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他被稱作“最牛中學校長”和“全國最有魅力的校長”,他快人快語,流傳很多經典語錄,他曾發表“家庭教育重要論”,是很多老師眼中的牛人。

他就是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劉長銘在今年發出了“讓有經驗的創客給學生講創業”的兩會聲音。

不久前,劉長銘校長做客人民日報直播節目,談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觀點。他說“好的家庭教育比上重點中學更重要”,家庭教育這麼重要那您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嗎?

彆著急,小編查找了多篇劉長銘校長的文章,給您整理出一篇“劉氏家教經”,快來先睹為快吧!

劉長銘: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家長說“孩子全交給你了”,是推卸責任?


我們常常聽到有的家長這樣跟老師說,孩子全交給您了,你怎麼管都行;孩子交給您我們就徹底放心了,等等。這話既表達了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同時也暴露了家長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與職責。

從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我們都有一個共識,就孩子的成長來講,來自家庭和父母的影響,不僅重要,而且學校無法替代。

蔣佩蓉女士在《下一代的競爭力》一書中,引用了美國社會學者理查德·戴爾關於兩個家族後代的對比研究結果:

馬克思·杜克斯(生於1700),兩百多年前住在紐約,他以冷酷無情著稱,並和一個“作風開放的”女人結了婚。在他的1200多個後裔中,130個進過監獄(7個是因為謀殺,平均刑期為13年),310個是流浪漢,190個是妓女,60個是慣偷,還有680個是酗酒者。他們對社會沒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貢獻,而僅僅為了監禁和挽救他們,紐約州政府所花的費用以百萬計。

約翰遜·愛德華(生於1703),一名清教傳教士,也住在紐約。在他的929個後裔中,430人成為了傳教士、牧師或神學家,100位律師,60位法官,60位醫生,60位優秀作家,100位大學教授,14位大學校長,3位市長,3位州長,1位美國財政部長,7位入選美國國會,2位入選美國參議院,1位曾任美國副總統。至今,他的家族沒有耗費國家一分錢,但他們為美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劉長銘: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責任和作用何在?


我在演講中經常引用這個案例,用它來說明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文化與傳統會對後代產生多麼深刻的影響。

其實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最主要的是態度和習慣,價值觀。在我的學校曾經做過一些調查,結果就是習慣、對社會的看法,他的一些好的品德主要來自於家長,而家長的社會地位和聲望、經濟地位在孩子看來並不重要。

從這裡,我們引申出一個問題:家長的責任和作用是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

做好表率——“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曾多次在學生中做過調查,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影響道德和品格養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和家庭。

學習始於模仿,學習做人離不開榜樣。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會暴露在孩子的視野當中,沒有絲毫隱藏。因此,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一個真誠、真實、表裡如一的人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原則。

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這樣的人。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什麼不當行為的話,那麼家長首先要檢點自身。作為家長,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教育者的時候,就要努力發現和挖掘隱藏於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的教育因素,善於把生活中的小事變成引導和教育孩子學會做人的契機。

劉長銘: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擺正位置——“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家庭,多半會導致悲劇”

多年來,我在許多場合表達這樣的觀點,一個家庭,在正常的情況下,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家庭的中心或最重要的位置上。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夫妻之間首先最珍惜的是對方,因為這是維繫家庭的基礎,當我們夫妻之間的關係非常牢固,夫妻之間相親相愛的時候,讓孩子體會出家庭的牢固,實際上是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孩子看到這個家庭很牢固時,那麼他就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安全的一個溫暖的環境中去成長。

其實小孩子最怕的就是爸爸媽媽之間吵架,所以我覺得家庭關係最重要的是兩口子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冷落了對方,那麼這個夫妻之間的感情可能慢慢地就就出現裂痕。不要擔心關心孩子少了、將來孩子跟我不好,讓一個孩子在一個幸福的牢固的家庭中成長,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目睹了許多“錯位家庭”的生活,絕大多數都是悲劇。原因很簡單:

首先,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錯位很可能導致孩子在社交生活中的錯位——自我中心、目無他人、缺乏互助意識、不會換位思考、缺乏合作精神,等等,這可能導致孩子變得孤僻、自私、少友、缺乏幸福感等,因為愉快的交往是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而孩子的異樣又常是家長產生焦慮的根源,這種焦慮又會成為破壞家庭氣氛的禍因。

