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女人一定要嫁人吗?

不嫁人,你想上天吗?

是的,我就是想上天。

转眼,距离琳达说这句话已经五年。

五年时间,二十五岁的倔强姑娘,已经成长为优雅的三十岁女人。

依然没嫁人,但却上天了——总在天上飞。

五年时间,琳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了空姐,学好了英语,给家里建了新房。

再提起嫁人不嫁人的问题,琳达父亲不再那么激烈,倒是琳达自己产生了无限向往。

以前我是坚定的不婚者,以实现梦想为人生最大目标,而今,我却恨嫁,总担心自己嫁不出去。

为什么会这样?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图注:《圆桌派》三八特辑

琳达的这个问题,在《圆桌派》三八特辑上,得到了激烈的探讨: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42岁的老徐,大谈女人做自己和男人无关,结婚只为生孩子,结不结婚没关系。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青年女作家蒋方舟,却担心自己嫁不出。

一时间,人们纷纷对老徐投以赞赏的目光,而对蒋方舟投以鄙夷。

蒋方舟给新时代的女人抹了黑?

独立、果敢,这不是新时代女性应该有的特质。

婚姻不是不再是女人的宗教了吗?

将自己活在男人的期望里,那不是娜拉们的退步吗?

可是,四十多岁坚持不婚的老徐,就比二十几岁渴望婚姻的蒋方舟好?

01

女人越优秀,越不想嫁人

越来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即使不做武则天,也想做波伏娃。当然更多的是,出走后徘徊在婚姻之外的娜拉们。徘徊在婚姻外的大龄女性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徐静蕾式的女人

当女神的女性,各方面条件素质比较高,择偶标准也高,因此易被人说成眼高手低。但她们不为外界的标准所绑架,她们的自我要求高,没办法和任何人进入关系模式,不希望被婚姻绑架,也不会为婚姻困惑。

第二种是,逃避式的女人

这类女性对婚姻有恐惧,她们身边有婚姻失败的案例。父母失败的婚姻,或是周围朋友失败的婚姻,使她迟迟不敢进入婚姻。

第三种是,止损心理的女人

这类女性在婚姻中受过伤害,好不容易挣脱出来,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害怕受伤,不再进入婚姻状态。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身边越来越多女孩选择不结婚了。

这样的女孩儿可直,可弯,可男,可女,可柔软,可刚强,她们有个好听的名字——雌雄同体。

婚姻对于她们真是可有可无的。脱离婚姻,带给她们的不是恐惧,而是有滋有味的快感。但从女人内心整合的完整性来看,一个完整的女人应该是父性力量与母性力量兼备的。

伍尔夫说:“在我们每一个人当中都有两种力量在统辖着。正常而又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在这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

是的,我们的内心分为两部分,即男性的部分——阿尼姆斯,和女性的部分——阿尼玛。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阿尼玛;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刚毅的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

男性的部分,是父亲当年在我们心灵耕种的野性力量,即父亲的角色作用,比如,父亲的刚强和粗野,他和孩子玩,更多是刺激动作;而母亲的部分则是安抚的、轻微的、温柔的行动。这就是严父慈母,父亲适合白天带孩子野,母亲适合哄孩子睡觉。

这两个部分整合的比较好,则能同时拥有两部分的能力,可以进,可以退,可以攻,可以守。这样的女人,即使受伤,退下来依然有安全感,能自我照顾,或得到其他人的照顾。

然而,很多女性缺乏这两部分的整合能力,无论是进与退,还是攻与受,都很难进入到成年人的世界。

02

徐静蕾vs蒋方舟:装逼女神vs装傻少女

徐静蕾曾经是我成长路上的路标。如今一看,姑娘依然那么美,果真是不老女神。

虽然没有洛丽塔们的娇艳欲滴,但那种干净明朗的美,就如春天的风拂过满树的樱花,非常美丽。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徐静蕾的长相似乎永远停留在青春期,精力充沛,仍有青春期里对自我意识张扬的强烈欲望,所以她在视频里说,男性怎么看我,我根本就不关心他们,爱怎么看怎么看。

这样强大的女人,还有王菲。她们的强大足以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她们生活在自己的隔离世界里,为所欲为。但这个前提是——拥有无限强大的能力。比如,王菲可以唱歌,徐静蕾可以拍电影。她们靠自己的单向技能,就能覆盖其他个性方面不足。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但青春期尾巴上的蒋方舟,却觉得没有娇俏的颜值,没有细腰大长腿,她坦承自己着急结婚,在婚恋市场上被挑选,觉得自己不够性感,不够美是主要原因。

从女人的认同感方式,读懂爱她的方式

我的姐妹林儿姑娘明明长得美,文章也写得好,可她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配不上心中的男神。

而A姑娘,长相虽然不美,也没有特别擅长的特长,却安于婚姻,在婚姻里过得其乐融融。

为什么漂亮有才的姑娘总觉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为什么徐静蕾们会乐此不疲地追求自我?

