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民国时代,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他们学贯中西,渴望用笔杆子唤醒一代人,救世于苦难。他们单纯,他们学做学问,他们也学做人,他们渴望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改变不了历史长河既定的方向,他们只求为当下的青年学子带来精神上的振奋,使他们不至于被国仇家恨压弯了腰。

细数民国翻译那代人,且听鄙人慢慢道来。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都说民国有四大最美情书,一本是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从文家书》,一本是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朱湘的《海外寄霓君》,以及徐志摩的《爱眉札记》。但,其实不然,我们仔细研读不难发现:沈从文在面对张兆和的时候不过是个深情无措的稚子;鲁迅和许广平的相处时,多是温情别扭的硬汉;而朱湘不过是个委屈的书生形象,至于徐志摩,姑且称他为自以为是的小白脸。所以,要论情书的造诣,以及对感情的深沉,怕是无人能比肩翻译大家朱生豪。

朱生豪,很多人陌生,但其实我们看了不少他翻译的书籍,市面上大多莎士比亚文集都是这位翻译大家早年翻译的,只可惜他穷尽有生之年,也没能译完所有莎翁的作品,他躺在病床上含恨离开人间时,不过32岁。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朱生豪是很有名的才子,在当时就读的杭州之江大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都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当时的“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在朱生豪年少的时候,父母接连去世,而他作为家里的大哥,必须要扛起一个家,所以这个孤独的少年过早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所以,虽说朱生豪很有才华,是个人人夸赞的大才子,但是,这位才子却是个极为木讷寡言之人,性格十分孤僻。

这也就是任你想破脑袋都想不出,他会写出“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这样让人脸红心跳的情话的原因了。

讲到这,就不免讲一下,这位女主角了,宋清如。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朱生豪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也就是他后来的女友和妻子。

宋清如本是一户大户人家的小姐,家境优渥,形容美丽,好巧不巧的是,这位姑娘同样在之江大学念书,更加巧合的是,因为喜欢写诗,她也加入了之江诗社。

他俩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之江诗社的诗社活动中。因为知道诗社中有位大才子,青涩的宋清如是惴惴不安的拿着自己写的宝塔诗到了活动现场的。朱生豪看过了她写的诗,没有说话,但是几天之后,他就给宋清如写了信行为宋清如擅长写新诗,还附带了自己的新诗,请她指教。

两人互相欣赏,就这样,一来二去,他们的通信由拘谨客气,变为了自然亲切,感情也慢慢生根发芽了。而作为诗人的朱生豪,在爱情的滋润下,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说不完的情话,在宋清如面前蹦了出来。

有人说:若世间的情话有十斗,那朱生豪一人,便可独占八斗。

他们在校园里共同度过了只有一年的时光。他先于她大学毕业,此后十年,聚少离多。临别时她送给他一支笔,就是用这支笔,朱生豪翻译了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集》,给她写了540多封情书。

以下为一些情书摘抄: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1.你不懂写信的艺术,像“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这种句子,怎么可以放在信的开头地方呢? 你试想一想,要是我这信偶尔被别人在旁边偷看见了,开头第一句便是这样的话,我要不要难为情?理该是放在中段才是。

2.回答我几个问题: 1、我与小猫哪个好?2 、我与宋清如哪个好? 3、我与一切哪个好? 如果你回答我比小猫比宋清如比一切好,那么我以后将不写信给你。

3.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这两天我很快活,而且骄傲。 你这人,有点太不可怕。尤其是,一点也不莫名其妙。

4.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5.阿姐: 不许你再叫我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中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6.我不很快乐,因为你不很爱我。但所谓不很快乐者,并不等于不快乐,正如不很爱我不等于不爱我一样。

7.每天每天你让别人看见你,我却看不见你,这是全然没有理由的。

8.今天宋清如仍旧不给信我,我很怨,但是不想骂她,因为没有骂她的理由。 今天中午气得吃了三碗,肚子胀得很,放了工还要去狠狠吃东西,谁教宋清如不给信我?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1933年7月,朱生豪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头几年工作是参与编撰《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合同。很快,他便翻译好了第一部译作《暴风雨》,之后又先后译出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纵观朱生豪的一生,他似乎是跟莎翁的作品杠上了一样。

朱生豪的弟弟朱文振在《朱生豪译莎士比亚侧记》中说:“我认为他决心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其他原因之外,在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的压力之下,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大概也是主要动力。”

朱生豪写信给宋清如,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先献给她的礼物。

那个时候,朱生豪一边翻译,一边上班,花了两年的时间,他翻译完了第一部分9种喜剧。他准备再花两年时间将《莎士比亚全集》全部译完。

可是,世事难料,八一三的炮火轰炸了闸北,也毁了他所有的心血,他只能从头开始,重新翻译。谁知四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闯进了租界,他丢失了工作,也丢失了重新译作的稿件。

事业失意之时,幸好感情上得到了宋清如的回应。1942年,两人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在上海举行了婚礼。据说婚礼极为简单,一张榉木帐桌,一把旧式靠椅,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钢笔和一套莎翁全集、两本辞典,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在婚礼上,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新婚燕尔的朱生豪夫妇题下八个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婚后,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宋清如负责柴米油盐。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的戏剧。朱生豪开始第三次译莎,他用仅有的两本工具书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随后,他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健康日衰,但他仍然握笔不辍,又接着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悲剧、杂剧,以及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

1944年,朱生豪带病翻译《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序》,编《莎翁年谱》。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到12月病情日益严重,终在1944年12月26日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民国翻译家|“情话大师”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朱生豪去世后,宋清如几乎要随之而去,幸亏得人相劝:孩子还小,你无论如何,都要将他们养大成人。

完成朱生豪的遗愿成了宋清如活下去的动力,她一个人带大了嗷嗷待哺的小孩,一手整理了朱生豪的译作,使得这些著作能够流传于世。

朱生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也是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最多的人。他的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译文的质量和风格都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我们今天已经窥探不到先生当年的风貌,但是,总会有人记得他。因为,他带领太多人第一次走进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殿堂,他总会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至多活在人的心里,至少也活在他为之奋斗的莎翁文集里。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