以傳統工藝振興是個系統工程,應遵循“保護、傳承、創新、衍生”四項原則。首先工藝美術的種子需要培育,當種子成為具有唯一性、原創性和典型性的“莊稼”供你使用後,再利用秸稈去延伸,而作品的延伸就是產品。因此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結合,轉換成市場產品的過程需要循循漸進。

據悉,本次在上海龍現代藝術中心的展覽將持續至9月20日。

雅昌专稿|一个展览,如何激活传统工艺美术“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