婚姻对于她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 向内求认同,即自我认同:

姑娘们如果不能求得父母认同,就会转移注意力,徘徊在自我和非人的世界了。

比如艺术家沉溺于艺术,音乐家沉溺于音乐,写作者沉溺于写作,所有这些归根到底是,我们沉溺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把自己对父母的爱投入到非人的世界,向内寻求认同,因为这个内在世界可以为所欲为。

这样的人,具有超级高的自恋,归属于内向的人,比如在绘画里找自我的梵高,在写作里找快感的海明威。

内向的人,拥有极度的自我,他们不在乎外在的世界,也没有办法和外在的世界连接,只能无限探索内在世界的精彩,他们的痛苦在于无法和外在世界的连接。

  • 向外求认同,即关系认同: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有的姑娘活在男人眼光所构成的社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她。

比如蒋方舟。她是一个外向型的人,她需要不断建立关系,需要在关系中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她渴望自己充满魅力和能力,她期盼自己的生活能完美,能被所有人喜欢。

她用另一只眼睛观察自己,会惴惴不安,也会渐渐把自己父亲意识的部分内化到作为女人的自己。

这种心态下的蒋姑娘,即使已是闻名全国的美女作家,她依然会不自信,会觉得自己不美。这源自于她在婚姻市场上的受挫。蒋方舟出那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时,当问到想要经历什么沧桑的时候,蒋方舟说:“至少多谈几次恋爱吧。”

03

三种单身女人:气泡女神vs集小红花幼女vs受伤女人

我的孩子朵儿姑娘很喜欢吹泡泡,因为它们在阳光的折射下非常美。然而,再美的泡泡也持续不了几分钟,终究会破裂消失在空气里。

一个女人在某些才能方面再精进,她将自己刻画地再完美,也不过是珍藏在巴黎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她不主动连接外在世界,而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不断向内走,成为男人心目中美丽的气泡。

吹气泡型的人,习惯将自我藏在内在世界的深处,他们不会想到利用关系抵抗孤独和死亡,也不跟人建立深度关系,而是活在自己的光圈里。她们通过不断努力发展能力,覆盖自己的空虚感,一旦停下来,毁灭便诞生。

而另一类女人,她们就好比幼儿园的小姑娘,最大的成就感是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

蒋方舟们就是这样的小姑娘,她们缺乏对自我的认同,即使某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如果没有人夸赞她,她依然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我来给这些集小红花的姑娘们画像——

没办法通过向内寻找、认同自我来完成存在的认知;

需要不断跟人连接;

内心缺乏稳定性;

总会想办法满足他人的需要,关系总有破裂。

因为治疗她们的“药”不是自我,而是寄托于和别人的“关系维系”中。这样的寄托,注定挫败,难免空虚。比如,一个一生在做贤妻良母,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女人,当老公背叛她时,她的自我就变得一片狼藉和荒芜。

这是前两种典型女性。

第三种创伤型的女性,则是指前两种自恋的人、发展关系的人,她们在遇到创伤后,要么选择作茧自缚,要么选择更进一步放飞自我,而不再进入其他关系里。

其内因和前两种内因没有区别,只不过前两种的创伤没有在亲密关系中展现。

04

早熟vs晚熟?我要刚刚熟

有的父母爱孩子是有条件的,比如,你乖,你有才华,你有光环,所以我爱你。

而孩子也很聪明,她洞察到父母的心思,努力满足父母,同时也认知到:自己一旦没有才华,没有能力,父母的爱就会离她而去。

这样的孩子,为了讨好父母,就会飞速发展某个片面化能力,而对其他部分忽略不计。

比如,徐静蕾提到:

l 她有个严厉的父亲,穿衣打扮被他认为是耽误时间。小时候徐静蕾穿新衣服,只要被父亲发现就能连着数落好几天。

她记得父亲说她,“你是多读了几本书了吗?怎么就穿衣服这么积极?”

