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把庶出的永琰立爲太子,其實我也有我的苦衷!

說起中國的三大盛世,無非就是西漢的“漢武盛世”,唐朝的“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所謂的大盛世是指對內無嚴重的內鬥,對外火燒眉毛的外敵入侵,廟堂之高政治相對清明,江湖之遠人民都能吃飽飯沒有大的叛亂。

乾隆:把庶出的永琰立為太子,其實我也有我的苦衷!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物極必反,康乾盛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盛轉衰的標誌就是白蓮教的起義,而白蓮教起義就是在乾隆第15子永琰這開始的。永琰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及的嘉慶皇帝。嘉慶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說起嘉慶,非常的有意思。別的皇帝基本上都有些槽點,供人們茶餘飯後來消遣。但是嘉慶卻不一樣,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幾乎找不到關於嘉慶的槽點,這有點像《人民名義》中的李達康,太愛惜自己的羽翼了,但是嘉慶卻沒有李達康的那種魄力。

乾隆:把庶出的永琰立為太子,其實我也有我的苦衷!

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對嘉慶的評價幾乎都是正面的,這可能與他的反貪腐有關。人無完人,如果都是正面的評價幾乎不犯錯誤,這隻能說明嘉慶的無為平庸。那麼一代帝王乾隆為什麼還要將大清的江山傳給嘉慶呢,難道他不知道嘉慶的平庸麼?

這時,乾隆是有話要說的:我也有我的苦衷啊!

乾隆:把庶出的永琰立為太子,其實我也有我的苦衷!

永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個孩子,永琰的母親不是八旗之內的人,按照清朝祖宗的規矩,庶出的永琰,壓根兒連備選都不是。可是命運就是喜歡逆著乾隆的願望戲耍,等到永琰出世的時候,排在永琰前面的14個兄弟已經亡了一半多。乾隆只好一次次的把太子的要求降的越來越低,矬子裡面拔將軍。

乾隆:把庶出的永琰立為太子,其實我也有我的苦衷!

最後能繼承大清帝位的人選鎖定成了兩個,一個是十一阿哥永瑆,一個就是永琰。兩人雖是皇位的競爭者,但是兩人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性格。永琰聰明伶俐,對待事情有自己的態度和想法,而且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相比於自己的十一哥,永琰要黯淡許多,因為庶出的關係,自己特別的低調守規矩,做事情從不出格,對於乾隆的話更是言聽計從。

乾隆:把庶出的永琰立為太子,其實我也有我的苦衷!

乾隆在位時期,皇權高度集中,中晚期的時候更是聽不得半個不“字”。永琰的言聽計從十分符合乾隆的胃口,但是僅憑這一點不足以讓乾隆立他為太子。主要是乾隆揹負的東西太多了,守業比創業要難,就是因為考慮的東西太多,揹負的東西太重所致。

乾隆:把庶出的永琰立為太子,其實我也有我的苦衷!

康乾盛世,天朝上國,怎能毀在自己的手裡,如果毀在下一代君王的手裡也不行,畢竟下一代的君王也是自己選的,乾隆不想做大清的罪人。找一個按部就班規規矩矩守業的繼承人才是首選,至於才不才華的倒是其次,沒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