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爲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班尼路沒能逃過一個服裝大王進入電商時代的命運:關店、關廠、賣身。梁寧說到的拼多多上的機會,或許是最適合班尼路們的出路。但年邁的創始人們,或許連微信都不會用,只能在批發、加盟的傳統套路中,艱難求生。

文 | 梁爽

關於拼多多的討論,終於結束在梁寧老師的拷問中——拼多多正代表一種機會,為什麼不抓住他?

這個問題,讓一些人沉默,一些人後悔,還有一些人在沉默中後悔。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香港喜歡稱呼成功人士“大王”,凡是在行業做出成績的,就是“XX大王”。影視大王邵逸夫,造船大王王敏生、海沙大王霍英東、涼茶大王陳鴻道……一些行業就出現很多大王,比如紡織業,潘彬澤也算得上其中一個“王”。

潘彬澤的大王生涯是從順德起步的,如今順德最有名的,是小家電和廚子。1975年,26歲的潘彬澤順德創辦了德信針織廠,做起了針織面料生產,為成衣廠提供面料。廠子越做越大,公司開到了香港。

1992年,潘彬澤的德永佳集團在香港上市。

九十年代的香港的經濟和電影,都很旺盛。那時的港星和港片,為21世紀的微信公號們,撐起了無數個沒有選題的夜晚。

如果潘彬澤的德永佳,沒有因為業務發展,在1996年收購意大利品牌班尼路,作為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和紡織大王潘彬澤也不會在21世紀初有所交集。

1996年,班尼路在廣州天河城開了第一家門店。一個剛剛退租的鋪子,立馬轉入到班尼路手裡。阿里巴巴要3年後才成立,中國電商連影子都沒有,服裝業都靠著批發、加盟,做大做強。

當時,來自香港的佐丹奴、真維斯等品牌霸佔著國內休閒服飾市場。班尼路進入內地的時間,比他們都晚。

進入中國的第二年,就是亞洲金融危機,這個事情也被香港人拍成了電視劇《大時代》。從1996年到1998年,班尼路虧了1.3億元。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陳勉,在德永佳負責零售業務。從美國IT行業回來的陳勉,憑直覺加入了服裝行業。他給班尼路的定位是“物超所值”,大眾化設計、便宜的價錢、優良的素質、優質的服務。

一開始,設計外包給外國企業,班尼路在國內只做生產,重點在分銷網絡。陳勉給班尼路的國內擴張,規劃了兩條路:第一條路是和當地國營企業合營,比如廣州友誼、重慶大生、北京興宇、上海海文;第二條路是做加盟連鎖店。

到2001年,“亞洲零售一哥”佐丹奴在內地開出400家店,班尼路已經有637家。德永佳也不斷加大在內地的投資,發展物流、銷售網絡和工廠。

千禧年前出生的人,大多見過班尼路最風光的時候。全國各個城市的商圈都有兩三層樓的門店,掛著劉德華、王菲的代言廣告。

就是2006年,班尼路廣州第一家門店開出後的第十年,《瘋狂的石頭》上映。這部劉德華間接投資的電影,用300萬元投入,收入了2300萬票房。

黃渤在大銀幕上,說出那句逗笑所有觀眾的臺詞,“牌子,班尼路”。

那是班尼路作為“大王”的一次銀幕留影。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在僅有的幾次採訪中,有記者問過陳勉,班尼路的未來目標是什麼?陳勉說,“努力成為中國服裝零售行業的航空母艦”。

這艘航母,在當時除了有班尼路,還有生活幾何、純真傳說、I.P.Zone、 ebase,代言的明星從劉德華、王菲到F4,涵蓋所有當紅明星。

陳勉接受採訪後將近十年裡,班尼路也裡離這個目標越發接近。2012年,班尼路在全國有門店4044家。截至2016年8月底,優衣庫在全球門店數大約是1800家。

2005年進入中國後,優衣庫虧損了10年。現在每年“雙十一”,優衣庫都成為服裝品類第一名。這個排名上,有太平鳥、森馬,有韓都衣舍,還有張大奕、雪梨的網紅品牌,但已經沒有班尼路。

服裝行業開始進入高週轉、快速上新的時期。以前是淘品牌每週在淘寶上上新,現在各個大品牌們,每週都相約天貓上新。

但是無論是設計,還是渠道,班尼路都適應不了這樣的高速度。

這是進入電商時代後,常常聽見的“關店”故事。班尼路從四千多家門店,驟減到1000多家。香港僅存43家門店,上海留下54家門店,北京是56家,其餘的散落在各個城市裡。

母公司德永佳在2018年的年報裡報告說,製衣業務聯營公司收入減少57.6%至3.13億港元,淨利淨虧損300萬港元,下跌62.5%。現在,德永佳的主要業務之一,是紛至沓來的優衣庫代工訂單。

班尼路在內地的最後一家工廠,德永佳也關閉了。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梁寧在直播裡,談到拼多多的四個紅利之一,是低端供應鏈和低消人群的溢出。這些低消人群,可能散佈在三到十八線城市,也可能隱藏在一二線城市。這些隱藏在大城市的低消人群,是隱形貧困人口,是“M”型社會中間那個折角,是被摺疊的中間層。向上走,少點實力;向下滑,心有不甘。

他們的尷尬來自於,並沒有足夠合適的“分級消費”品牌。品牌的身後,都是適配的供應鏈。但低端供應鏈如何適配分級需求?陳年想做地攤貨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足夠做地攤貨的決心,凡客最終把地攤貨做成了文創周邊。

如何優雅地做一個地攤貨,是那些被轉型折磨的品牌,所缺少的生存覺悟。畢竟,接點訂單,也總能活下去。在有拼多多的時代,低端供應鏈飽受批評,多少因為姿態不好看。借別人高端品牌資源,做自己的低端買賣,不厚道……這並不是在說網易嚴選。

梁寧的發問,是對創業者,也是對轉型中的老品牌們。沒有向上的實力,缺少向下勇氣,在被摺疊的中間層裡,難免陷入夾縫求生的困境。

如果十幾年前有拼多多,班尼路或許不會是班尼路,只是拼多多上的一個供應鏈;但是如今有了拼多多,班尼路卻仍然還是班尼路,除了被動關店,和劉德華代言時期並沒有太多差別。

拼多多代表的市場,可能才是班尼路們的機會,向下生存的機會。

去年,鞋王百麗走完它的最後一步,退市。在發佈會上,CEO盛百椒說了一句話,“至今仍然不會開電腦,連微信都沒有,對市場的變化沒有作出很好的預判。”

這是中國大多數傳統企業,真實的困境。 T

班尼路的幸和不幸,都是因為錯過了拼多多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