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牛的中學校長」劉長銘炮轟中國教育:沒把學生當「人」,當成了容器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擁有“全國最牛的中學校長”、“全國最有魅力的校長”等稱號,在廈門過一個論壇,他把“槍口”對準教育,面對臺下以校長、德育主任為主的聽眾,直言不諱:

如果學校只是為了教知識,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學校教育要給孩子價值體系,但這種價值並非是靠課程教出來的。

劉長銘以各種奇葩現象開始自己的演講,他說道:

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節日過後,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01

xiandushuhui66

沒把學生當“人”,當成了容器

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只炫耀“車技”,忘記目標

打了比方,很多校長如同賽車手,考慮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嫻熟的車技,但卻不知要把車開到哪裡?

今天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像中國教育這樣轟轟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繚亂,校長們總想把學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和今天不一樣。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如同夏丐尊在《愛的教育》序言裡所形容“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無人注意。

●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我們的學校缺少文化,不缺口號,口號不是文化”。

劉長銘以自己接觸的眾多國外學校來做比較,他說,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和中國校長相比,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

●沒有突破“放羊娃”的邏輯圈

劉長銘講了廣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問放羊娃,“放羊幹嘛呢?”“賺錢呢!”“那賺錢幹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幹嘛呢?”“生娃咧!”“生娃幹嘛咧?”“放羊呢!”······

冷靜下來想想,我們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麼?我們的教育其實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

讀書、學奧數,上大學,找個好職業,然後買車、買房、娶媳婦,然後生子,然後孩子讀書、學奧數......只把學生當成容器和機器,沒把他們當成“人”。

不過,我們的教育價值也在發生改變,最初是知識本位。把它形容為“容器”,學校塞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上個世紀90年代,教育價值向能力本位轉移。在老師看來,學生就是機器,要努力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解決各種問題。

無論是容器還是機器,我們都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識、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憫等等人的基本屬性,都被忽視。

02

中國教育最不以人為本

中國學校把“以人為本”的口號喊得最響,但是,“中國教育卻最不以人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長可以放棄學校教育?不時會讀到這樣報道,某家長在家庭私塾培養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學。劉長銘說,寫這種報道的記者,根本不懂教育。

學校是個小社會,學生到學校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一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如果學校僅僅是為了傳遞知識,那麼,在目前的網絡時代,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劉長銘認為,未來,教育的本位要從知識、能力向“價值體系”轉變,這才是好的學校教育。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

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項都有具體的要求,均以“省略號”來代替,但是,並沒有最終結論——一直在補充。

●價值體系不是課程

北京四中的這個教育價值體系並不是課程,劉長銘說,我們老是喜歡用純技術的觀點來解決教育——重視什麼,就要開發什麼課程,開發課程很容易,入腦入心難。

價值只有滲透到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在一種完全不知不覺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舉了北京四中學生通過高考後到農村支教獲得的領悟: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理想和服務社會相結合,才是完美結合。以此來說明價值是如何滲透到人的心靈中去。

●老師是榜樣

學校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要讓老師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老師對工作充滿了熱情,那麼,學生們未來有職業精神。這種影響不是靠老師說教,也不是校本教材就能解決,人的影響,是無法代替。

有一年,北京四中一位家長給老師寫了封信,說孩子到了四中後有一件事情特別激動,即在分班測試結束時交卷子,當孩子把卷子遞給老師的時候,老師說了一聲“謝謝”。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孩子回家後告訴父母:上學九年從來沒有任何一位老師跟他說過“謝謝”。

劉長銘問老師,說“謝謝”是大事嗎?但你平時說了嗎?他因此和在場的學校打了個“賭”。他說:

從現在起,號召老師向學生說“謝謝”,他們回答問題後,“請坐下”,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學生。我敢打賭,只要堅持一兩年,那麼,無論基礎多麼差的學校,一定會與眾不同。

03

劉長銘語錄:我可以負責人的說

我們一些學校在營造什麼樣的環境?有學校提出:提高1分,“幹掉”1000人

提出這樣口號的學校到底在追求什麼?今天靠自己成績“幹掉”1000人,那麼,將來,學生或許也會為了“幹掉”別人而不擇手段,不排除給人下毒,把別人幹掉。

如果沒有高考,沒有了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那麼,老師們還會教書嗎?我們有沒有對應的知識體系,知道哪些知識要教到什麼程度?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我們經常在課堂上說:這個知識很重要?但是,真的它很重要? 其實未必,是因為考試經常考。千萬不要認為,考試的重點,就是知識。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上大學不是一輩子的事,上什麼大學更不是一輩子的事,一個人日後能否成才,取決於他的胸懷和佈局。

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麼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並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剛出生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長之後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走出了不同的道路?這個差異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千萬不要認為上名校才是決定一生;夫妻關係永遠第一重要,千萬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

永遠要保持溝通,家長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點和優點都與家長有關,不瞭解孩子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当成了容器

西安讀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