这也足以看出,徐静蕾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最初动力,来自于满足:父母的期望。

但往往父母看不到这一点,因为父母也缺乏这一部分认知。

l 比如,如果一个无能的父亲,他会要求孩子变得全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但现实情况是,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不到有力量的东西,她只能看到爸爸的无力感,也没有办法真正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所以只能假装有力量。

当父亲无法接受这部分,孩子就会固着这一点:假装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l 比如,一个女孩看到妈妈的强势和讨厌,她会被这个感觉所压抑,内心会痛恨讨厌强人所难的冲突关系,她内心就会有撕裂。

总之,无论是难以认同一个强大爸爸,还是不认同情绪化的妈妈。她渴望的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父母意向。

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只能是碎片式的存在,只能不断发展她的一部分,而她内心的另一部分会不断破坏自己,就如一个残疾人,一条腿健壮,另一条腿孱弱,跑起路来一瘸一拐。

这样的孩子,他们要么在某些部分不断成功,在某些部分不断失败,有些人会早熟,有些人会晚熟。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 蒋方舟的困惑——姑娘,你那么好,为什么要担心没人爱?

L是一个和蒋方舟一样焦虑的姑娘,她有极高的绘画天赋。然而,不管她怎么努力,她总得不到她中意的男人的爱,这让她觉得很挫败,因为这种挫败,她否定了她在画画上获得的所有成就,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深陷自卑。

L说,她压根就不知道要如何和男人们打交道,因为自小,不管愿意不愿意,她的所有精力都花在画画上。因为那样,会让父母开心。

但作为一个女孩,如何跟男性交往,如何进入正常的关系,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这部分的培养却缺失了。这样的女孩儿,往往以满足父母的需要为首要任务,而忽视内心自我的建设,比如林妙可。她的父母(客体)过度兴奋看待才华这部分,导致孩子过度压抑自己正常女孩的成长部分。

l 蒋方舟在之前的节目中曾经说自己是“谄媚性人格”。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孩子很多,五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表演“全套的春节晚会”,载歌载舞讨大人欢心。

成年以后,这类女孩就有面对青春期少女的困惑:我如何和男性相处?而这个部分本应该在成名时候完成,但因她把所有精力放在满足父母的需要上面而耽误了。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 徐静蕾的自恋——姑娘,寻找活着证明路上,你孤独吗?

徐静蕾也有这个问题,她的人生是试图发展自己做自己的父母的篇章。她生活在自己做自己父母的世界,这是一个完全自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是全能的,我是伟大的,我就是自己,我是完好无损的。她用这样的方式修复自己的创伤,而损失掉的是和别人连接的机会。

以上两类女人,要么过度追求自我,要么过度没有自我,导致她们和外面的世界冲突,不断纠缠。其实,这种不断纠缠,就是修复自己和父母关系的过程。

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么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要么过度看得起自己的父母,导致没办法和父母分化,从而没有自我发展空间,一直生活在困境中。

父母的关系太过蝉联,导致她们的成长一直停留在某个阶段,没有办法进入到成人的世界里,更没办法进入到婚姻。

05

小女生?大女王?我只想踏踏实实做个女人,行吗?

今年的三八节,朵儿爸过得比较困惑。

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绽放着女生节快乐、女神节快乐、女王节快乐,作为单核理工科男人,他大脑直接短路,说:你们女人就是事太多,好好的一个妇女节,也玩出这么多花样。

女人们正试图将妇女节变成女神节,女生节,女王节,这其实也是女人心理的折射。

徐静蕾vs蒋方舟:30岁以后,我不想活成你们这样

女生节:试图让女生一直停留在小孩阶段,满足父母的需要,我的孩子永远是姑娘。她们不知道怎么进入成人世界。

女王节:过度早熟,试图成为一个男人,跟男人一较高下,像个男人一样强悍,满足父母生不了男孩的遗憾。

从节日改名里可以看出,她们好像不在乎任何人,想要彻底成为一个自恋的女孩,要么是不接地气的女神。而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女人节,无性别的概念,仅此而已。

女人节她可以包含所有概念,回归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既不是女生,不是小女孩,不是把男人打趴下的男人婆,更不是不接地气缥缈如王菲一样的仙女。她是回归人本位的存在,她拥有自我发展空间。这样的一个人,才能真正体会婚姻的快乐,才能避免与父母意向的爱恋中纠缠一生。

无论结婚还是不结婚,无论生不生孩子,无论自己是苛求自我完美,还是能坦然接受自己本来的模样,都只不过是一场自我纠缠和自我和解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