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稅改刺激經濟:中國向左,美國向右

近日,財政部網站公佈了最新的稅收數據,今年1-7月份,我國稅收收入107709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前四大稅收項目情況如下:

  • 國內增值稅38902億元,同比增長14.9%;
  • 國內消費稅7773億元,同比增長16.2%;
  • 企業所得稅29197億元,同比增長13.4%;
  • 個人所得稅9225億元,同比增長20.6%。

數據一出,眾人為之咋舌:說好的減稅呢,難道我們減了個假稅?還是說,根據拉弗曲線,我們的減稅已經見效了,稅率越降低,稅收反而越增長?

用稅改刺激經濟:中國向左,美國向右

| 上半年稅務部門共組織稅收收入(已扣減出口退稅)81607億元,同比增長15.3%。

“拉弗曲線”的提出者是美國供給學派經濟學家拉弗教授,作為里根總統的經濟顧問,拉弗教授為里根政府的大減稅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拉弗曲線”的基本含義是,稅收並不是隨著稅率的增高在增高,當稅率高過一定點後,稅收的總額不僅不會增加,反而還會下降。因為決定稅收的因素,不僅要看稅率的高低,還要看課稅的基礎即經濟主體收入的大小。過高的稅率會削弱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積極性,因為稅率過高,企業只有微利甚至無利,企業家便會心灰意冷,紛紛縮減生產,使企業收入降低,從而削減了課稅的基礎,使稅源萎縮,最終導致稅收總額的減少。當稅收達到100%時,無人願意投資和工作,政府稅收也將降為零。

根據“拉弗曲線”,當我們的稅率高過一定點後,降低稅率不僅不會造成稅收減少,反而會因為促進了經濟增長而導致總稅收的增加。

那我們現在的稅收增長與減稅是這樣的因果關係嗎?

無論是從經濟數據表現上,還是從蔣錫培、曹德旺、宗慶後等知名實業派企業家的呼聲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經濟數據表現上,一方面,本屆政府在千方百計研究降低企業稅費。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有33次議題涉及“減稅降費”。

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增值稅改革的措施,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稅負。

會議指出,過去五年通過實施營改增累計減稅2.1萬億元。為進一步支持製造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持續為市場主體減負,會議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

但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宏觀數據不容樂觀。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比增速近年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今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55798億元,同比增長5.5%,而去年同一時期,這個增速是8.3%。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更是降低了近7%,統計局官網上公佈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是36337.5億元,2018年上半年是33882.1億元。

為什麼一方面我們五年累計減稅2.1萬億,另一方面企業家的投資熱情下降、企業利潤在減少呢?

為什麼企業家的投資熱情下降、企業利潤在減少,但是稅收收入還是以兩倍於GDP增速的速度在增加呢?

是鼎鼎大名的“拉弗曲線”錯了嗎?還是我們走出了獨特的經濟規律?

然而並沒有。

用稅改刺激經濟:中國向左,美國向右

“拉弗曲線”作為一個經濟學模型,有一個隱含的假設在裡面:政府對納稅主體的應稅額進行了充分徵收。

在充分徵稅的情況下,降稅率就是降稅負,從而激活企業活力,但是在企業普遍存在偷稅漏稅、政府稅務部門由於各種侷限未能實現充分徵稅的情況下,稅率下降與社會整體稅負增加並不矛盾。

一方面,稅率在降低,但另一方面,稅務部門的徵稅能力在加強,以前灰色地帶那些偷稅漏稅的企業紛紛變成了納稅主體,稅基在增加,而且是大幅增加,所以稅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長的背後除了企業家和勞動者的功勞之外,還有稅務人員的汗水呢。

但人的能力是有邊界的,在經濟利益面前,也是存在道德風險的,監守自盜、內外勾結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績效考核、為了又快又多的徵稅,我們的稅務總局又祭出了高招:金稅三期——稅務局的大數據評估及雲計算平臺。

2016年5月1日,我國全面營改增,主體稅種從營業稅改成了增值稅,開始實行以專用發票為主要扣稅憑證的增值稅徵管制度。而“金稅三期”就是在“以票控稅”的指導思想下建設的充分徵稅的徵管工具。把全國所有發票信息統一到“金三”系統中,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票的軌跡監控所有企業的業務往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虛開發票等手段偷逃國家稅款。