其次,當一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的時候,夫妻關係被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家庭紐帶的牢固性受到威脅,家庭的基礎就可能會遭到破壞,而這則是產生悲劇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母以子貴”,這種傳統觀念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身邊的許多家長。但是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其要不得的腐朽觀念。如果家長總希望讓孩子給自己掙面子的話,那麼等待著這個家庭的很可能是不幸。

可以說,教育的智慧是生命時光雕蝕的藝術作品。對於許多從事非專業教育工作的父母來說,也許我們不必去掌握那些長篇大論的理論或原則,但是教育好一個孩子也是需要講求方法的。

劉長銘: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好的家庭教育,比上重點中學更重要


家長首先是榜樣的作用。再者,一個不崇尚讀書的家庭,孩子很難養成讀書的習慣,我不能夠否認有個別的案例,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家長總是一天到晚打麻將,你讓孩子能夠安心地學習,我覺得這比較難吧?

今天,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很多人不是上頂尖的學校,但是發展非常好的。我在每一次講座之前,都要做一個調查,這個調查就是,當年你上的是什麼樣的小學,什麼樣的初中,什麼樣的高中,大學如何如何。我可以非常負責地告訴大家,他們今天的發展和當年上的是不是重點小學,重點中學沒有任何關係,相反是家庭教育更加重要!

那麼我們的家長要怎麼做呢?

家長要從容地教育孩子,不要急躁

二十年前曾有一篇文章寫道,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把所有的家務勞動都明碼標價,按照我小的時候接受的教育,老師一定說資本主義缺少親情,一切都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那時的我也非常相信老師說的。但是當我成為教師後再讀到這篇文章,我突然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洛克菲勒在灌輸的一個理念就是不付出是沒有權利得到的。在我們批評洛克菲勒的做法的時候,難道我們今天見到的那些現象:孩子跟大人要一個東西,如果大人不給,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然後得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比洛克菲勒家族的教育更科學更合理嗎?我們需要反思。

劉長銘: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教育不能缺少尊重

人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藝術家、企業家、政治家等,成為歌星、影星、高考狀元、社會名流等等,希望孩子出人頭地,這根源於中國崇尚的文化是人上人文化。這是一種很腐朽的文化觀念,這種文化觀念毒害了很多的孩子和家庭。

我們在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時候,要重點關注哪些目標是最有可能實現的?我建議,培養孩子要基於概率最高的事情上,因為它更容易成功,通過努力更容易實現的目標。熱情文明、舉止文雅,風趣幽默的人要比經過努力比得金牌的人要多得多。

當今社會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長輩、父母甚至隔代人的價值觀往往強制孩子們接受,但家長往往不考慮孩子是否真的按規定道路走下去,就真的一定能夠幸福嗎?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發展的路,中國的教育,包括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最缺少的是尊重。西方的家長和中國的家長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很低,首先要做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孩子,他們從培養孩子健康開始,要孩子會玩兒,在野地裡瘋跑,在草地裡瘋跑,跑出健康的身體。和其他的孩子能夠相處,慢慢地能夠承擔一點事情、承擔一點責任,而不是著急地去讓孩子去學這學那。

劉長銘: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家長優秀決定了孩子的優秀

家長的優秀,並不是說家長具有多麼高的學歷,或畢業於多麼著名的學府,或具有多麼顯赫的社會地位,而是說優秀的家長身上要具有人的優秀品格——誠實、善良、寬容、樸實、勤奮、節儉、勇敢、堅毅、頑強、熱情、敬業、熱愛學習、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精益求精、熱心助人,等等。

教育本質上是人性、品格和精神的在下一代身上覆制和遺傳的過程。因此,沒有優秀的家長,我們很難期望這個家庭能產生優秀的後代。孩子的成長受家長的影響,家長受上一代人的影響,祖祖輩輩代代相傳。

歸根到底,一個家族的所有成員,都是在一種家庭文化氛圍的薰陶中成長的。

對於家庭來說,教育是天大的事情,因為它決定了孩子的一生,但是教育又源於小事,越是細節的地方越體現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