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女婿鄭律成:他一個人寫下中朝兩國軍歌

重庆女婿郑律成:他一个人写下中朝两国军歌

△1939年,鄭律成在延安抗大教唱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朝鮮人民軍軍歌》的作者——著名作曲家鄭律成,原為朝鮮人,後加入中國籍,是出生於重慶巴南區的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的丈夫。作為1939年就加入中共的外籍革命者,他還寫過著名的《延安頌》。我們將用三期專欄,打望這位重慶女婿波瀾壯闊的傳奇生涯。

《延安頌》

鄭律成、丁雪松夫婦的獨生女兒、音樂家鄭小提是在延安窯洞誕生的“延河兒女”。她說:“我爸是1937年10月到的延安,比我媽早到兩個多月。我爸到延安之前,在南京就與冼星海結識了,大唱抗日救亡歌曲;還在上海克利諾娃聲樂館學習。克利諾娃原來是莫斯科大劇院的女中音歌唱家,1927年流亡上海,曾在上海國立音專聲樂系任教。”

丁雪松曾回憶說:“克利諾娃讚賞鄭律成的音樂天賦,認為他很有發展前途,說以他這樣的音樂素質,如能到意大利去深造,將來有可能成為‘東方的卡魯索(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克利諾娃知道律成經濟拮据,就對他說‘我決定不收你學費,如果有可能的話,你給我買一束鮮花就滿意了’。律成就每月一次或兩次買來鮮花,把它輕輕放在教授的鋼琴上面。”

所以,24歲的鄭律成到延安半年,就寫出了一代名曲《延安頌》。鄭小提說:“我爸到延安去的時候,揹著一把小提琴、一把曼陀鈴,兩本世界名曲集,一本是《世界藝術歌曲選》,一本是《世界著名歌劇選》。”

延安年輕人多,沒什麼娛樂,大家就唱歌。鄭小提說:“我爸就琢磨,想寫一支歌來歌頌延安。有一天,他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滿天紅霞,輝映著寶塔,延河畔上,戰友們有的操練,有的三三兩兩漫步,此情此景,激發了他的靈感。他請文學系的莫耶為他寫歌詞,我爸譜成《延安頌》,和魯藝女高音歌唱家唐榮枚一起在延安中央大禮堂首唱。《延安頌》是父親的心聲,也是那一代愛國青年的心聲,很多人就是唱著這首歌奔赴延安。”

瀋陽音樂學院教授、音樂評論家王靄林說:“延安是革命聖地,當時延安生產的作品都是具有民族性的,《東方紅》、《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等,它說明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正是在那時,誕生了《延安頌》。《延安頌》現在聽起來也是非常西洋化的,許多青年唱著《延安頌》奔向延安,通過《延安頌》使延安成為一個浪漫的、理想的、美麗的、令人嚮往的地方。如果不是鄭律成的‘延安頌’,而是其他作曲家的‘延安頌’,那麼情況也許就不一樣了。”

軍歌

哈爾濱市道里區友誼路233號“人民音樂家鄭律成紀念館”內的藏品,有一把日本軍刀。鄭小提說:“1939年黃土嶺一戰,八路軍楊成武將軍殲滅了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秀,這把軍刀是死在阿部邊上一個大佐的佩刀,被王震將軍收留,王震將軍又把它送給我爸,後來我爸又把它送給了老朋友黃河,最後黃河的子女無償把它捐給了紀念館”。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血統或版本系統,幾經流變。最初源頭是1939年10月鄭律成和延安詩人公木合作的《八路軍大合唱》。“我爸和公木叔叔當時受了《黃河大合唱》的鼓舞,就合作創作了一個聲樂套曲《八路軍大合唱》,裡面《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特別流行。公木叔叔說過:當時沒有鋼琴,連手風琴也沒有,我爸爸作曲,只是搖頭晃腦地哼著,打著手勢,有時還繞著屋當中擺的一張白木茬桌子踏步轉悠……”

1940年代,《八路軍進行曲》改名《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略有改動;1951年改名《人民解放軍軍歌》;1953年改名《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65年改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鄭小提說:“我爸的老戰友和一些專業評論家都說,我父親寫歌的時候,八路軍那時還是小部隊分散作戰時期,而作曲家卻寫出了人民軍隊叱吒風雲、摧枯拉朽的大兵團氣勢,作曲家的胸懷該是多麼廣闊、宏偉!”

1946年,42歲的鄭律成帶夫人回到了朝鮮,出任朝鮮保安隊(朝鮮人民軍前身)俱樂部部長(相當於中國軍隊文化部部長),寫了朝鮮人民軍軍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成為兩國軍歌的作者,世所罕見。

愛情

1938年春天,鄭律成和丁雪松在延安相識。鄭小提說:我媽當時在抗大當第四期女生隊隊長。我爸經常到女生隊輔導唱歌,就經常有接觸。每當抗大開會時,好幾千人一起唱歌,我爸在臺上指揮,英姿勃發。他的聲音特別宏亮,但是,他唱中國歌曲時咬字不太清楚。他愛唱外文歌。但是,給我媽媽印象最深的是,他經常在各種場合,彈著曼陀鈴演唱他自己譜寫的《延安頌》。

大約是1938年秋天,鄭律成開始向丁雪松表白。丁雪松回憶錄記載了律成當時的“撩妹”套路:“他叫我‘小鬼女軍官’,主動借給我《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等,我們一起交流讀書心得。他說我的聲音不錯,屬於女中音,他要教我唱歌。除了教我唱許多革命歌曲之外,還教我唱朝鮮民歌,後來我也能夠用朝鮮語唱《阿里郎》等民歌。”

1941年,律成27歲,雪松23歲,鄭小提說:“1941年年底,我爸媽終於結婚了,婚禮是在橋兒溝魯藝舉辦的,當時我爸在魯藝擔任聲樂教員。周揚是他們的證婚人,武亭、羅瑞卿都來參加了。其中,武亭是全程走過長征的朝鮮人之一,解放軍炮兵創始人。”

文/圖翻拍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馬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