既然叫“三期”,之前肯定還有“一期”和“二期”。

1994年,稅務總局推行金稅一期,包括增值稅交叉稽核和增值稅防偽稅控兩個子系統,在全國50個試點上線,通過人工採集納稅人的發票信息,再由計算機對比發現問題。但由於手工採集數據錯誤率太高,金稅一期慘遭停用。

2001年,吸取一期教訓,金稅二期實現了發票數據的自動採集,於此同時增加稅種,把海關增值稅完稅憑證納入管理,並將上述功能推廣至全國使用。

在經歷了金稅一期、二期(地稅未完全覆蓋)後,2013年,“金三”誕生,經過在廣東、山東、河南、山西、內蒙古、重慶6個省(市)級國地稅局試點後,終於在2016年完成全部推廣工作後開始實施。

有了全國聯網的金稅三期,稅務部門再也不怕完不成KPI了。

金稅三期大數據會從如下幾個維度進行檢驗並判斷出異常:企業的收入、成本、利潤、庫存、銀行賬戶和應納稅額等。

只要動態數據比對不對,稅負率偏低,系統會自動預警,你說你還敢偷稅漏稅嗎?

金稅三期如此強大到沒朋友,所以有關部門決定從明年1月1日起,把日漸虧空的企業社保也統一到稅務部門來徵收。

用稅改刺激經濟:中國向左,美國向右

徵管力度加強,我是贊成的,因為只有一視同仁,全部依法徵稅,才能讓過去那些依法照章納稅的“好企業”獲得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才不會讓那些偷稅漏稅、不給或少給員工上社保的“壞企業”獲得不合理不合法的競爭優勢,從而避免企業間“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

但加強徵管之後,稅率只降一點點筆者是不敢苟同的,畢竟經濟還在探底,房租和利息雙重壓迫下的實體企業經營還很困難,需要降稅來對沖其他成本的上升。

稅收徵管力度加強了百倍,為什麼稅率只降了一點點呢?

說到底,是收稅人需要越來越多的稅收。

當前經濟面臨困難,去槓桿遭遇貿易戰,失業率在抬頭,怎麼辦?

7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我們又一次輕車熟路地選擇了政府進行基建投資帶動GDP和就業的老路。

7月26日,總理飛到拉薩貢嘎機場,直奔一個投資高達2700億元的超級工程——川藏鐵路施工現場;

7月31日,山西增列62項省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從原來的221項躍升至283項;

8月4日,浙江大灣區規劃出爐,宣佈今後5年交通總投資1萬億;

8月8日,湖北發佈“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涉及91個重大項目,總投資1.3萬億元;

8月16日,沉寂許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終於出手,發行第一期專項債券,面值約300多億元,用於土地儲備;

還有那一條條之前審批被凍結了一年多的城市地鐵項目紛紛獲批。

沒有財力,怎麼去借錢搞基建?沒有財力,怎麼去還息?更別提過去累計如山的政府債務了。

到2017年12月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16.47萬億,國債餘額約13.47萬億,總共政府債務餘額大概是29.95萬億。這是顯性的政府債務,還有很多隱性的政府債務,據估算,當前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應該在20-34.5萬億左右

政府債務如山,實體經濟就很難真的被降低稅負。

用稅改刺激經濟:中國向左,美國向右

所以特朗普政府在去年4月26日推出減稅力度史無前例的稅改方案時,人民日報立即發表批評文章《美國稅改,誰是贏家》,指責美國減稅實際上就是在挑起稅務戰,是沒有擔當的表現。我們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不會應戰。

美國政府債務難道不多嗎?顯然不是。同樣是債務如山,為什麼特朗普政府敢於史無前例地大幅度減稅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用稅改刺激經濟方面,兩者做出了背道而馳的選擇,中國選擇了“看得見的手”的力量,加強徵收,用更多的稅收來主導更多的政府基建,從而帶動相關產業、增加就業;美國選擇了“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大幅減稅、讓利於民,用減稅來吸引全球企業來美國投資,來增加就業、擴大稅源。

“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究竟誰的力量會更強呢?親愛的讀者,您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